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猪八戒是哪八戒卞恒沁猪八戒的“八戒”是什么意思?《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在还叫猪刚鬣的时候,在观音菩萨那里受戒,断了五荤三厌。“五荤”与佛教戒律有关,指五样有刺激性气味的菜,包括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吃了会让人气息变浑浊。佛教制定戒律的目的大多是让人神志清明,不要耽误修行,所以才不让吃。“三厌”则与道教规矩有关,指的是大雁、狗和乌鱼的肉,据说这三种动物都通晓人类的规矩,吃了它们,天地神明都会不高兴,所以吃不得。 唐僧师徒对应的五行分别是什么?《西游记》原著里有很多细节暗合五行,其实唐僧师徒也与五行有对应。以孙悟空为例,孙悟空五行属金,《西游记》里多次用“金公”来描述悟空,“金”“公”合在一起就是“鈆”,是“铅”的古字。炼丹讲“真铅生庚”,庚(五行属金)是十天干之一,对应的地支是申(五行属金),申对应的生肖就是猴。而且五行说土生金,孙悟空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金还代表刑杀,孙悟空脾气暴躁,杀伐之气也很重,种科特征都对应了五行中的金。 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为什么又在通天河?《西游记》中的第八十一难叫作“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就是唐僧师徒又回到通天河,遇到当年驮着他们过河的那只老鼋,结果唐僧师徒忘记了此前老鼋的嘱托,老鼋怒而将他们连同经书一起扔进了通天河。观音菩萨要加上这一难,是为了“九九归真”。九九相叠,达到极致,又回到原点,也就是回归本真,表示一个人的修为到了至纯至净的境界。通天河的老奄代表本元,唐僧功德圆满之前的最后一难,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元、本真,这才算达到了九九归一。 翻开本书,读懂《西游记》中精深的儒释道文化!
-
山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韩建中 著本书明确了文旅融合的内涵构成及对促进山西发展的积极作用,梳理了山西文旅融合的内外环境,回顾了山西文化旅游从历史萌芽、产业形成、转型发展到快速增长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山西文旅形象及文旅市场消费满意状况,剖析了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对发展理念、环境条件以及支撑保障等制约因素进行了诊断,着力探索山西特色化的文旅深化融合发展之路。本书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山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同时尝试以创新开放的视角对山西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
-
文化科技蓝皮书李凤亮,周建新,胡鹏林,徐天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以及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
-
影视蓝皮书司若《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23)》基于中国影视产业的全产业要素,聚焦生产、流通、消费、传播、受众、技术等如何激励产业效用最大化增长。结合年度影视产业的生产传播实践,通过多学科理论视野与产业实践进行呼应,镜鉴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本书立足大数据解析和专家研判,分析影视产业增长的动力源泉,提取影视产业出现变化的内外成因。同时,本书是内容与数据的结合体,通过总报告和案例报告的分类梳理,探观影视产业的整体表象,并对2022年中国的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以及泛影视行业等多个影视产业分支进行了系统性阐释。
-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新华通讯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引导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2023年6月12日起,新华社开设“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栏目,充分展现了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重庆、杭州、南京、武汉、福州、长沙、广州、昆明、成都、大同、拉萨、扬州、景德镇、曲阜、洛阳、遵义、喀什、敦煌22座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巨变蕴含的文化自信力量。这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受众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书共收录该栏目22篇文章、新华社记者撰写的22篇手记及编辑代表撰写的采编札记。不同于传统主题图书的严肃风格,本书是一部融媒体图书,以图、文、视频相融合的方式多角度立体式呈现了22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脉络,小切口、大主题,既适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学习,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
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非洲研究院,李新烽,李玉洁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依据,在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非文明交往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中非在考古、旅游、文化、新闻媒体、学者与智库、地方与民间、青年与妇女等重点领域的交往实践,进而总结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成就与挑战,思考合作提质增效的举措,从批驳西方文明冲突论、增进中非文明的自信、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来阐述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
泰顺提线木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张冬萍 著《泰顺提线木偶的人类艺术学研究》是一本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泰顺提线木偶”为调查与研究对象的专著。“泰顺提线木偶戏”于201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顺木偶头雕刻”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既关注泰顺提线木偶的制作技艺,展现传承人口述史,又同时跟踪提线木偶的表演技艺,忠于记录提线木偶于村社中的活态演出。并在此基础上,从戏班、制作者、政府、观众的角度共同思考、揭示泰顺提线木偶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存驱动力。全书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下,从泰顺体现木偶之源流与流布,以及木偶工艺、木偶戏表演及其传承保护等方面,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
青铜不再王少青《青铜不再》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围绕中原历史文化,特别是豫东历史与文化所写的随笔文章。作者根据寓居的豫东平原生发的历史思考写就,分为“忘机会古”“羁逸两由”“风追师友”“宿墨新润”四个部分,分别有关文史、心绪、师友等,视野开阔,识见独特,行文洒脱。
-
过去的乡居生活唐桓臻,朱志强 著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
诗画光阴韩可胜本书共分两辑,即“中国人的节气”和“中国人的节日”。作者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介绍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六个传统佳节,以及梅花、数九、花信等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诗意化地表达了农耕、时令、月相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本书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爱国为主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体现中华文化智慧。作者选取了40余首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诗词,同时选用40余幅古代中国画,辅以成文。无论是以自然为主旋律的诗词,还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的中国画,都与全书文字内容衔接紧密,而诗词雅趣又与国画风物相结合,立体呈现中式生活美学,进一步诠释了本书对中式美学意象的表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