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洛城故事柯扬佛唱,一曲特殊式样的中国哀歌;洛阳,一座失落在荆棘中的辉煌城市;这一片荆棘之中,却并没有幻化出杰阁凌云……洛阳,这个荣光已经被埋没在蒿草中的古代名城,曾几何时,却是贵为(天下之中的)的十三朝古都。由北魏洛阳的兴衰,这篇小说试图勾勒出中国人记忆里一段失落的过去,以及那个时代给予普通人的忧患。精美奇谲的北朝佛教艺术所蕴涵的心理情境,提供了小说独特的线索。故事、始于一个南北朝时期南方工匠的遭虔,期冀与失散的妻子重聚于彼岸;他缔造和经历了一系列的幻境,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幻境之中。视觉细节之间的流动,是这个故事的“看”点——“看”故事而不光是“读”故事,是作者制作那些插图的用意。书后所附的长文,提供了小说历史背景的入门读物,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和法下生活境地间的关联,过往里,那些以苍生为刍狗的伟大王朝的盛极而衰,并不纯然是种听来消闲的清谈。
-
贞观长歌杜文玉 主编地处唐朝故都的三秦出版社,约请国内唐史专家,挟史家之卓识,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向您展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多面君王——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他武功盖世,文采出众,是少有的打天下和坐江山都很在行的奇才;又是安内攘外、开疆拓土、融合民族的“天可汗”;还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敬天爱民的贤君;也是杀害兄弟、不拘行迹的性情中人。全书重现了令人神往的贞观盛世,探秘索隐,用大量笔墨着力讲述尘封千年的盛世秘史,揭示人们所熟知、史实又鲜为人知的隐情内幕。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传佳作。
-
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郑国明北岛说:“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句话洋溢着浓浓的历史情怀,而这情怀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中国人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来成就一生的价值,来流传后世。中国人不相信末日审判,中国人相信历史的审判。中国人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中国人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时间已然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站在槛内往门外看,竟然发现逝去的几千年的历史仍然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令人留恋。凝思中,渐渐地有一些人的身影突显出来,霸占了我的眼球,他们是商鞅、李斯、窦婴、韩侂冑、贾似道、夏言……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都是堂堂的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结局却殊途同归,无一避免地遭到了杀戮。他们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他们血淋淋的死亡成了历史最坚实的注脚。宰相在古代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现在仍有人在争论宰相到底是一个官职还是一个机构,这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宰相以其实实在在的存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他们的行为不只包含自身的意义,还包含着时代的矛盾、要求与潮流。其中,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他们总是互相提防、互相怀疑,甚至互相阴谋残杀。宰相的非正常死亡正是因此而发生。可以说,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是古代政治史的一个软肋。但归根结底,还要归咎于专制制度本身,它是残酷的,以至于让人为之流血、丧失尊严、付出生命的代价。
-
帝国掠影刘潞、(英)吴芳思18世纪末,为打开对华贸易大门,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庞大访华团。为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使团出发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却不幸空手而归。清代外交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题目,学者们从中英政治经济及礼仪文化诸方面给予了大量研究,使人们对这一事件有了深入的认识。笔者曾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到当年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来华时所绘大部分图画(以下简称亚图),发现马戛尔尼访华的相关著述,除了政治史经济史上的意义,还可以有社会学视角方面的解读。特别是亚历山大随团访问时画的一批水彩画,因其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它们不但成为18世纪西方了解中国的最早的形象资料,还成为此后西方人关于东方景象的一个重要创作源。如1843年伦敦出版了以亚历山大绘画为原型的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China,The Scenery,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这足以体现亚历山大图画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价值。而亚历山大在中国所绘的一些中国行业图,更是成为19世纪后在西方多次出现的“中国行业画”之滥觞。本书仅以这批图画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亚图产生的背景及内容的考查,对18世纪末英国人眼里的中国社会,作社会学视角的粗略解读。
-
