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老上海布牌子珍品集赏黄振炳 著所谓布牌子,是指厂家生产的布匹在成品出厂或者销售之前,要在匹头上贴一张纸质标识,这种标识具有商标和广告的双重作用。“布牌子”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上海纺织印染企业的一种纸质商标品牌的代名词。布牌子大部分用于棉、麻、丝纺织厂出品的布料,也出现在棉纱、毛线、印染颜料等商品上。近代上海布牌子的图案包罗万象,其画风受年画和月份牌画影响显著,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画法上中西合璧,既有传统国画的渲染,又有西洋水彩的笔触,还有以漫画、连环画形式加上鼓动性文字,宣传布料的不凡质地,正所谓各出机杼,争奇斗胜。内容从历史神话到市井风俗,更多的是以中国古代吉祥图案为题材,图案古朴清雅、构思含蓄巧妙,幅幅都是珍贵的民俗遗产。本书收录的200多幅老上海布牌子,是作者多年来的珍藏,它们记录了一个逝去的岁月,是特殊时期留下的特殊记忆,每一幅布牌子后面都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
凉州的六叶花瓣徐兆寿《凉州文化论稿》一书是作家兼学者的徐兆寿关于凉州的思考和考察。全书包含了作者的散文、随笔、论文和讲座的整理稿。在本书上篇,作者对凉州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作了源流性的考察和现代意义的解读,中篇则是对凉州文化的文学性解读,下篇是作者立足于西北,并以世界性视野展望未来凉州的发展。作者从故乡凉州出发,围绕“凉州”一词对其起源、文化现状等展开了探讨,并思考凉州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是凉州文化研究,以及在新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化的又一力作。
-
寻访北京的古迹(日)阿南史代北京的文化遗产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在树、石和水的框架内看北京,乃是欣赏这座城市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寻访北京古迹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标记往往是一口井或一眼泉,几棵多节的松树,有时是一块石碑或一座废弃的石洞。它们传承了所在地的历史。自然的这三个方面蕴藏着北京的往昔岁月。它们帮助我确定自己寻找的地点,并作出反应。它们往往保持着那些地方的气氖,虽然当地的宗教仪式早已不再。不仅如此,它们还带我认识了从名人到老百姓的许多北京人,他们欣然与我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
-
泉州与海苏黎明暂缺简介...
-
名城科技黄建团暂缺简介...
-
七分靠打拼王伟明暂缺简介...
-
贵州傩文化研究李寿旭 著本书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贵州傩文化是在当地民间流传已久、广为分布的一种民俗文化,基本上以“活化石”的原始形态一直传承至今。本书基于民俗学、历史学的视角,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贵州傩文化孕育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鲜明特征做了详细阐述;以个案的方式对贵州傩文化范畴中的地戏渊源、地戏画作、地戏剧目、傩坛活动、端公活动、傩面具、鸡民俗等做了深入研究;还对贵州傩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做了发掘,关于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本书旨在发掘贵州傩文化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习俗和精神世界,从而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贵州傩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
苏州街巷史话潘君明苏州古城的街巷文化,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研究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研究街巷是一个重要环节。要熟悉苏州古城,首先应从熟悉街巷开始。苏州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情,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在街巷中产生的。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城市建筑史更值得被梳理与总结,以建筑的视角来留存反观历史、文化流变和建筑规划中呈现出的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生活变迁。
-
吃辣[美]达白安你能想象中国菜里没有辣椒吗?在当今的中国,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菜肴精妙和多样化的关键。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口味、地域和适应性,不仅影响了烹饪,还影响了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本书为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文化影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镜头,通过充分利用各时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辣”的含义和文化意蕴。
-
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杨帆 著“绪论”部分。首先说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相关术语;其次陈述本文的材料格局及研究方法;再次阐明研究之目的与总体构想。 章是“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分别论证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风格问题;王澍篆书创作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是“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分别论证戴震研究《说文》的影响及对篆书创作之启示;段玉裁、桂馥的研究与创作问题;《说文》的校刊、《说文》检字法研究等方面影响篆书创作的相关问题;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的回应问题。 第三章是“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着重对孙星衍、洪亮吉、钱坫在学术思想、研究理路、创作方法、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作深入论证,且对学者们在篆书创作上的若干共性 问题作辩证分析。 第四章是“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对邓石如的博涉群碑、手写《说文》、“隶笔作篆”、篆法“不合六书”、创作之遭遇等问题作深入论证。 第五章是“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对杨法的奇 篆、朱为弼的商周铜器铭文篆书之所形成的渊源、背景、特点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结论”部分。既总括叙述本文的主要论证,也对相关问题及研究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此外,本论文附录“《唐写本说文解字》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以供篆书创作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