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破解玛雅密码(美)迈克尔·道格拉斯·科 著,武忠明 译本书是玛雅学泰斗迈克尔·道格拉斯·科的经典之作。书中,科不仅介绍了玛雅古文字的相关知识、破译历史,还以一种内部视角,以“玛雅古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一观念的建立、固化、松动、溃败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破译者的故事。偏见、妒忌、斗争、天才、勤奋、合作、激情……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摸索与跌跌撞撞,伟大的破译者们最终实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最重大的智识突破之一”,揭开了古代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
-
通州郑庄考古发掘报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编著本书为配合北京市第8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建设的考古发掘报告。在配合该项目施工建设的考古工作中,发掘了清代墓葬188座、明堂2座,出土了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3件(套)。这些发现完善了通州区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增添了北京南部的物质文化史信息,丰富了北京清代考古的研究视角,对了解凉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书可供从事考古、文物、历史等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
寻找埃及失踪的古墓[英] 克里斯·农顿 著,赵海燕 译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克里斯·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学术名家手稿陈建龙 主编, 邹新明 执行主编北京大学自建校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其间名家辈出,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北大学术名家手稿》精选北大一百多年来9位学术名家手稿,进行影印整理,即胡适《四十自述》《说儒》,邓以蛰《山水画的南北宗》、冯友兰《论理气阴阳》、朱光潜译维科《新科学》译稿、王力《汉语语音史》、邓广铭《陈龙川传》、张岱年《唯物主义与道德理想》、侯仁之《海淀园林区的开发与北京大学校园》、王瑶《坷坎略记》《守制杂记》。这些名家在各自的领域或有开创之功,或为集大成者,手稿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论文、专著、自传、译稿等多种形式,既有文献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将这些手稿汇编影印整理出版,并附以简明解题文字,读者阅读使用的同时,也可由此深入了解北大优良学术传统及学术名家的学术风采和精神魅力。
-
长渠遗珍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5~2012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及全国50多个考古研究单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和干渠沿线369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总计发掘面积达92万平方米, 获取各类文物10万余件。出土文物的年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文物数量众多、年代序列完整、器物种类丰富。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以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为大宗,为河南乃至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BR》本书为“瓷器”卷,重点介绍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墓葬或遗址出土的瓷器,反映出当时陶瓷器的生产窑口、制作水平和流通使用等多个方面。
-
贾湖出土绿松石杨玉璋贾湖遗址自从发现以来,共计进行了八次考古发掘,每一次发掘都出土了大量反映古代人类审美的文物,绿松石即为其中一种。绿松石是古代珍贵的矿石,贾湖先民经过古代贸易网络获取周边矿脉出产的绿松石后,进行了大量精细加工,使得绿松石成为贾湖先民珍贵的装饰品。八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绿松石,其中按照考古分类及研究,分成了若干类型,基本可以全方位反映贾湖先民的对装饰品的加工工艺。光管钻技术就有对钻及单面钻等,使用工具有解玉砂及竹木管等,为了解先民的制作工艺提供了真实的考古材料。本书清晰展示了数百幅绿松石的原始及显微镜下的放大图片,首次向社会公布贾湖遗址八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绿松石情况。
-
探谜明孝陵王韦明孝陵是六朝古都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内容包括:朱元璋为何选择钟山为长眠之地、明孝陵神道是否依照北斗七星之谜、古代谒陵礼制要求之谜、明孝陵地宫之谜、康熙乾隆为何屡谒明孝陵、下马坊至大金门历史故道的走向之谜等。本书将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一一作出解答,即便个别谜团于书中未必会有确定的答案,也无妨于读者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与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
吴镇烽金文论集吴镇烽该书是作者近60年来所撰学术论文的汇编,共收录论文80多篇,主要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相关问题的考辨,以及利用金文等出土文献所做的先秦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此外还有玺印、封泥、钱币以及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论述篇“考释篇”“鉴赏篇”“史地篇”“其他篇”“附录”六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研究面貌。
-
铜鼓新论潘世雄本书是潘世雄先生广西民族史与民族考古研究工作50年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由于学界对于铜鼓的纹饰含义、铜鼓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用法、铜鼓的铸造和族属等诸多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因而目前所得出之结论,不免有片面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书就铜鼓的分类、分期、形制、年代、纹饰意义、历史作用、铸造技术、铸造地点和族属等问题分十二章进行论述,彰显了作者在广西铜鼓研究与民族考古方面的学术造诣,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其对广西铜鼓发展史与民族考古学的基本看法和新观点,对研究和认识广西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特殊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三代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及其相关考古研究的论文集。第十集包括考古新资料,都邑探索,墓葬、城址与人群,手工业与重要遗物,天文与祭祀,学术史等六个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人员和中外其他科研单位学者的论文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