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社会转型与文学话语体系的嬗变满全暂缺简介...
-
汉江文化史刘玉堂 刘庆平 主编本书以汉江文化为线索,以时间为序,以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对象,再现了几千年来汉水流域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壮阔画卷。该书共分8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主要内容涉及汉水流域的环境与资源、神话与传说、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技、城市与建筑、商贸与交通、水患与水利、军事与战争、移民与人口、民族与宗教、风尚与民俗等内容,全面的再现了汉水流域的文化风貌,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汉水文化面貌的著作。本书为第八卷民国卷。
-
汉江文化史刘玉堂 刘庆平 主编本书以汉江文化为线索,以时间为序,以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对象,再现了几千年来汉水流域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壮阔画卷。该书共分8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主要内容涉及汉水流域的环境与资源、神话与传说、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技、城市与建筑、商贸与交通、水患与水利、军事与战争、移民与人口、民族与宗教、风尚与民俗等内容,全面的再现了汉水流域的文化风貌,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汉水文化面貌的著作。本书为第七卷清代卷。
-
日本道观及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分类研究詹石窗 早岛妙听 杨燕主 撰日本道观是一所既有悠久文化渊源又生机勃勃的道教宫观,与中国各地大多数道观不同的是,日本道观特别重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心灵疏导,又十分重视造像、绘画、书法、经典文献等文物的收藏,通过建立道学院等文化平台,为信众排忧解难,传播道教文化知识,开展养生健身的实践活动。本书一部以日本道观为基本考察对象,展开系统探讨的论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日本道观的由来与面貌,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从思想渊源、实体基础、文化传承与主要活动来展示中国道教在日本的传承历史;下编为日本道观收藏的珍贵文物,主要从神仙造像、绘画与传记,道教经典文献,药店看板与医学养生文献,儒家文化传承与佛学探究,诗词与蒙学等方面揭示中日道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日本道观如何以道教协会和道学院为纽带,传播健康导引术,开展“以术弘道”的活动,从而使得各种文物成为道教文化传播的借镜。
-
蒙古族五畜称谓文化研究舍·宝音涛克涛夫、阿·呼格吉乐图暂缺简介...
-
汉语史研究集刊俞理明、雷汉卿该书为汉语史研究类论文集,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组织编纂,主要收录了有关汉语语法史、语音史、词汇史、文字史研究、语言学著作评论等文章二十余篇,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其中多项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均为各个高校的优秀教师或博士,他们长期深耕于语言学领域,精于汉语史的相关研究,此次收入《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辑)的文章,内容优质,学术价值极高,可以为学术界的汉语研究提供参考。
-
现代汉语长短词功能差异详解高再兰 著本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YY141)“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词长与词语功能的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成果内容除去绪论与结论共五章。第一章到第五章,分词类对长短动词、长短名词、长短形容词、长短副词、长短介词、连词进行差异对比。长短动词对比了253组、长短名词174组、长短形容词114组、长短副词55组、长短介词和连词28组。文中的排序根据词典的顺序进行排列,如第一章长短动词第一组是“霸-霸占”,依次类推。对每一组长短词进行比较的方法采用替换法。即穷尽性的搜集两者不能互相替换的语境,然后归类,每一类列出一个例句。差异的归纳从四个方面进行:句法差异、词汇语义差异、语法范畴差异、韵律差异。韵律差异不运用替换法,直接列出不和谐韵律组配的情况。通过分类比较,指出长短动词在语法范畴方面个体差异较多。长短名词的差异主要是句法上的,内部个体差异较小。形容词的差异主要是句法上的,在词汇语义方面个体差异较多。副词、介词、连词的差异也主要是句法的,语法范畴上也存在个体差异。
-
天下大同王筱喻《天下大同》围绕着孔子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来展开描写,比较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生动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文明与世界文化文明的对话关系,从而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风貌。作品启示人们弘扬儒学绝不是简单的复古,需要是从中国文化和历史传承中吸取那些能够穿越时空持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创新性转变,并大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
-
文化即生活谢国先《文化即生活——民族学旁观集》一书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库”丛书之一,收录作者1996年至2020年期间发表的21篇文章,涉及民间文学、人类学理论、民族艺术等领域。作者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本指导,以生计活动、主体意识、神话传说等为具体研究对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文化的发展规律、变革机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文章中的观点,如民间文化存在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文化的变革必定带来文化整体的变化、神话传说等传统艺术是维持群体精神健康的重要手段、文化研究的目标是实现不同群体的互相理解和尊重等,来自作者的田野考察经验和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新疆赋》校注(清)徐松 撰《新疆赋》为清代嘉道之际著名地学家徐松(1781-1848)所撰,至光绪八九年间(1882-1883)由四川刻书家王秉恩(1845-1928)以室号“元尚居”名义,将其与和宁(1741-1821)《西藏赋》、英和(1771-1840)《卜魁城赋》一起,合斠汇刊为《西藏等三边赋》一书,从而成为公认的清代边疆舆地赋代表作。本书主要以《新疆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集中校注,并兼及对徐松家世和生平的稽考,以及赋作撰写时间、流传版本、主要内容、特色价值等方面的阐述。 《新疆赋》文采飞扬,以极富韵律的赋,叙述新疆的历史沿革、州府建置、屯田盛况、各营驻防、边卫设置、马政概况、珍奇物产,最后盛赞清政府的化育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