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武昌·1938邓正兵《武昌·1938》为“武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武昌1938年的历史。从1937年底南京沦陷到1938年10月,这段时间武昌是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这一时期,国内众多风云人物汇集于此,武昌人民同仇敌忾,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不懈努力,书写了武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本书分为“保卫武汉”“战时首都”“中流砥柱”“文化抗战”“民众运动”“风云人物”六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反映了1938这一特殊年份中武昌人民的生活,为读者了解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提供了理想读本。
-
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王振忠、刘道胜 主编本书围绕“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之主题,共收录论文19篇。论文涉及文书整理研究以及基于文书的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始终以“见识新史料,交流新见解,讨论新问题”为宗旨,其出版旨在激励相关学者在以徽州文书为基本史料的同时,不只是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能透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立足于徽州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解释中国的大历史。
-
扶风传吴克敬《扶风传》是一部立足现实、串联古今、为家乡立传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十四篇,各篇以《诗经》入题,以扶风本地代表性人物为主要素材,通过“风先生”这一典型形象,对不同历史时期扶风的人物、事物和相关故事进行讲述。结合作者自身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展现了扶风大地的辉煌历史和扶风人的不灭精神,表达出作者对扶风老家的深切热爱。全书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从古至今生活于古周原上的人们成长奋进的壮阔图景,其间夹杂着对历史典故的旁征博引、对民间习俗的生动讲述、对诗经含义的另类解读,文字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有趣,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勾勒出一方生动的周原、一个鲜活的扶风。
-
故事里的中国5公孙策《唐诗风云》目光所及,从开元盛世到牛李党争,大唐政坛风起云涌,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不得不周旋于军阀、权臣、朋党、宦官之间,他们写下诗篇,也记录下大唐历史的多重面向。李白的才华、豪迈与天真,遭遇李璘“三分天下”的荒诞野心;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史”,与唐朝大张旗鼓的军事扩张形成鲜明对照;杜牧写下许多风流诗篇,靠政治与军事才能勉强立足;元稹和白居易真挚唱和,他们的友谊也经受了党争乱局的考验。书中讲述了诗人们在动荡年代的生平遭遇与创作心境,还原千古诗篇的写作情境,再现真实立体的诗人生命。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
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主编世界考古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十几个国家的著名考古学家参与的盛大的学术活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是世界考古论坛中发布的优秀论文集。本文集有中外顶极学者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文字,还有当年评出的十大世界考古发现的介绍,有大量的图片,是一本了解世界考古学现状的比较优秀的著作。
-
唐前期陇右防御体系研究李新贵著唐前期陇右防御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本书结合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和军事学的相关史料,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文本解读的局限,认为在仪凤二年之前,陇右防区实行的是正州加羁縻州的预警体系,之后是正州加军、守捉构成的成守体系。无论哪种体系,目的都是维护从长安出发经渭河谷地至河西走廊这条战略通道的畅通。本书提出的战役进程复原等方法也有助于推动历史军事地理的相关研究。
-
流动和渐变谢开键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新发现民间契约文书,论述清代以来贵州清水江流域农村地区的土地典交易,分别讨论了典交易的基本概念,典和当、活卖等土地交易形式的异同,典制度产生的原因,典契的基本要素,典交易的基本过程、发生原因,典产的处置机制、回赎率及“出典回佃”式典交易等问题。
-
薪火西续李巧宁,陈海儒 著本书以档案史料、民国期刊史料、回忆性史料、口述史料等为基础,梳理了抗战期间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等在西北艰苦办学的历程,展现了它们不畏艰难、苦中作乐、为国育才、服务当地社会的精神与胸怀,勾勒了这些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风貌,以及对办学地风俗的化育。
-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苗润博文献的正本清源与史学的开拓创新,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每一文献系统、不同文本层次的源流脉络都可能牵涉到历史叙述的复杂衍变,揭示出多元丰富的历史图景;文献学所蕴含的贯通视野与纵深思维,也是史学研究跨越断代藩篱、实现整体关照的重要依凭。本书作者精研宋元史籍与四库文献,从历史文献学入手,立足实证,力求新知。此次收录近作24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和宏通的阐释解读,一以贯之地探究由文献入史学的路径与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范式。本书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学者的养成史,《自序》以及本书后五篇(《〈辽史补注〉与史注传统》至《〈辽史探源〉题外话》),从作者的亲身实践,就“由文献入史学”的方法做了系统阐述,对于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习入门,定多启发与共鸣。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榮新江 主編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法方在1970年代以前制作35毫米缩微胶卷,向全世界发行,可惜为黑白图版。以往的出版也是基于黑白图版,对于文物原貌原色、批注、图画等的阅读和欣赏均造成一定不便。本次本社收录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在中国敦煌西域考察时所收集的全部敦煌文献,以伯希和编号为顺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取最新的研究性定题,高清全彩影印完整出版法藏敦煌文献。本丛书预估100余册,中式翻身,8开特精装,布面,加函套。内文总体繁体竖排,以伯希和(Paul Pelliot)之姓“Pelliot”编号(缩写为“P.”)为编排顺序,对黑白版做彻底的校订修正,吸收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定题。凡题皆先列伯希和编号,后接定题成果,繁体横排于图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