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联邦德国新社会运动与国家治理研究岳伟著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联邦德国新社会运动与国家治理研究(1970—1990)”(批准号:15CSS025)最终结项成果。本书内容分七个部分:引言介绍了国内外学界有关联邦德国新社会运动的研究动态,并对新社会运动、国家治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从后工业社会转型、早期国家治理的特点、新左派的形成与分化三个方面论述并分析了联邦德国新社会运动形成的背景;第二章介绍并分析了联邦德国新社会运动的演变情况和理念诉求;第三章介绍和分析了联邦德国68运动与高校治理变革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论述并分析了联邦德国反核能运动与环境治理变革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介绍和分析了联邦德国新妇女运动中的反218条斗争与家庭治理变革之间的关系;结语部分则总结并阐释了联邦德国新社会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后工业转型时期国家治理政策和体制的影响,并对这一时期该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得失作出了分析。
-
家庭的失序(法) 阿莱特·法尔热,(法) 米歇尔·福柯 著;张引弘 译本书主要由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巴黎市民写给国王及其代理人要求秘密监禁自己家人的密札构成。这些密札大致按照主题分类,围绕不睦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诉说了琐碎且难堪的家庭丑闻。这些密札被上呈给当权者,以期绕过正规的司法程序,在隐秘的情况下监禁自己的家人,并改正他/她的恶习。通过这种隐秘的监禁,家庭的名声便不会被败坏,同时也展现了请愿人对于国家权力的遵从和支持。但在这种非正规的程序下,密札制度的滥用是必然的,人们为了私欲或私愤肆意写信,而国王的代理人——警察,握有对密札及其后续监禁制度的最终解释权,他们也会通过对于监禁请求的同意、拒绝或更改彰显自己的行政权力。出于种种原因,密札制度在十八世纪晚期便销声匿迹了。本书通过对大量十八世纪巴黎警方留档密札的展示,提醒读者思考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介入所带来的混乱与失序。
-
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5弗朗索瓦·孚雷 莫娜·奥祖夫《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是法国大革命修正派史学的代表作,亦可谓迄今为止大革命史系列的压轴之作。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修正史学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孚雷和莫娜·奥祖夫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法国大革命做全面梳理和重新评价。本书形式乃属首创,名为辞典,词条为目,但并非简单解释。全书精选105个关键词作为词条,每一词条呈现为一篇长文,极具阅读性。辞典共设五卷,分事件、人物、制度、观念、阐释而述之。每词条后皆附参见条目,书末设索引,便于读者关联查考。全书具有一种深刻的融贯性:“批判”主旨贯穿全书,打破独断的理论和确定性的解释,将历史话语还原于现场,开拓一条政治文化研究的新路。“其他任何历史争论,都没有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争论那样激烈和尖锐。”围绕大革命的争论是否就此终结?大革命是否终结?这部“革命政治的表象史”或是一个极好的出发点。
-
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 1弗朗索瓦·孚雷 莫娜·奥祖夫《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是法国大革命修正派史学的代表作,亦可谓迄今为止大革命史系列的压轴之作。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修正史学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孚雷和莫娜·奥祖夫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法国大革命做全面梳理和重新评价。本书形式乃属首创,名为辞典,词条为目,但并非简单解释。全书精选105个关键词作为词条,每一词条呈现为一篇长文,极具阅读性。辞典共设五卷,分事件、人物、制度、观念、阐释而述之。每词条后皆附参见条目,书末设索引,便于读者关联查考。全书具有一种深刻的融贯性:“批判”主旨贯穿全书,打破独断的理论和确定性的解释,将历史话语还原于现场,开拓一条政治文化研究的新路。“其他任何历史争论,都没有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争论那样激烈和尖锐。”围绕大革命的争论是否就此终结?大革命是否终结?这部“革命政治的表象史”或是一个极好的出发点。
-
鼓楼新悦.惊奇之旅【意】 保罗·朱里叶里尼(Paolo Giulierini)著;石豆 韩文琪 译/校事物的存在,有时比人类更长久,它们记录了其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生活,也为未来的记忆提供了沉默的见证。地中海交汇的洋流和文明也许改变了它们的外形,但即使破碎成碎片,它们仍然在无声地讲述。 开启这段惊奇之旅,我们将看到远古世界的雕像和壁画,我们会前往许多时常被遗忘的地方,重新游览特洛伊、撒马尔罕和克里特岛;我们将探寻神话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重新认识斯芬克斯、奥德修斯和美狄亚;我们将聆听历史伟人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走近亚历山大大帝、奥古斯都、提比略以及许多其他名人。从史前人类到伊特鲁里亚人,从罗马人到拜占庭人,从希腊人到诺曼人,甚至阿拉伯人、中国人、印度人……地中海见证了几个世纪的相遇和冲突。地中海是一片摇篮,一个故事,更代表着一种联系:穿越欧亚非大陆,穿越古今文明。 收录在本书中的30件展品皆来自意大利最大的古典艺术博物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馆藏。作者保罗·朱里叶里尼,考古学家兼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馆长,将亲自为大众读者揭开考古学的面纱。书中图片丰富而珍贵,馆长用极具亲和力的讲述辅以简洁但深刻的人文主义评论,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时空交错的奇妙访古之旅,重新诠释地中海古老文明的价值。
