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舟楫济千里陈克天津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荣,十四个篇章,全景展现天津运河之自然地貌、遗存分布,追溯漕运兴衰,讲述南北交融。诗词雅集、园林曲艺、武术杂技,无不具备。天津,不负河海要冲、畿辅门户之盛名。
-
傍河话食事赵永强著本书为社科类图书。本书为《阅读天津 津渡》中的一册。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天津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成员。依山傍水临海的天津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地产好物,物产丰饶滋养了丰富的地方菜系,也成就了独具一格的天津地方文化。本书以物产美食为切入点,讲述美食背后的名人趣事、民俗文化、民众性格。本书通过一篇又一篇风趣故事勾勒出味蕾上的天津文化,生动记叙天津的地道风味和风土人情,展现天津人热爱生活的一面。
-
吴地旅情张志新 著暂缺简介...
-
良渚墓葬方向明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渚古城开创了同时期都城营建、布局的新模式,良渚玉器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源泉,以反山M12为代表的王陵在同时期显贵墓葬中随葬器物最为奢华。就良渚文化墓葬而言,这一阶段墓地的选择、营建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式和规模,葬具中除了独木棺之外,还有罩框形的椁,并形成不同层次的随葬品摆放。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聚落墓地中,随葬品中的陶器、石器、玉器、象牙器、嵌玉漆器等,其种类、数量、组合、品质等是聚落规模和等级聚落的标志,不少随葬品还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和地域特征,等等,这些都成为聚落内部社会组织和聚落群之间关系的反映,精美的随葬品和同时期的精美实用器,汇聚了这一时期工艺的精华,成为探究这一时期礼仪祭祀、观念形态的重要资料。本书结合目前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撰写,力求用科学的解析和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形象描绘出良渚文化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的场景,描述了良渚墓葬的有关情况。
-
周旋变马陈兵 著暂缺简介...
-
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张江华 著本书作者张江华先生曾多次进藏就各地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熟悉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藏汉文历史文献、档案等。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积累,对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萌芽、形成、发展和衰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解析,从7世纪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萌芽,一直写到20世纪前期的西藏社会,时间历史跨度达千年之久,使我们对封建农奴制度作为突破奴隶制的革命性成果到近现代成为约束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作者对元朝以来中央王朝对西藏的治理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制度及其特征,既是西藏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央王朝不断塑造的结果,西藏社会的“独特性”是置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性”之下的,这是过去学界很少关注的视角。他在充分发掘各类土地文书、历史档案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作为封建农奴制社会基础的庄园经济,详细分析了土地的分配、庄园的形成、谿卡的管理、政府租税以及各阶层生存状况,深刻揭示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压迫和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从庄园经济运行发现其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农奴制必然衰亡的历史宿命。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中国藏学界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研究的最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美国小说发展史毛信德“小说”一词在中文里历史久远,《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九流十家之末,他们的记录与历史相通,但不同于官方的正史,系“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殷芸小说》据说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是我国很早以“小说”命名的著作,多为不经之谈。唐传奇的出现带来新气象,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离不开外来的影响。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往往也是翻译家。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晚清之前,传统文人重诗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地位不高,主要是供人消遣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说受重视的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1899年初《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大受读书人欢迎,有严复诗句为证:“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游子肠。”1924年10月9日,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京病逝。一个月后,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上发表《林琴南先生》一文,从三方面总结这位福建先贤对中国文坛的贡献。首先,林译小说填平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深沟,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西方社会,“了然地明白了他们的家庭情形,他们的社会的内部的情形,以及他们的国民性。且明白了‘中’与‘西’原不是两个截然相异的名词”。总之,“他们”与“我们”同样是人。其次,中国读书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学至高无上,林译小说风行后,方知欧美不仅有物质文明上的成就,欧美作家也可与太史公比肩。再者,小说的翻译创作深受林纾译作影响,文人心目中小说的地位由此改观,自林纾以后,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文人。郑振铎这番话实际上暗含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达,有赖于域外小说的引进。鲁迅也是在接触了外国文学之后,才不再相信小说的功能就是消磨时间。他在作于1933年春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中国历史纲要侯宝玲暂缺简介...
-
古代玉器研究王荣 主编暂缺简介...
-
申报笔下的晚清杭州张学勤杭州文史研究会十分注重推进晚清民国杭州史研究。近年来,在编纂基础文献资料、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专题学术讲座的同时,还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出版“民国杭州研究丛书”等多种论著。我会张学勤先生是一位资深报人,长期从事近现代杭州史研究,尤擅以新闻视角观察社会历史,且功底扎实、眼光独到,其文见解深刻、文字鲜活。他在整理并通读晚清(1872-1911)《申报》所有有关杭州文章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纵跨40年的《申报》史料,并结合相关地方文献,抉隐索微,精心考辨,终成《(申报)笔下的晚清杭州》一书。该书选取多个视角,真实还原了晚清杭州社会的多样风貌及其发展变迁,展示出晚清地方社会曲折前行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