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吃茶去谭霈生 著本书精选百余件历代茶器、茶画等,呈现了一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作者以学者严谨的结构、思辨的笔触、轻松的语言,讲述了茶文化长河中的器物与绘画,兼涉茶人与茶事。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对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升人的审美和内在大有裨益。
-
印度汉学史尹锡南《印度汉学史》主要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印度学者的汉学研究发展史,涉及印度学者对中国语言、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印度的汉学研究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1918—1947)印度独立之前的汉学研究;第二阶段(1948—1964)局限于少数精英学者的汉学研究;第三阶段(1965—1988)侧重于现实问题研究(包含中印关系研究)的政治研究占主导,人文历史方面的汉学研究走入低谷;第四阶段(1989年至今)逐渐步入正轨,发展势头迅猛且硕果累累的汉学研究。综观全书,印度汉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依附式研究道路,它的依附对象和模仿内容,主要包括欧美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机构及其治学方法、理论体系。②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前现代的汉学研究传统,其开端远没有以法国汉学为代表的欧洲汉学早。③研究领域方面“重现实政治,轻人文历史”,且受中印两国政治关系影响比较大。本书是国内首次以专题著作的形式对20世纪以来印度汉学研究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总结的书。这种系统研究将拓展中国的印度研究领域,弥补其中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将丰富或促进国内对国外汉学的系统研究,对以后印度汉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结合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海外传播和推广的文化政策,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王蒙演讲录王蒙 著王蒙的演讲纵横古今中外,知识含量丰富,案例故事众多,思想深邃,妙趣横生。内容涉及如何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特性、如何进行文艺创作,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书通俗生动,值得一读!
-
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黄小刚本书从历史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以文化生态和文化廊道为理论支撑,深入阐释赤水河流域作为一条酒文化廊道的内涵及其成因,系统分析该廊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流变过程,从整体上对赤水河流域酒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勾勒与呈现,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赤水河流域酒文化生成原因、历史流变及其当代保护与发展的学术著作。本书探讨了何为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的空间走向与主要特征,并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视角分析了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何以形成的问题,以及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和横向的地域延展过程分析了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从明以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流变过程,分析了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廊道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
玉树三江源志《玉树三江源志》纂委员会三江源区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黄南和海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 个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古拉乡,其中约90%的疆域在玉树州境内。玉树州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这片土地美轮美奂,北负昆仑山,南依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居其西,境内雪峰并列如阵。三江源区在永久性冻土冰川、草甸沼泽,高原林区之间,流出汩汩细流,汇集成湖,孕育江河,亚洲**的三条江河长江、黄河及澜沧江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2021年《三江源志》列入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在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指导委员会支持下,专家学者担纲修志,玉树州水利局干部职工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玉树三江源志》的编纂。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得以全面认识玉树这片魅力无限的山川。这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特点的江河志,呈现了三江源的山川地理、人文景观。
-
《周易》研究与解义唐琳《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在古代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历代思想家通过注释与研究《周易》,阐发了具有时代与社会特色、理论关切各不相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形成了绵延两千多年的易学史。本书名为《〈周易 〉研究与解义》,内容上包括对于《周易》的研究与对于《周易》的解义两部分。对《周易》的研究包括古经研究与传文研究。对《周易》的解义则是对《周易》古经与传文的注解,其中古经部分又区分释义与扩展两个层面。
-
周易详说刘绍攽《周易详说》是清代雍乾时期陕西三原学者刘绍攽的易学著作之一,《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甚高。刘绍攽著述颇丰,是当时 “关中四杰”之一,目前国内学界对其易学研究甚少。本书主要是对《周易详说》的点校。根据目前所见三种版本进行校勘,整理标点。前言部分主要介绍刘绍攽易学背景及其生平、著述,并对《周易详说》的版本演变进行考述,梳理了刘绍攽的主要易学思想。附录部分选取了三种刘绍攽传记和两种《周易详说》提要,便于了解刘绍攽易学得失和学术地位。
-
认知神话学王倩 著基于认知神话学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研究,本书系统探讨认知神话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此展示认知神话学在人类认知领域的新突破,以及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变革性创新。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国内外学者在认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比如神话图像与权力的建构、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关联、神话与生物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神话与文明起源等等。通过对国内外认知神话学前沿性成果的研究,本书深入阐释了神话理念与神话思维对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塑造性作用,以及认知世界对神话理念的继承与编码。
-
傩言艺语黄朝斌 著傩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形态,凝聚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外在表征,无论是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学,还是在艺术学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中华各民族的傩面具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传统文化散发出应有的魅力,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让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的内在需求。本书把傩面具置于艺术学的视角,分别从溯源篇、纷呈篇和再造篇三个部分入手,对傩面具的源流、内涵、材料、造型和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阐释与揭示傩面具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并以此为基础,对傩面具艺术的图式语言进行设计与再造,找寻其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强化其参与和改造生活的力量,从而实现传统美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古典与文明·蘋蘩与歌队周轶群 著,童可道 赵荔 黄小谊 译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这两大古典文明对人类经验的无数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东西方比较的典范。本书研究公元前10—前4世纪中国与希腊社会的性别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家庭宴会、公共节日和宗教庆典等背景中。以文学及历史材料为主的诸多文献资料说明,先秦和古希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际交往间的亲和与冲突模式,显示出男性和女性在共同追求欢愉的集体场合中的组织和互动方式。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模式,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先秦和古希腊的古典传统中不同的社会政治机制、价值体系与人类关系结构。对社会比较研究、性别研究、妇女史等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