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厦门故迹寻踪刘瑞光本书探寻厦门本地舆地、旧迹,并对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史事作解读。时间远及元代同安建县,近至现当代,以明清两代为重点。在深耕史料、踏勘故址基础上,以扎实的古文功力解读前人文字题咏,索隐钩沉,牵出厦门及闽南的许多逸闻轶事,多了一重文学和社会生活史色彩。
-
宁夏长城访古何继荣本书稿是一部记录宁夏长城遗迹的散文集。书稿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明并)河西墙”“北长城”“(明)河东墙”“(明)固原内边(下马关长城)”“战国秦长城”。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取了作者撰写的长城游记五十一篇,通过拍照片,说历史,讲故事,收录了从战国开始,经过秦、汉、隋、明数朝的不断修筑,分布在宁夏的总长度达1500公里的长城图片,归类记录了分布在宁夏的长城遗迹、烽燧及沿长城分布的商道、驿道等,清晰阐述了长城文化的形成脉络和文化积淀,从而能让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热爱长城。
-
宁夏林业草原志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本书稿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宁夏林业草原1996—2020年建设发展历程和行业特色,着重记述宁夏林业建设的重大事件。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紧扣记述主体,大事要事不遗漏,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齐备,做到言简意赅。书稿共分十一篇五十章,第一篇自然环境与资源、第二篇调查规划、第三篇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第四篇草原保护修复、第五篇湿地保护修复、第六篇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七篇资源利用、第八篇科技教育、第九篇林草改革、第十篇机构与管理、第十一篇人物与集体。
-
1007天的战争 抗美援朝马平 著1007天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略和历次战役(全三卷)
-
图说西北大学百廿年历史姚远,董丁诚,杨德生,熊晓芬,宋轶文《图说西北大学百廿年历史》是在《图说西北大学百十年历史》基础上修订的,除增加了陕西大学堂—陕西高等学堂时期、陕源国立西北大学时期、西安中山学院—西安中山大学时期、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大学时期新发现的展现西北大学历史有价值的内容外,主要增加了省部共建及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学校发展的成就。全书以西北大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时期为序、以西北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共同理念和信念的大学精神为主线,选取能够发挥校史信念导向功能、育人示范功能、育人激励功能的内容,以图片为线索,用故事的形式叙述,呈现出西北大学的办学实践和梦想追求,展现西北大学百廿年沧桑历史的辉煌历程。
-
良渚玉器线绘方向明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第三版,是考古学家、良渚研究专家 、良渚出土玉器的唯一线绘者方向明的经典著作。本书首次通过线绘的方式,面向大众,对良渚文明的代表——玉器和玉器图纹进行系统的展示和解构。书中精选了方向明老师多年来良渚玉器手绘图的精品,用考古学家的“千百年眼”,帮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可以通过显像的方式真正拨开良渚文明的迷雾,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
系统与我们许翼云暂缺简介...
-
米脂卧虎湾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等编著卧虎湾墓地地处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无定河东岸的黄土高原梁峁区,是陕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大、时代跨越性长、随葬品丰富的战国、秦汉中小型墓墓地。墓地呈南北狭长走向,墓葬的基本由山顶至西坡逐层分布,北侧偏西南部多分布战国墓,中部及南部多分布汉墓,中部偏西分布大量的明清墓。该墓地共发掘战国、秦汉墓葬463座。墓葬形制多样,有竖穴土坑墓、竖穴洞室墓、斜坡洞室墓、斜坡土坑墓等;葬具有一棺一椁或一棺等;埋葬方式复杂,有侧身屈肢、仰身直肢、仰身屈肢、单人葬、多人葬等;随葬器物1585件,其中陶器968件、铜器406件、铁器111件、玉器35件,以及骨器、银器、石器、玻璃器和贝器等65件。除此之外,还有采集陶器18件、铜器1件、铁器2件。按功能可分为礼器、实用器、车马器、明器等。卧虎湾墓地整体年代范围晚于李家崖、寨头河和史家河墓地,为完善陕北地区战国至汉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新资料;卧虎湾墓地经过科学地整体揭露,既有以玉覆面和青铜器等随葬品为代表的较高等级的墓葬,也有一般等级的墓葬,全面再现了陕北地区战国到汉代的丧葬礼俗和社会文化面貌;此外,卧虎湾墓地随葬大量双耳罐、车马器及铁质农具等器物,为研究战国时期不同政权的迁徙和流布提供了新线索,为研究秦汉时期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互动交流提供了新证据。该墓地对于讨论陕北高原东周族群分布与秦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墓地的位置、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工作背景、缘起与目的;工作过程、思路、方法与概况;以及报告的编写体例与相关说明。第二章为报告的分述部分,详细介绍了墓地堆积状况及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资料。第三、四章为报告的综述部分,主要按照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墓葬形制、主要的随葬器类、装饰纹样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报告的初步分析部分,根据“透物见人”的学科目标,依托本次的发掘资料,结合陕北、晋西北、关中地区该时期中小型墓葬发表资料,从器物组合、分期与年代、墓地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相关讨论,该墓地开始于春秋晚期结束于西汉中期,且在秦统一前后墓葬数量激增。第六章为报告的相关研究部分,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将该墓地文化面貌同周边地区进行对比,总结墓地所含文化类型与人群族属,分析该墓地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墓地周边相关遗存,推测该墓地人群生前居址。进过对该墓地出土的463座战国秦汉墓葬进行分析,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白狄为该墓地主要人群,战国中期晋人开始进入该地与当地原有白狄共同杂居,同时还有部分戎人和当地人群有所交流。直到战国晚期前段晋人所占人群比例不断上升。但至战国晚期后段,秦人进入该地,该地原有狄人和后进入的晋人均迅速撤离至其他地方。之后该地属秦汉中央集权管理的地域范围,所属文化面貌和关中基本趋于一致。
-
巴蜀史论述蒙文通本书编入蒙文通先生有关巴蜀史的论文15篇,如《巴蜀史的问题》《庄蹻王滇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略论四川二千年间各地发展先后》《四川历代盛衰与户口登耗考略》《前后蜀州县及十节度考》等。其中《巴蜀史的问题》分十节论述先秦至秦汉时期巴蜀史的相关问题,如巴蜀的区域、巴黔中、巴蜀分界、巴蜀境内的小诸侯、蜀的古代、巴蜀的史迹、蜀的经济、经济中心的转移、巴蜀的文化、巴蜀文化的特征等。长久以来,这些文章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具学术价值。
-
欧洲近古史何鲁之本书系何鲁之任教国立四川大学时所著,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书分三编,即第一编“十六十七世纪之欧洲”,凡九章;第二编“十八世纪之欧洲”,凡十章;第三编“法国革命”,凡十一章,并附《各国王朝系统表》十七份,详细论述欧洲16—18世纪之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旨在“一方可以供给青年学子之参考,同时又可博取海内硕学之批评”。本书是国内成书较早的欧洲史著作之一,同时也是巴蜀地区第一部研究欧洲近古史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