-
耻辱柱的历史[意]亚历山德罗·曼佐尼 著,刘玥 译《耻辱柱的历史》记录了1630年米兰大瘟疫时期的一场有关“涂油者”的谣言,以及相应而生的拘捕、审讯和迫害活动。1630年6月,米兰居民卡特琳娜·洛萨的向当局举报卫生署专员古里埃默·皮亚扎在房屋外墙上涂抹有毒的油膏,传播瘟疫,皮亚扎随即被捕。法官们在破案的狂热和对瘟疫的恐惧的驱使下,对其实施了刑讯逼供,酷刑之下,皮亚扎供出了油膏的制作者,理发师詹贾科莫·莫拉。在法官们持续的拷问下,皮亚扎和莫拉不得已编造了大量谎言,使更多无辜之人卷入了案件。最终,法官判处皮亚扎和莫拉极其严酷的死刑,行刑后,米兰当局拆毁了涂油事件的“始作俑者”莫拉的住处,并在废墟上竖立起一根记录此桩“罪行”的耻辱柱。 曼佐尼通过查阅原始审判文档、梳理前人对此案的研究与评述,层层剖析了当时的法官们如何在狂热与恐惧的驱使下,将一则毫无理据的谣言发展成为一起穷凶极恶的公共犯罪案件。
-
战争与文明[美]克里斯蒂·皮奇切罗(Christy L.Pichichero)发生在 18 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在政治、思想等领域为之后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倡导理性、人本思想的启蒙运动似乎与只会带来杀戮的行为毫无联系,甚至互相违背。然而,与一般的认知不同,本书作者指出,该领域的变革也是启蒙运动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 17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从加拿大到加勒比海和印度,法国军队恰恰是旧时代少数将进步思想融入实践的团体之一。在这里,系统化的军队纪律、军人英雄主义、保护伤员的原则等首次出现,在这里,与制服、武器、战术、训练和医学有关的思想及实践在思想启蒙下不断革新。如何以人道、同情和文明的方式进行战争,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也不再局限于陆军、海军。哲学家、艺术家、医生、数学家和工程师,这些启蒙思想的传播者也参与其中。本书巧妙地展示了这些富有启蒙色彩的思想是如何继续影响今天的战争伦理的。
-
西方文明三千年阮炜众所周知,居于欧亚大陆西缘的西方文明是次生文明。如果一定要给它定个开始,公元800年是一个合适的年份。就在这一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来到罗马,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自从罗慕路斯被废324年以后,西罗马故地终于又迎来了一位新皇帝,无论在名义还是事实上。本书所谓西方文明三千年,上溯希腊罗马以扩充,下至工业革命,并从希腊的源头古埃及和叙利亚文明说起。次生文明有着古老的原生文明无可比拟的优势,汇聚了万千年的诸古老文明的智慧、信仰、政教制度和技术创新,而西方文明更有广袤的东欧平原和诸斯拉夫民族为其抵抗东方游牧力量的屏障,近千年以来不断扩张和发展,最终以欧亚大陆西缘的诸小邦国,成就为近世几百年来横行天下最大的力量,占据了地球上最广阔的海洋和陆地,消灭了无数古老的文明、城邦、国家与民族。“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本书以工业革命作结,并附录美国文化为终章,这些欧亚大陆西缘的诸小邦国成就的西方文明,终以跨海成山巅之城的大帝国而告终。
-
极简匈奴史水木森 著本书从大历史观视角和读史明智角度,钻研和探索匈奴人在长城内外那些惊心动魄历史,从而窥探匈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匈奴人和中华儿女颇有渊源。他们是夏朝人后裔,却形成与中原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是游牧民族代表,崇尚抢掠杀戮,自由迁徙,归顺强者;中华儿女是农耕民族代表,崇尚礼制和谐,安土重迁,重视道德和秩序。两种文明形态并行于东亚,意味着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本书是历史普及读物,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匈奴的历史。冒顿单于、“上帝之鞭”阿提拉等一代代匈奴雄主跃然纸上,带你领略汉匈百年战争,以及匈奴民族的千年兴衰,理清这个民族的发展脉络。
-
纸书久远孙宝林《纸书久远:印本文化研究》中国有着十分漫长而辉煌的印刷历史,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法媲美的。在1400多年的印刷历史中,我们先人创造了许多印刷精美的印刷品,为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兴盛,审美的变化,赋予了印本不同的文化色彩,印本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载体,在文本内容上推动中华文脉生生不息,在呈现形式上展现了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魅力。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结项成果,系统梳理并研究了印本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内涵外延,对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的印本文化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有甜不空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