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实用中医学

实用中医学

作者: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中医部编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01-01

ISBN:9787200006360

定价:¥32.50

内容简介
暂缺《实用中医学》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实用中医学》作者简介
目录
     上册目录
    中医学基础
   第一篇 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章 中医学发展史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医药知识的萌芽
    一 医药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 巫术对医药的影响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医疗实践的初步发展
    一 医药知识的初期发展
    二 人对疾病和卫生保健的认识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 战国、秦、汉至隋
    二 唐、宋至元
    三 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
    第四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中医西医两个体系
    一 中医学的继续发展
    二 中医西医两个体系的出现
    第五节 开展中西医结合 为创立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努力
    结束语
    第二章 阴阳与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 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五行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 对五行学说的看法
    三 五行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脏腑与经络
    第一节 脏腑
    一 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肾(附:女子胞)
    二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三 脏腑组织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 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一)精
    (二)气
    (三)神
    第二节 经络
    一 十二经脉
    二 奇经八脉
    第四章 病因与病理
    第一节 病 因
    一 六淫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火(热)
    二 疫疠
    三 七情
    四 饮食不节
    五 劳逸过度
    附:痰饮
    第二节 病 理
    一 表里出入
    二 上下升降
    三 寒热进退
    四 邪正虚实
    五 气血失调
    六 阴阳盛衰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
    第一节 诊 法
    一 望诊
    (一)一般观察
    (二)局部观察
    二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三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头身
    (四)问胸腹
    (五)问饮食
    (六)问二便
    (七)问睡眠
    (八)问妇女经带总产
    (九)问小儿
    四 切诊
    (一)切脉
    (二)触诊
    第二节 辨 证
    一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二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一)《伤寒论》六经病辨证
    (二)温病之卫、气、营、血病和三焦病辨证
    三 脏腑辨证
    (一)心病
    (二)肝病
    (三)脾病
    (四)肺病
    (五)肾病
    (六)胃病
    (七)小肠病
    (八)大肠病
    (九)膀胱病
    附一:五脏气、血、阴、阳虚证鉴别简表
    附二:五脏气、血 阴、阳实证鉴别简表
    附三:十二经脉见证
    第六章 治疗法则
    第一节 治则的内容
    一 治病求本
    二 标本缓急
    三 正治与反治
    四 祛邪与扶正
    五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六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七 虚实补泻
    八 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第二节 治法的运用
    一 八法的运用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补法
    (八)消法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
    二 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二篇 药物方剂部分
    药物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来源
    第二节 药物的性能
    一 四气五味
    二 升降浮沉
    三 归经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一 配伍
    二 用药禁忌
    三 剂量
   第二章 临床常用药物
    第一节 解表药
    一 发散风寒药
    荆芥 紫苏(附:苏子 苏梗)防风 白芷 麻黄(附:麻黄根)
    桂枝 细辛 辛夷花 苍耳子 生姜 葱白
    二 发散风热药
    豆豉 薄荷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牛蒡子 柴胡(附:银柴
    胡)葛根(附:葛花)升麻 蝉蜕 浮萍草
    三 发散风湿药
    羌活 独活 秦艽 桑枝 苍术 木瓜 威灵仙 五加皮 海桐皮
    豨签草 老鹳草 藁本
    第二节 祛暑药
    香蕾 藿香 佩兰 青蒿(附:青蒿子) 白扁豆(附:扁豆衣