中国人的脸谱亚瑟·亨·史密斯外国学者全面解析乡土中国,潘光旦、李景汉鼎立推荐本书。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因此对后世的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它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本书一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能够使人警醒与深悟。客观地讲,他在揭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晚清政体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方面,的确不乏真知灼见。他一方面欣赏中国的文化,一方面认真地评判,且不客气地、忠实地把他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想到的和盘托出。他不单是用目看,也是以心感的。也许他归纳的种种结论或有可非议之处,其中有的尚需要精密的研究;但他所引用的许多例子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有不少启迪的作用。亚瑟·亨·史密斯,中文名叫明恩溥,美国公理会教士。1872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传教,因此得以广泛地接触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人群,对下层农民的生活非常了解,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一生写作的著作有十多部,每一本都与中国有关。本书是他在华传教22年之后,于1894写作完成并出版的一部代表作。
-
身体的沦陷马陌上 著作为历史上非常活跃的一股政治力量,阉人至少导致秦、东汉、唐、明四个强盛王朝的衰亡,所以在政治上我们不能忽视他们;阉割的目的是对性的驯服,但阉人实实在在不是无性人,他们各有宣泄性的方式,所以在生理上我们需要了解他们;肉体上的阉人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精神上的阉人仍然活跃——本质地讲,我们在精神上从未停止受阉,如果说内体阉割只是一种刀具加身的技术,那精神阉则要精妙得多……家庭、国家甚至就是一台台精微的阉割机器。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消费,全球化,复制,标准化……都是一个个阉割隐喻。
-
遁世与逍遥何鸣 著正是隐士的独特身份,促使形成了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得隐士和社会、会山林和庙堂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纠集之中。隐逸往往很少是人终其一生的行为,很多人都在仕进和隐逸的路上进进出出。所有形态的隐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即把个人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立起来。隐士往往都是个体感很强和原则性强很的人,因为这种强烈的个体感,使得他们无法委曲求全地融入到他们所不愿意融入的世界中去,同时使得他们具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很清楚自己和那些安于现有的道德和政治秩序的人的不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孤独驱使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
龙床李洁非 著本书内容、思路、风格和写法,大概是不甚拘于格套的。作者从未打算乔装打扮成一个专业治史者,模仿他们的方式和体例去写。另外,文坛有写历史小说的,以历史为素材,搞文学创作——作者亦非这种路数——作者自觉好像是相反,把文学的精神和视角,带到历史写作里面去。这会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叙事和观照。所谓叙事,是把史料仔细研究之后,用心揣摩它们的关系各种可能性,组织起来,重新呈现。观照的意思很简单,在历史人物和事件面前,作者不能只是一个抄书匠,也不能成为过往观点、看法和评判的传声筒,要努力拿出较为深入而独异的个人感受和见地,否则,对肯于为本书掏钱和花费时间的读者,将有愧焉。在历史写作中引入文学的精神和视角,不是随意捏弄历史的借口,刚好相反,愈在这种情形下,愈要谨守门户。材料运用与理解,宜追求创造性和深刻性,但材料的来源,务必清晰、可靠。写作中,有人建议减少对于旧籍的直接引用,转述为现代语,以便阅读,作者考虑再三,未敢采纳。因所有引文,都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应以原样留在书中,立此存照,跟作者的运用、阐发相质证。不过,普通读者对陌生、难懂字句的理解问题,确实需要设法解决。注释,是通常的做法,但找寻起来很令人厌烦,作者自己往往就无此耐心。忖度之后,决定尝试以下办法——直接在相应字句后增加夹注,以方括号与原文区分。这里特加说明:(1)书中,凡方括号内、以相异字体排印的文字,即是对引文的注解;(2)这些注解主要有两类,一类属于对原意的直译,另一类则适当有所引申、评述或转释,以利读者理解和增加阅读趣味。
-
荒诞史景刘秉荣是史实?是演义?是戏说?见仁见智。可谙史,可明事,可笑谈,醒世警世。假作真时真亦假,庄为谐处谐还庄。北洋时期的许多军阀和政要都信奉迷信,他们在政治、军事、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或将做出重大决定时,经常借助测风水、测八字、卜卦等迷信活动。本书记述了这些军阀和政要的荒诞故事。这些故事虽非正史,但亦非作者杜撰,均有事实根据。通过阅读本书,既可了解北洋时期各个利益集团的纷争以及军阀、政客们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同时亦警醒当世国人迷信活动的荒诞与虚妄。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何木风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可以说,皇权之路其实更是一条“母子互通、父子相戟,兄弟仇杀”的争夺之路。中国历史的评价都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基础上,胜者可对败者进行一切他们认为应该的凌辱与抹杀,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对高高在上的人的顶礼膜拜。对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我们除了叹息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了解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因为纵观历史,他们的名字已被无数个所谓英明或者昏聩的皇帝掩盖殆尽了。当我们仔细地解读他们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本来有做皇帝的能力,也有成为皇帝的资格。可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成为皇帝?!让他们没有成为皇帝的那些“机缘”,偏偏一定要降落到他们的头上,让我们因此而错过了一段本可以重读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