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清此尤淑君本书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清代文化史”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用浅显直白的文字,简单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的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权力性质、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及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清朝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司法权益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本书有9主题,遂写为9章80节,共23万字。
-
汉语词汇通史 西周卷侯月明《汉语词汇通史·西周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汉语词汇通史 战国—秦卷胡明《汉语词汇通史·战国—秦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英]T.理查德·布勒顿印度河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且都标志着南亚各历史时期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400余件,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
汉语词汇通史 春秋卷胡明《汉语词汇通史·春秋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汉语词汇通史 东汉卷蒋莹《汉语词汇通史·东汉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汉语词汇通史 西汉卷丁雪妮《汉语词汇通史·西汉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蓊斋赏诗于冠深著本书是一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作者在书中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对一百篇唐诗进行了赏析,文字为求整齐划一,各篇皆以七字为题。其中每篇欣赏文章均包括诗人原诗、词语注释、原诗今译和欣赏文字四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曾反复阅读并参考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以及《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中几位唐朝诗人的全集中的诸多篇目,力求自出机杼,言人所未言。
-
王制到民时霍耀宗著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把握,其源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夏小正》《诗经·七月》《逸周书》《管子》《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及各种出土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先秦开始,民众对月令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时序政”的模式不断成熟,知识精英也从不同层面推动月令文化品质的提升。这为《月令》被采择编入《礼记》,实现由诸子百家言向经学的跃升奠定了基础。汉代倡行“以经治国”,在行政改良、法制损益、礼制改革等方面,不断援引《礼记·月令》,从而将天子施政的立意,从朴素的“因自然”提升到神圣的“顺天意”高度。然而,随着国家力量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地方豪族不断兴起,并逐步取代基层官吏,成为地方社会日常生产的组织者、生活的管理者。他们组织依附民及族民,依时有序地开展农业生产、手工副业、商品买卖和文化教育等。这种转变在《四民月令》中得到具体而集中地呈现,此后,一系列“地方岁时记”不断涌现。由此,秦汉月令实现了从“王制”到“民时”的演变。
-
钱穆钱穆 著“中国乃无独立之科学,亦无独立之哲学,一切知识贵能会通和合,乃始成其为学问”,但近代以来,受全盘西化之风影响,学者追求以分门分科之法治中国传统学问,务求西化,再不求融通体会。钱穆认为这种专家之学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近人必以西方史学来治中国史,则恐终难理解矣。”先生忧心斯文坠地,先著《中国学术通义》,就经史子集四部求其会通和合,又著此书,就哲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当时之新学术,讨论中国传统学术及中西方学术思想相异处,主张必回就中国以往之旧,主“通”不主“别”,方能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