    扁豆花)绿豆(附:绿豆衣)西瓜翠衣(附:西瓜)
    第三节 泻下药
    一 攻下药
    大黄 芒硝(附:玄明粉) 黑白丑
    二 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附:露蜂房)
    第四节 驱虫药
    使君子 槟榔 苦楝皮 鹤虱 雷丸 榧子 南瓜子
    第五节 祛寒药
    干姜(附:炮姜)高良姜 吴茱萸 薤白 草豆蔻 毕澄茄
    丁香 艾叶 荔枝核 小茴香 川椒
    第六节 清热药
    一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芦根 栀子 夏枯草 青葙子 决明子 竹茹 淡竹
    叶(附 竹叶)胖大海 水红花子
    二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地肤子
    三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紫花地丁 蒲公英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山豆根 马勃 射干 败酱草 (附 苣荬菜花) 马齿苋
    白头翁 草河车 贯众 漏芦
    四 清热凉血药
    地黄(附:鲜地黄) 玄参 茅根(附:茅花) 丹皮 地骨皮
    紫草 白薇 犀角
    第七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
    一 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
    杏仁(附:甜杏仁)桔梗 半夏 百部 紫苑 款冬花 白果
    旋复花(附:金沸草)白附子 莱菔子(附:莱菔英 地枯罗)
    白芥子 南星(附:胆星)
    二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
    前胡 批把叶 瓜篓(附:天花粉)桑白皮 白前 马兜铃(附:
    青木香)葶苈子 天竺黄 竹沥 瓦楞子 牛黄
    三 润肺止咳化痰平喘药
    沙参 麦冬 天冬 川贝母(附:浙贝母)百合
    第八节 理气药
    桔皮(附:桔红 桔核桔络 桔叶) 青皮 积实(附:积壳)
    厚朴(附:厚朴花) 香附 木香 乌药 砂仁 白蔻仁 川楝子
    大腹皮 香橼皮 沉香 柿蒂(附:柿霜)
    第九节 消导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稻芽 鸡内金
    第十节 理血药
    一 止血药
    仙鹤草 三七 白芨 血余 棕橺 乌贼骨 大小蓟 藕节 槐花
    (附:槐角)地榆 侧柏叶 蒲黄 茜草
    二 活血药
    丹参 赤芍 川芎 郁金 姜黄 五灵脂 延胡索 丝瓜络(附
    丝瓜藤 丝瓜叶)桃仁(附:桃叶 桃花) 红花(附:藏红花)
    泽兰 益母草(附:茺蔚子) 乳香 没药 穿山甲 三棱 莪术
    王不留行 皂角刺(附:皂角 皂角子)
    第十一节 渗湿利水药
    茯苓(附:赤获苓 获苓皮 获神)猪苓 泽泻 车前子(附:车
    前草) 苪陈 防已 通草 木通 滑石 薏苡仁(附:薏苡根)
    冬瓜皮(附:冬瓜子) 萹蕃 瞿麦 赤小豆 金钱草 海金沙
    土获苓 冬葵子 草薢
    第十二节 安神镇惊药
    一 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菖蒲 远志 合欢皮(附:合欢花)朱砂 琥珀
    磁石
    二 镇惊药
    钩藤 天麻 白蒺藜 僵蚕(附:蚕沙) 龙骨(附:龙齿) 牡蛎
    代赭石 石决明 珍珠母(附 珍珠) 地龙 全蝎 螟蚣 羚羊角
    第十三节 固涩药
    五味子 莲子(附:莲子心 石莲子 莲须 莲房 荷叶 荷梗)
    诃子 椿樗白皮 肉豆蔻 浮小麦 金樱子 桑螵蛸 伏龙肝
    赤石脂 芡实 乌梅 米壳
    第十四节 补养药
    一 补气药
    党参 黄芪 人参(附:人参芦 人参叶) 白术 山药(附:山药
    藤) 黄精 甘草
    二 补阳药
    附子(附:乌头) 肉桂 淫羊蕾 巴战天 肉苁蓉 仙茅 补骨脂
    益智 仁 莬丝子 狗脊 杜仲 续断 鹿茸(附:鹿角 鹿角胶 鹿
    角霜)
    三 补血药
    当归 熟地 白芍 阿胶 紫河车(附:坎炁) 何首乌(附:夜交
    藤) 鸡血藤 龙眼肉 牛膝
    四 补阴药
    石斛 玉竹 山茱萸 构杞子 旱莲草 女贞子 桑寄生 龟板
    (附:龟板胶) 鳖甲 西洋参
   附一:脏腑用药规律
    一 肝
    二 胆
    三 心
    四 小肠
    五 脾
    六 胃
    七 肺
    八 大肠
    九 肾
    十 膀胱
   附二:备用药
    一 解表药
    芜萎 地椒 白菜头 柽柳 大豆卷 蔓荆子 土香蕾 海风藤
    虎骨 千年健 白花蛇 伸筋草 松节 透骨草 天仙藤 徐长卿
    柳芽 柳叶 柳枝 络石藤 芝麻叶 菝葜 野葡萄根 追地风
    宽筋藤 粘身草 穿山龙 凤仙透骨草 石楠藤 乌梢蛇 茄根
    二 泄下药
    番泻叶 芦荟 甘遂 大战 芜花 续随子 蚁螂虫 松子 巴豆
    三 驱虫药
    芜萸 石榴根皮
    四 祛寒药
    毕拨 红豆蔻 胡椒
    五 清热药
    绿萼梅 谷精草 积梖子 天葵子 蜀羊泉 蜜蒙花 委陵菜 翻
    白草 木贼草 苦丁茶 葎草 山慈菇 橄榄 鸭跖草 鬼针草
    蛇莓 白花蛇舌草 铁树 猪毛菜 海蚌含珠 白蔹 仙人掌 三
    棵针 半枝莲 白屈菜 唐松草 当药 金果榄 鸦胆子 胡黄连
    猫爪草 虎耳草 石见穿 龙葵 酢浆草 寒水石 胡桐泪 干蟾
    鱼腥草 夜明砂
    六 止咳化痰平喘药
    一轮贝母 甜瓜子 蛤壳 海藻 昆布 杧果核 礞石 海浮石
    锦灯笼 紫色棉花花 向日葵盘 天仙子 凤凰衣 洋金花 黄荆
    子
    七 理气药
    气汤 六磨汤 木香顺气散
    十四 理血剂
    养阴通痹汤 大黄(庶虫)虫丸 活络效灵丹 得生丹 艾附暖宫丸 茜
    根散 涌泉散 代抵当丸
    十五 消导剂
    健脾丸 人参启脾丸 鳖甲煎丸 积实导滞丸
    十六 驱虫剂
    一号驱蛔汤 杀虫丸(原名化虫丸)
    十七 温里回阳剂
    四神丸 当归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 黑锡丹 附子粳米汤 甘草千
    姜汤
    十八 补益剂
    八珍益母丸 二至丸 虎潜丸 寿胎丸 加味金刚丸 保真汤 补
    肺汤 月华丸 鹿角胶丸 温中补脾汤 大补元煎 大补阴丸
    三才封髓丹 耳聋左慈丸 二阴煎
    十九 安神剂
    养心汤 半夏秫米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定志丸 安神定志丸
    交泰丸
    二十 固涩剂
    桃花汤 桑螵蛸散 固脬汤 当归六黄汤
   药名索引
   方剂索引
   附:旧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表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