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图说福建漆艺郑鑫福建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漆艺重镇,有深厚的漆文化底蕴,产生了人数众多的漆艺大师级人物,更创造出当今世界顶级的经典工艺,如“脱胎”工艺、“薄料”工艺、“变涂”工艺等。福建漆艺家还以“漆画”的创新形式在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中摘金夺银,屡创佳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漆艺的内涵、外延、历史,福建漆艺的发展进程,福建传统漆器代表品种、福建现代漆画成就、福建漆艺教育传承、福建“漆艺之都”的打造等方面对福建漆艺的历史与传承、复兴情况做了全方位的介绍。
-
南粤惊雷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书名:南粤惊雷——广东工农武装起义图文集装帧:软精装页数:160版次:1出版日期:2023年8月字数:98千书号:978-7-5491-2148-9主编: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定价:78.00元开本:16开印张:10.5 内容提要本书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我党成立以后领导广东工农武装起义的简明历史。由权威机构编写,史料扎实可靠。全书以历史图片为主,配以简洁文字,图文并茂,尤具可读性和感染力,是年轻读者了解那段历史的优质读本。
-
上海纪葛剑雄 李天纲 张乐天 等著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史话上海”“潮起上海”“烟火上海”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
双辽历史文化之旅刘欣 刘爽 著本书概述吉林省双辽市古代的历史文化,从文物发掘、史书记载、民间习俗入手,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旨在充分展示勤劳勇敢的双辽人高贵的意志品质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本书可供地方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促进读者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台州民俗文化概论周仲强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浙江台州地方民俗文化的多彩风姿,多角度、多层级地诠释了台州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本书内容共分南北融合特色独具的衣食住行、海陆混合渔俗更显的岁时节俗、与审美相合的艺术创作、与生活相融的地方戏曲、重商重义铸就的处世精、古风余韵与民俗创新、芸芸众生编织的世态百相、绽放华彩的台州民俗生活、传承而又嬗变的婚丧礼仪等等,共11章,对促进台州地方文化研究有较高的价值。是越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
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1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工作室《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1》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深入解读广州,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具有广州鲜明特色的故事,挖掘广府文化中不为人知的史实,展现岭南文化古往今来的独特魅力,呈现广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本书既能帮助读者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又有助促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
我们的日子何大齐 木玉本书是何大齐先生“老北京风情”文字专栏的结集,也是一本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他依靠亲身经历,使用有趣诙谐的文字和精湛细腻的画艺,真实地记述并绘制了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全书大略以一年四季时光为顺序,从吃春饼开始,谈到面茶、豆汁儿、豌豆黄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脚、擦皮鞋、锔锅锔碗等老北京的行当,回溯租小人书、接生、放话匣子、摇煤球等消失了的记忆,谈到清明扫墓、立夏称体重、中秋拜月等节庆习俗,全书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结束,每篇文字都有相应的民俗画供读者参照。作者的文字真挚诙谐,简朴典雅,在“快时代”细微平实地还原了为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慢生活”,深情在焉。全书共收文184篇(其中48篇由木玉撰写,行文风格力求统一),一文一图(个别文章甚至配有多幅图片),精装全彩印刷。“老北京风情”专栏已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曾荣获2020年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
-
漫步上海老房子吴飞鹏上海是留存中国近代老建筑最多的城市,尤其是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的老建筑更是构成了“万国建筑博览群”。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一些老建筑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并得到妥善的保护。特别是在贯通黄浦江两岸滨江空间和苏州河两岸滨水空间工程中,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用厂房和仓库被重新利用,成为上海老建筑群中一个新的亮点,而以往少有介绍。本书是“漫步上海老房子”的系列篇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九条导览线路,重点介绍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老建筑,引领读者领略上海在一轮轮城市更新后一江一河两岸最新的城市风光。
-
福佬与客家之间杨国桢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福佬与客家之间”,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1988—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继而延伸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新竹清华大学学者加入的“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项目。本书作为成果之一,在前言中详细追述了两国三方合作研究的缘起、经过和历史定位。
-
古典与文明·礼以义起吴飞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基盘上,承续“礼”的精神,找到“礼”的现代言说方式?作者从“西学”转向“中学”,十余年来致力于礼学研究,本书正是他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以跨学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对礼学中的重要论争、经典文献、服制流变等,予以重新梳理与诠释。在为传统礼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同时,也在文字、文献、服制、器物的流变中探询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