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杨奎松本书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等10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
烽火中原许韬本书《烽火中原》是“宋金逐鹿”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三部,讲述的是吴玠在仙人关一战击退金军,自此金军放弃了自陕入川的战略企图,川陕一线得以安宁。与此同时,南宋开始局部反攻,最大战果当属岳飞只用两个月便收复襄阳六郡,使得川陕、荆襄与东南连成一片,南宋在战略上处于更为有利之地位,岳飞也凭此战力进封节度使,真正步入中兴名将之列。夹在金、宋之间的傀儡伪齐皇帝刘豫,一心想借助金军之势灭掉南宋,然而筹划不周,反而招致大败,儿皇帝地位岌岌可危。然而在大好形势下,张浚措置乖方,导致淮西兵变,葬送大好形势。所幸此时金国主和派挞懒掌权,双方几经磨合,终于签定南北和议……
-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中国历史研究院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依据《(新编)中国通史》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华文明的阐述,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突出“文明地标”,凸显时代特色、世界意义,宣示中国特色文明定义,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立足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基础,以时间顺序阐述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主线脉络和突出成就,彰显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达到的新境界、呈现的新气象,展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助益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人民群众正确的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
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马勇、杨奎松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本书为“中国近代通史丛书”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近代中国史事记略”。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本书分为跨入19世纪的中国、鸦片走私与禁烟、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等8章,对两次鸦片战争及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林则徐的禁烟销烟行动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述评。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本卷考察了1865至1895年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洋务运动的起止、成败,深入分析了这一阶段中国致力于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状况和可悲结局。述评内容主要包括;洋务派的形成、洋务运动前期实施新政求强求富、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教案频发、中国边疆危机与中法越南战争、洋务运动后期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举措、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叙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时期的基本史实。《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本书分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辛丑议和等10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论述,厘清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本书梳理了清末民初(1901—1912年)这段近代中国历史转变关键时期的历史。本书试图在进一步揭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同时,充分加强了对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力图揭示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本书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存在着三股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运动,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在清末民初的新走向。作者以详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条理逐一记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此次全新修订版根据新出版的《袁世凯全集》,厘清了袁世凯修改《清帝逊位诏书》的史实,其他章节亦有补充和修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本书对民国初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全书分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局的变化、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等8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本书记述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历史。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宣布改组,以此为契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发动和主导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利用大量档案文献和其他稀缺史料,对北伐战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本书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等10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本书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价,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等13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1945—1949年是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为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而展开决战的时期,本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评价。全书分为战与和的变奏、全面内战的烽火、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等7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
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历史研究院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新编)中国通史》框架结构基础上,提纲挈领理清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演变的主线,简明扼要讲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文明特质。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叙述历朝历代主要史实,抓住各个社会发展阶段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不同侧面展现客观真实的中国历史,阐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国历史的关键之变、关键节点,突出历史主流、历史成就和历史趋势,讲清新时代是如何从历史中国走来的,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历史意义,充分彰显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
城的中国史许宏何为“城”?中国最早的“城”出现于何时?为什么说作为圈围设施的“城”不限于城墙?城池为何而建,如何兴建?“大都无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人类从穴居到走向开阔地带,再到筑城而居,城垣从无到有又消失,历史上象征着文明的每一步,伟大而深刻,没有比“城”更有烟火味道,更能给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了。有关中国历史上城池、城邑、城郭的变迁,无疑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主题。作者的视角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开始,下及秦汉帝国的城市体系,直至明清两代,分为16章,通过历代城池的营建和使用,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并和读者一起,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古人行为,梳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大历史”有更明晰的把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全书体量不大,但视野宏阔,9万余字,配有130多幅图片,图文互读,深入浅出。
-
两晋150年张玮杰◎内容简介 从西晋的短暂稳定到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短短150年,治与乱短时间内迅速更替,南与北在对峙中不断融合,社会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华文明在混乱与颠覆中迎来新生。作者政治学的专业背景带来与众不同的历史视角,以两晋人物为主线,从西晋建国讲到东晋灭亡,从名士风流讲到门阀政治,从世族关系讲到政权混战。15个家族的起落,23个政权的更迭,20余场大战的始末,数百位风云人物的命运,用一书厘清百年乱局,讲透前因后果。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适未刊来往书信邹新明 编著胡适往来书信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珍贵史料。本次整理出版的胡适未刊来往书信主要包括两部分:夹在胡适藏书中的书信;胡适任北大校长期间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英文书信集。第一部分大致有160余封,其中中文书信110余封,英文约50封,涉及蔡元培、李大钊、吴虞、刘半农、陶孟和、刘文典、高梦旦、王季同、马衡、朱经农、胡先?X、顾颉刚、顾孟馀、王世杰、张君劢、沈从文、林语堂、陈荣捷、胡厚宣、魏建功、罗常培、朱士嘉、袁同礼、王静如、黎锦熙、章廷谦、范振声、萧乾、冯沅君等知名人物。这些书信有的与所夹的图书有关,有的则是偶然夹入,内容丰富。第二部分为胡适卸任驻美大使之后,当时美国各界知名人士给胡适写的英文书信集原件,共计130封,涉及的人物有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陆海军总司令、司法部长、商务部长,科罗拉多、内华达、伊利诺伊、宾西法尼亚、纽约、明尼苏达等州州长,纽约市长,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校校长,著名作家赛珍珠等。这批书信中除了客套之外,还有对胡适在美积极争取美援、努力介绍中国文化,以及写信人与胡适交往的回忆,对于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过简的日记是很好的补充。整理编辑方式是图文结合,图片后附全文释读,并对书信来历、大致写信时间和书信相关人做简单介绍。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革命文献图录陈建龙 主编,邹新明 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李大钊任主任期间成为收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革命文献也是本馆的重要特藏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革命文献图录》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亢慕义斋”藏书、早期《共产党宣言》译本和抄本、影响青年毛泽东的三本著作、李大钊捐赠图书馆的期刊、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期间图书馆购买的进步书刊、毛泽东选集解放前各种版本、解放前在国统区流传的伪装本革命文献、“孑民图书室”收藏的进步图书等珍贵革命文献,从文献来源、版本价值、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揭示。
-
愚蠢的核弹[美]沙希利·浦洛基本书挑战了古巴导弹危机的传统叙事,凭借白宫新解密录音、苏联克格勃档案,以及军方报告和大量当事人的回忆,沙希利·浦洛基教授扩展了旧有的叙事框架,纳入赫鲁晓夫、卡斯特罗等关键参与者的视角,勾画出这场危机的完整画面;深入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决策反复变化背后的惊心与焦灼;更透过普通官兵的眼睛,从下层视角观察危机的历史,在无数个不起眼的细节中,追问危机得以解除的真正原因。相比于为避免战争所做的正确决定,出于误解和恐惧而犯下的无数荒诞、愚蠢的错误,才是值得今天借鉴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