地理
-
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杨昆,朱彦辉,杨玉莲,孟超,李岑 著《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探讨了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结了国内外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系统平台的建设现状、对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论证;详细阐述了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框架和共享数据库的设计方案、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标准、云南藏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及系统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社会效益。
-
徽州文化地理研究黄成林 著《徽州文化地理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是我国一部从传统文化地理学视角系统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的著述,共八章:前两章廓清相关概念,梳理研究背景,概述徽州文化系统,为后六章奠定基础;后六章依次研究徽州文化源地、徽州文化景观、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整合、徽州文化扩散和徽州文化区,观“地”察“理”,知“地”道“理”,有“地”有“理”。
-
中国地学通鉴曹小曙,颜廷真,陈忠暖,甄峰,许志桦 等编《中国地学通鉴(城市卷)》是一部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科研志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城市发展史、城市职能分类、空间分布、城市化等状况;全面阐述了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特点及研究状况和进展;简要分析了各地区的城市发展状况;梳理了中国城市科学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高校专业设置、研究专家专家、主要文献、大事记等主要信息。
-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纪念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文集》编辑组 编根据国家各时期发展的需求,吴先生开展了大量地理科学重要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杰出的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组织了大规模的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完成了祖国心脏地区通往大西北的包兰铁路的经济选线;开拓了我国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积极组织地理学界参与农业区划、国土整治与规划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我国当代地理学一系列重要领域的研究。完成了《中国农业区划》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主编“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他倡导并领导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开拓了我国当代地理学若干重要学科的方向。在完成一系列国家重大实践研究的同时,他将“人一地关系”的思想引入到我国地理学中,提出和论证了“人一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等重要观点,阐述了人一地关系研究的丰富内涵与方法论。今天,人一地关系的学术思想正在引导中国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并对当今世界的同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
中国地学通鉴宫作民,徐冠华,郑度,陆大道,管华诗 编《中国地学通鉴(地理教育卷)》以厘清中国学校地理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线索为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中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嬗变轨迹。对学制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地理教育进行研究,既可以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地理教育的历史演变,也可以更好地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地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但鉴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地理教育自身演变的情况各不相同,故而对它们的阐述也自然根据其内容的有无或多少而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地理教育都是在近现代,尤其是在学制建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近现代的地理教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
中国地学通鉴吴殿廷,徐冠华,郑度,陆大道,管华诗 编在全国数十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集多方之力编纂成《中国地学通鉴》这套大型地球科学研究志书。全书由地理卷、测绘与地理信息卷、地质卷、地球物理卷、地球化学卷、地貌卷、气候卷、水文卷、土壤卷、生物卷、海洋卷、灾害卷、资源卷、人口卷、民族卷、城市卷、文化地理卷、旅游卷、国土经济卷、环境卷、地理教育卷共21卷组成。各卷内容包括中国各地学要素的综合研究概况、各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各地学要素的区域特征、科学研究的主要信息等4部分。翔实记载了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在科学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介绍了中国各地学要素的形成、发展、分布规律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全面反映了中国地球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然而,地球科学范围非常广泛,分支学科纷繁复杂,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成就更是数不胜数,不是21卷书所能穷尽的。我们这里仅选择了部分重点的学科加以总结,以期能够为推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本册为《中国地学通鉴(旅游卷)》。
-
中国地学通鉴张治勋,张万霞,徐冠华 等 编《中国地学通鉴(灾害卷)》是一部中国灾害地理学的科研志书。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灾害状况,阐述了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综述了灾害学发展历程,总结了灾害学各项研究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重大进展;简要分析了各自然灾害分区的特点,系统记载了中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是进行地学研究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中华文明圣地华仁葵,李立政,宋泽霞 著《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采用了与传统史学不尽相同的研究理路和技术路线,得出了不同的历史结论。《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认为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角度综合分析文明初始时期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后运用现代知识断代远古史。《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力图还原中华初始文明发祥地昆仑丘的本原本貌,从多角度研究中华初始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不仅对研究中华初始文明发展、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荆楚地理李长安 著,丁凤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编荆楚文化即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荆楚文化丛书》就是研究、弘扬湖北历史、文化的通俗性读物。在现代视角下,荆楚文化呈现出多方面的风貌,至少有十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即:远古文化、神农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现代文化、名人文化。体现五种精神,即:创业精神、开发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合精神。本丛书正是以这十种文化形态和五种精神为核心,从多方面研究荆楚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荆楚地理/荆楚文化丛书·学术系列》为学术系列之一种,详细叙述了荆楚大地的各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河流、山川、丘陵、平原的分布,以及该地理特点对荆楚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
-
西南地区溶岩地貌研究刘丹丹 著《西南地区溶岩地貌研究》围绕着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展开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简介,介绍云贵高原的基础知识和喀斯特地貌的内涵及发展。第二章阐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析——以贵州锥状喀斯特洞穴为例。第三章探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中地形因子对土壤的侵害,其内容包含土壤侵蚀环境分析、研究坡度因子对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坡长因子对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第四章对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形成与防护进行研究。第五章是基于喀斯特地貌的水环境与水资源探究,分为喀斯特地貌下水环境分析、摸索喀斯特地貌下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及研究喀斯特地貌水资源安全与调控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