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比美。《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 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编著,(元)胡三省 音注《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著作者在搞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这是其中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部分,经过补充修订,单独成书,改名为“中国时期启蒙思想史”。十九世纪叶以后的部分另改名“中国近代思想史”,尚待改写。作者的这部旧作基本上是一种读书笔记,结构不够谨颜。写作的年月又正当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候,好多问题只好以心照不宜的方法来处理,所以材料虽多,而说明却是简略的。加以原来的排印,是由一家流亡的小印刷厂承办的,曾经排了两年,才用圭纸本出版,错误百出。中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作出科学的总结。我的研究还都是在初步的阶段,因而现在这个修订本也一定存在不少的问题,深望能得到研究哲学、史学的同志们和读者们的批评。
-
今古奇观(明)抱瓮老人辑;顾学颉校注这部选集,共选了四十篇。其中选自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古今小说一刻)》中的共八篇,即:《滕大尹鬼断家私》,《裴晋公义还原配》,《吴保安弃家赎友》,《羊角哀舍命全交》,《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警世通言》中的共十篇,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宋金朗团圆破毡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书林清话叶德辉著本书对读者提供了关于古代雕板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著者根据丰富的资料,用笔记体裁说明书籍和版片的各种名你,历代刻书的规格、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订、鉴别、保存等方法,并叙述了古代活板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各时代特出的著名刻本,刻书、钞书、卖书、藏书的许多掌故。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也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湘潭县人。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大半生从事版本目录学工作,撰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版本目录学著作,有《藏书十约》、《书林清话》、《书林余话》、《观古堂藏书目》、《郋园读书志》等等。其弟子杨树达(1885-1956)评其版本目录学说他“淹通目录,识别版藏。凡雕刻源流,传本真膺,莫不骈列在胸,指数如画。”谢国桢(1901-1982)亦赞誉他“精于目录之学,能于正经正史之外,独具别裁,旁取史料,开后人治学之门径。”说明其版本目录学的造诣颇为深邃。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在一起编著的,全书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就解放前写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的一部分增订修改而成;第四卷是一九五九年才编写的。第一卷属于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战国;第二、三卷属于中世纪的前期,上自汉代,下至南北朝;第四卷属于中世纪的后期,上自隋、唐、下至明末;第五卷属于封建解体过程中的一段,即自十七世纪以至清中叶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本书的出版对中国民族丰富的遗产做出了科学的总结。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 、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
-
小腆纪年附考(清)徐鼒 撰,王崇武 校点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句,可据他本及小腆纪傅订正者依此。赤敢决定者,仍予存疑。五,原书以干支纪日,今悉注阴历日次,并注公元于原纪元之下,以便省览。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3)》第二卷第一章,已经说明汉因秦制,奠定了封建所有制的基础,这里要概括地说明魏晋因循汉制的历史演进。汉代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创立了封建制社会的形态,魏晋以来的各代虽有损益变通,但其因袭汉迹是显明的。马克思说,“在封建时代,军事上诉讼上的裁决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资本论第一卷第三九八页),所以以封建制法律的表现形式来研究,就能掌握着中国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性质。
-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著;汪北平,夏志和点校《苏轼诗集》自一九八二年出版至今,已重印五次,累计印数达三万六百册,遂成为中华书局常销书。对于这套深受读者欢迎的苏诗全集整理本,每次重印都或多或少有所修订补正,旨在使其日臻完善。这次重印也不例外,新发现的个别校点失误,我们挖改了三十余处,凡不便挖改的问题。请孔凡礼先生撰写了《第六次重印本后记》,附于书后。《苏轼诗集》一直受到读者的关爱。清人整理本中的他集互见诗与补编诗,被《苏轼诗集》移用而一直未做清理。近年来读者对这部分作品多有考证,其中以四川大学马德富教授发表在《文学遗产》(二○○二年第五期)上的《苏轼佚诗辨正》最具代表性。今请马先生将原文进一步修订增补为《苏诗辑佚中的一些问题》,全文附于卷未,供读者参考。诚恳欢迎读者对《苏轼诗集》的底本问题、编校问题、标点问题、补遗问题等,提出批评指正,以便在不久的将来此书得以再版重印时,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