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史广超 著《〈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分为三章,内容有四库馆前《大典》辑佚、四库馆《大典》辑佚以及全唐文馆《大典》辑佚。
-
恭王府·和珅王莉,杨杰 编 包鼎桐,杨华峰 绘恭王府的历史由和坤建宅开始。和坤(1750~1799年),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出身于武将世家。他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与弟和琳相依为命,生活困顿。但兄弟俩勤奋刻苦,被选入位于紫禁城西华门内的成安宫官学就读。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中声望最高的学校。和坤入学后,博学强记,在八旗子弟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的大学士英廉中意,选作孙女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他承袭其祖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后授三等侍卫;25岁时,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砷被擢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
-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全书约60卷,近100册。《总目提要》作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1997年正式立项,1998年付诸实施,全部成果计划在2008年出齐。这个项目的完成,将把我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笔墨、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这是承前启后的一项巨大文化建设工程,是“盛世修典”的壮举。这一跨世纪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顺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长安新出墓志西安市长安博物馆 编碑刻贮藏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珍贵的历史记忆,如果说碑刻犹如刻在石头上的史书,那么墓志碑刻的纪念性则如凝固在岩石上的精魂。碑志还标识着一个区域的文化高度,有着地缘的因素,似乎是一部地方史的文字备忘录,它是用生命书写的史章,镌刻在冰冷坚硬的石头上。在长安这块中国古代隋唐文明养分浸染最深的土地上,出土了众多的石刻史料,当人们沉思凝视着一块块墓志碑刻,仿佛回望着古人的精神家园,重温起那些风云起伏的历史岁月。古代京畿内的长安县“地沃物丰”,为“京师衣食之地”,物质基础和地理形势决定了这里是“膏腴之地”、“上富雄地”,从皇家贵族到达官贵人、从士子胥吏到禁军武士,从高僧大德到女尼道冠,都在这里生活过、游览过,数千年的沧桑经历见证了多少王朝的人文变迁。面对终南山麓,眼底翠绿遍地,尤其是佛寺道观众多,被誉为风水宝地,他们把长安作为自己最终归宿处,纷纷买地造茔,立碑竖碣,不仅留下了众多的碑刻碣石,而且历史研究价值极高,遗存集藏非常丰富。整理公布出土墓志材料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成熟阶段,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唐墓墓志陆续出版,更是由“冷”转“热”的最佳时机。文物出版社几十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出土的碑刻史料,主持承担长安的墓志石刻整理项目也是责无旁贷的任务,特别是要把近年来出土的新资料公布与世,更是迫在眉睫的事。在长安博物馆诸位同仁日爬夜梳的辛勤劳动下,一块块墓志拓片被锤打出来,一篇篇文字被初步整理出来,其间的努力与辛苦只有我们通过不断沟通知道。墓志石刻它不单是我们研究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还可以为研究过去提供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即它可以从本家人、本家族、本民族的内心深处审视过去的历史。如果说史书要以纪事为主,那么墓志更关注的人,是人的品格、德行和命运,以及人的播迁。而有什么能比人本身更使后世人感兴趣呢?石刻墓志正是起了弥补史书不足的遗憾。随着长安的墓志碑刻不断出土,还将会继续编录下去,仅本卷纵观之后就有几个特点:一是辑轶补遗,搜辑齐全;从北朝隋唐到宋元明皆有,只要是在长安土地新出的墓志几乎搜罗齐全,有一半之上为首次披露者。二是图片清晰,校点精善;对石刻墓志采用拓片原样影印的方式,保留原来的风貌,使拓片图像与文字校点互参为比,既示人全貌又经过文字勘校。三是资料珍稀,线索宝贵;由于这些墓志石刻均是本地出土的,最可靠还是以原物为准,所以不仅史料珍稀,而且为历史研究提供的信息非常宝贵。正如整理者所说的有利于学术界从第一手史料角度进行观照,目的是便于匡补史实,有着文化传承的价值。要达到古籍整理优秀成果的标准水平,还有一个价值就是整理者对古代文体意识和语言修辞运用要给予注意,例如唐代著名文士李岘、崔博言、郑虔、李峤、张读、张籍等人当时撰写的碑志内文,有效的增补了一些史书上没有语言,有着文化审美和历史记忆的功能,即使不是“官方语言”而是“社会话语”,但拾遗补缺难能可贵,这方面知识以前比较缺憾,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墓志碑刻除了作为石刻文献的史料价值外,在书法发展流变上更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长安出土墓志中有许多唐代名家笔迹,像徐浩的书法就不多见。墓志刻石包括了篆、隶、楷、行四种书体,汉隶、魏碑、唐楷各占时代主流,其中夹杂着许多令人难认的碑别字,需要长时间的揣摩考释,但破译的乐趣也融入字里行间,犹如一个古老的文字宝库等待后人去寻找。出土的唐代墓志作为中国古代史料整理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天下之公器”,这意味着它不再可能仅仅由一小部分整理者垄断把持,而是天下学者皆可以进入的学术领域,从这个角度讲,尽快公布长安新出墓志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又是提高石刻文献利用价值的一项责任,以便广大学者在获得学术信息方面有着更广阔的自由,并能和学术前沿接轨,永葆学术的生命力。关注古代石刻史料的读者皆知,由于中国考古学的“日新月异”的进展,对新史料补充与更正往往每几年就有一批新的贡献,而墓志彰显于世正是这一类的宝贵文物资源,也是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文物财富,文物出版社目前正在与各地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一批新出土的石刻墓志,我们希望能得到古籍整理专家学者更多地支持和关注,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中不朽的人文经典。本书辑录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新出土北魏至清墓志,按中国历史纪年编年顺序编排,并注明公元纪年。所辑录墓志每篇均有録文,并配以图版和说明,说明内容包括:年代、尺寸、形制、纹饰、行敷、字数及出土时间、地点、收藏处等相。
-
文物法学李晓东 著主要内容包括文物法律论述、文物保护法讲述、国际组织与外国文物法律介绍、文物保护与管理文选。
-
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窑址中心位于西安市西门外西关正街——丰镐路以南、草阳村及劳动南路以西、原西安民航机场跑道北端偏东处,所在范围就是当年隋唐长安城醴泉坊。1999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唐代残窑4座、灰坑10个。发掘面积140平方米,发现大量窑业堆积,出土包括唐三彩、素烧器、模具、窑具等残片在内的各类陶制品残片近万片,并出土部分玻璃残块及骨器边角料等物品。该窑址的发现,为唐三彩的产地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
瓜州史话高生荣,康付明 编《甘肃史话丛书:瓜州史话》通过文字、图片,描述了瓜州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文物古迹、名士贤达、民间传奇、物产民俗等方面的精彩片段。
-
和政史话张廷华 编《和政史话》分历史回眸、人物春秋、风景名胜、物华天宝、地方风韵、时代新歌,内容包括:和政古动物化石、建置沿革、九族飞地、王韶攻取河州、宁河等。
-
凉州史话李晓燕 编《凉州史话》分区情概览、沧桑往事、灿烂文化、文物瑰宝、风光名胜、人物春秋、逸闻传说、民俗风情、物华天宝、时代风采。
-
青城史话白贵怀 著《青城史话》分为说古话史;木本水源;岁月留金;物华天宝;古风古俗;星河灿烂;诗话青城;茶余饭后几个部分,主要内容有:山高岭峻有烽燧;青城的建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