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寻秦迹许卫红;申珅 著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遗址发掘领队许卫红,30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寻亲迹”、研究秦史,在本书中,她为我们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沿着秦俑家族开枝散叶的脉络,能看到秦人怎样的创新和传承、现实与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接骨膏”修修补补的兵马俑,代表着秦人的务实还是监管部门的妥协?秦代本土怎样发达的漆器工艺技术支撑着匠人们制造出如此鲜活的彩色兵马俑?修建秦陵的究竟是哪三种人,他们的后勤保障是如何做到的?……而跟随作者探索秦朝鲜活过往的步伐,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文物遗址背后秦朝的实相:强弩中的“绝绝子”反映了秦朝在军事方面对游牧民族怎样的追赶和超越?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到底是真是假,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弹性?“暴秦”对战死的士卒有一套严格的发丧流程,是否可为我们解开一点点“秦国为何会统一天下”的疑惑?骊邑的发展壮大,为大秦帝国稳固全国统治做了哪些贡献…… 这支沉睡了2200多年的地下军团,其千军万马的形象,气势宏大的军队阵容,无不彰显出秦王统御天下的威势和统御万世的雄心壮志。但武力征伐不代表秦文化,更不是中华文明,要真正看懂兵马俑,我们就不能局限于秦军所向披靡的军事传奇,而应该去多了解兵马俑及兵器所体现的包容性、多元性,这才是秦文化更真实的面貌。
-
古代埃及史刘文鹏本书从古埃及旧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叙述起,至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止,以文明的演进为主线,叙述了古埃及人的来源和地理环境,古埃及人由城市国家发展到统一王国-帝国并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埃及文明的起源。本书运用英、俄、日等多语种资料和考古发掘文献,内容丰富,是一部完整、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
-
宋朝人的日常生活侯印国这是一本帮助你了解宋朝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普及读本。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在宋朝,宋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影响一千多年的模板。我们今天的生活习俗、节奏乃至价值观念,大都是从宋代开始定型。宋朝能满足一个现代人基本的需求,养猫养狗,上班吃外卖,逛夜市,看演出......它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时代魅力。本书围绕着现代人的兴趣点选取了四大主题,包含美食、逛街、住行、节日。从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宋人的美食天天不重样,夏季冷饮冰果应有尽有,不想出门了还可以叫外卖;去夜市逛街,到酒楼喝酒,到瓦舍勾栏观赏各种文艺演出;当然你也可以在家独自焚香、喝茶。宋人日常的审美和趣味,不就是我们在忙碌庸凡的城市生活中渐渐失落的“风雅”吗?本书作者侯印国多年致力于古人生活史研究,文章内容依托详实可靠的史料。他以一位现代人的视角和语境,带你穿越回那个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和大雅的宋朝。
-
日本史John Whitney Hall这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1960年代的日本通史。书中关于日本早期历史的梳理,弥补了此前日本史研究的不足,而对于17世纪以后的论述又别具慧眼。作者特别着眼于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追踪其如何随时间而改变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借以探寻这一“东方”的文化,如何孕育了近代的世界霸权。有名美国历史学家霍尔的这本言简意赅的日本通史,文字优美可读,且寓创见于陈述之中,深度不仅可与日本所出多达二十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越之处,是一部难得的史学经典。
-
史记钞(汉)司马迁《史记钞》四卷是清代著名学者高嵣所编选评点。该书选录《史记》本纪、世家、表序、书、列传等共七十七篇,有细微独到的夹注、旁批、眉批,以及段落层次的划分与总评,注意吸纳前人如储欣《史记选》、浦起龙《史记钞》的评点成果,是乾隆时期重要的《史记》评点著作。该书选文特点:一是从文学角度选文,意在帮助时人学习古文;二是偏重于秦汉以后的内容;三是入选文章堪为经典;四是推崇司马迁的才气。
-
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李峰.著本书在建构“身份地位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借由相关解密外交档案,探究了1945年至1967年(二战结束至东盟成立)期间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揭示了这一政策实践对东南亚的区域影响。研究认为,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是其东南亚政策而非现代意义的区域合作,但在区域“身份地位化”进程中,英国的政策实践从合作成员共享、集体身份塑造、组织经验积累及区域规范扩散等4个互为一体的方面,影响了现代东南亚区域建构及区域合作起源。
-
刘邦传飘雪楼主从一介布衣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如何走向权力的巅峰?秦朝末年,宦官赵高当权,秦二世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各路义军纷纷响应。刘邦顺应时势加入义军队伍,与年轻的项羽结成盟友。刀光剑影下,秦朝灭亡,在权力的面前,势单力薄的刘邦只能选择隐忍,在鸿门宴上惊险逃脱,得项羽的分封,躲进汉中休养生息。在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下,四年的楚汉之争拉开序幕,并以项羽乌江自刎落下帷幕。刘邦登上皇位后,陪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良将却纷纷“离开”了他……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林·亨特(Lynn Hunt)“家庭罗曼史”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在本书中,林·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由此家庭成员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分析18世纪法国小说、版画中所表达的集体想象,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历史学家林?亨特采用艺术作品与史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是如何——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权力运作进行集体想象;而这种想象,又如何塑造政治与社会的进程,最后这种想象又如何被反塑造。另外,本书的论述并非沿着时间的脉络直线前进,而是在革命十年间颠来倒去地反复叙说,颠覆单一观点的直线史观,呈现给读者另一种解读历史的典范之作。
-
毒堇之杯[英] 贝塔妮·休斯 著苏格拉底的一生动荡不安。他出生于贫民区,却成长为一名思想家和战士。他喜欢在雅典街头赤脚漫步,随机向人提问,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他关心生命和真理,关心美德是什么。然而,这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却始终是一个谜团。为了还原他的一生,作者走遍希腊的考古现场,带我们来到古雅典人的家庭、街道、会场、酒宴,结识政客、将军、商人、工匠,参观热闹非凡的市政广场,经历雅典民主的繁荣与衰败,并看到自由与智慧的巨大力量。
-
欧洲文明进程·农民地权卷侯建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农民与土地关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重大课题。土地私有制并非古已有之,产权边界模糊、农民权利缺失,人身依附于土地的产权制度,曾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欧洲亦如此。只是欧洲率先终结了它。本卷阐释了欧洲农民土地产权的变迁:人身自由和私人财产权利生根、成长,是一体两面的历史过程。继英国之后,西北欧等地区涌现越来越多的自由农民;实行现代土地产权变革,逐渐抖掉地权外衣上政治关系碎片,土地获得纯粹经济的形式,奠定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基础。为什么欧洲先胜出?制度安排的高光时刻在现代,根源却在前现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中世纪解读变得重要起来。这种解读具有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