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西藏是我家杨和晋 译本书是两位美国教授根据扎西次仁的口述录音整理出一部传记,记录了他的一生沧桑和偿愿的过程。 本书由当事人口述,国外著名藏学家英文执笔,讲述扎西次仁——一位充满传奇的西藏人。扎西次仁一九三O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古确村一户农民家庭。十四岁时成为布达拉宫宫廷舞乐团的一位艺员。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印度、美国等地求学。一九六四年回国,因受“文革”的迫害遭受牢狱之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平反,先后在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担任英文教师。曾编撰部《英藏汉对照词典》、《美国和美国人》等五部专著。一九八九年退休从商,主要经营民族手工业品。二十年中,扎西次仁在西藏的贫困乡村资助开办六十六所学校,一所农牧技术。一生为之疾呼并为之奉献的扎西次仁看到了、参与着、继续努力着。可以说,他已在自身率先实现了现代化——首先是现代化的理念,同时辅以坚忍不拔的实践。这位可敬的老人为这片既冷又热的家乡土地付出了那么多,无论怎样的赞美也显得无力,就想到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西藏是我家》,也是我们的家。凡读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过他的事迹的人,不论是年轻的、中年的各族各界人士,还是他的同时代人、十八军老首长老战士,无不为之动容,知情知义,心心相通。
-
香港社会与文化史论集刘羲章,黄文江 合编香港作为现代中国一个具备国际性文化视野和社会风采的城市,在《香港社会与文化史论集》里有很清楚的反映。本书探讨了香港非华裔族群的社会角色和贡献、粤港两地文化交融、村儒的社会文化作用、「日剧」对香港普罗文化的影响,以及宣教士和教会在香港的社会救助事业等。作者们通过爬梳有关文献和微观分析,赋予上述未受到足够注意的社会文化事象以应有的历史意义。此外,〈香港史的开拓者〉一文记录了吴伦霓霞教授的学术进路和历程,于有志本地史研究的年青学者当有所启发。
-
口述重庆马拉这是一部描述重庆城市文化的口述史。它以访谈纪实的方式将那些与重庆相关的人、物、事串联,解读重庆城与重庆人的心灵密码。本书是一部认识重庆的乡愁读本,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有什么样的城,就有什么样的人!《口述重庆》全书由9个部分组成:第1章,母城,从通远门到嘉陵江大桥,从长江航道工程到解放碑钟楼,从多个方面回忆重庆城的发展史;第2章,望族,通过对大禹后代的采访、永川太平寨的采访,将重庆城的历史名人尽数展现;第3章,先生,从大学者到中学校长,从文理到艺术,寻找重庆文化之源,教育之源,让读者体悟重庆文化之本;第4章,青春,选录了一些小人物,讲述了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如北碚少勇队的故事、重庆外语校俄语班的故事,文学性较强;第5章,陪都,用小人物的故事碎片化地表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于重庆的趣事,表达了重庆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第6章,老兵,作者采访了老红军的子女,追忆了父辈年轻时的趣事,如当卫生兵的故事、参军光荣的故事;第7章,大厂,从兵工厂到发电厂,从丝纺厂到冰厂,老工人的生活回忆映射了重庆的工业发展史;第8章,妙手,从画家、漫画师、雕刻师、编剧、小说家的采访为读者展现重庆人的艺术生活;第9章,江湖,采访了评书人、漫画家、拳艺人等,用民间小事传递重庆味道。
-
双龙吐艳梁元生,王宏志 编著本书为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2003年度年会的论文结集,年会以「沪港双城之文化交流与互动」为主题,与会者来自上海、香港、日本及马来西亚,论文涵盖沪港两地文学、文化的不同模式,并从不同视角及层面揭示双城的文化经验,以及二者的关连与互动,对双城的历史连系、文化交流与相互关系的学术研究具相当的参考价值。
-
笳吹弦诵在山城杨简茹《笳吹弦诵在山城——昆明城市文化研究(1937-1945)》研究了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战8年间,这一历史阶段是昆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成为今天政府主导、改造、开发城市文化的依据。本书探讨了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对城市文化的影响,通过抗战前夜的都市空间、抗战期间的城市文化,以及抗战结束后的思考推动研究的逻辑序列的形成,来说明今天昆明的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面向。全书共6章内容,分别从城市空间、消费文化、校园生活、艺术取向、建筑观念、文本读解这六个面向来探讨这一历史阶段昆明城市形象的塑造,其中已经隐约可见昨日昆明对今日中国文化脉络的伏笔,文化之花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原点离不开昆明。
-
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李硕暂缺简介...
-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李硕暂缺简介...
-
老北京的传统技艺李硕暂缺简介...
-
北京城,什么样儿?李硕暂缺简介...
-
永康年鉴永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