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阅读张萍《阅读:食色行野》围绕阅读为轴心形成了一个四维空间——“阅食·阅美”“阅色·阅美”“阅行·阅美”“阅野·阅美”。阅读之“食”即解读阅读资源,激活审美情思;阅读之“色”即交融阅读形态,领略审美情感;阅读之“行”即邂逅阅读意象,培育审美情致;阅读之“野”即拓展阅读视野,生长审美情趣。
-
上海老城厢 第一辑金志明 主编,上海南房(集团)有限公司 编“上海老城厢”系列丛书聚焦老城厢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教育、建筑、慈善、经济、民俗等不同侧面,讲述老城厢地区的风土人文,挖掘上海文化史中的宝贵记忆,令读者感受到上海城市兴起、发展变迁的变化,并展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面貌。《老城厢与文化传承》是丛书的第一种。本书收录了19篇文章,将近100幅配图,以园林、城墙、马路为个例,着重描写老城厢地区的城市建筑文化;以本帮菜制作、培罗蒙裁缝等为个例,娓娓道来老城厢地区所保留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还通过城区变迁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故事和现代上海民风民俗,讲述近代老城厢地区变迁的故事。本书文章篇幅短小,配图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感,阅读趣味性强。
-
来往亦风流杜清雨杭州独特的人文风光吸引名士云集于此的同时,也融入他们播撒的文化因子,留下不少史迹与典故。书中以雅事为主题,通过现存的诗文、书画、摩崖等遗迹,讲述历代文人雅士在杭州的访友交际、求学问道、清游山水、宴集诗会等故事,解析西湖山水的缔造与审美,知己故友的相逢与别离,艺术创作与文学社团的兴盛与繁荣。愿先贤给予后世的人文精神能永恒照耀于历史与山水间。
-
甪直掌故李建荣《甪里掌故》包含的内容,既有来自正史的,也有来自野史的,正因如此,才更多一份趣味,少一份说教。一个地方的传奇、传说,融汇成地方掌故,演绎时光悠远里的故事、人物、社会现象,乃至所要表达的真善美、所要揭露的假恶丑,既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内在需求,也是对社会风貌的另一种反映,能对历史的真实、社会的本原做很好的补充。一个地方的历史气息,不仅仅是历史志书里所记录的那些,坊间流传的传闻、传奇、传说,更有温度,更有民间性,更有人情味,能更加丰富地呈现一方土地上的社会现象、生命状态、,生活气息,能让更多人在历史钩沉里,回味乡土,审视乡土,重新认识乡土,与乡土展开新的联络、新的对话。
-
苏州水文化概论胡火金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水文化是吴文化的内核及特质,对苏州水文化进行探讨是一个很好的选题。而基于水探讨吴文化存在诸多难点,其关键在于以水为核心,围绕水探究区域社会生产、生活、社会心态及人文价值取向。其实,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水作为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与人的活动发生关联和互动,如何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形成文化特色,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要在理论上进行阐释,又要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层面,进行全面整合性研究,这对于《苏州水文化概论》的框架提纲、谋篇布局、研究内容等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江南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始终是学界的热点,在与水文化相关的领域有诸多学者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
南通博物苑金艳由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编纂的“江海文化丛书”,自2007年启动,从2010年开始分批出版。我想,作为公开出版物,这套“江海文化丛书”面向的不仅是南通的读者,还会有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读者。因此,简要地介绍南通市及江海文化的情况,显得十分必要。这样不仅便于读者了解南通的市情,以及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而且也便于读者了解出版这套“江海文化丛书”的指导思想、选题原则和编写体例。总之,介绍这套“江海文化丛书”相关的背景情况,将有助于读者阅读和使用。江海文化是南通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下五千年,南北交融,东西结合,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江海文化的形成,不外乎两种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结构。它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尽相同之处是:由于南通地区的成陆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不同的阶段,移民的构成呈现出多元性和长期性;客观上又反映了文化来源的多样性及相互交融的复杂性,使得江海文化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是“变”与“不变”的复合体。“变”的表征是时间的流逝,“不变”的表征是空间的凝固;“变”是组成江海文化的各种文化“基因”融合后的发展,“不变”是原有文化“基因”的长期共存和特立独行。对这些特征、这些传统,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因势利导,也需要充分研究和择优继承,从而系统科学地架构起这一地域文化的体系。
-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冯亚中本编按照苏州市政府公布的《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确定的条目进行编写,总计958条,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15条,行政区域及居民点地名125条,道路与桥梁地名426条,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292条。由于当前苏州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人文地理状况有巨大的变迁,本编除采录现存实体地名外,还选录实体虽已不存,但名称尚在的历史地名,以保存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历史记忆,贯通现实与历史的文脉。本编采用国家标准地名编写的一些规范,但重在发掘地名的吴文化内涵,以彰显地名的历史文化意义。为了让地名编写更直观形象,本编选用了一批实体照片作为插图,还选用了今天名存实亡的地名老照片,以唤醒激活历史文化记忆。
-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史吴国瑛,陈忠2021年,厦门大学迎来百年华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响应厦门大学百年院系史编写号召,梳理电子学科的发展轨迹,学院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院史编撰委员会,编撰志书,鉴往知来。经过一年多来的线索搜寻、资料整理、分工协作,编委们披沙拣金,铢积寸累,院系史终成稿付梓,向校庆100周年献礼。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系史共有6个板块,分别为“历史的脚步”“党政管理”“学科发展”“教学成果”“学术成就”“附录”。“历史的脚步”板块以时间为脉络,重点讲述了学院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学科发展;“党政管理”板块以学院历史为根基,系统梳理了党政机构沿革、历任党政领导与党建思政概况;“学科发展”板块呈现了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发展、学科专业设置、科研平台与队伍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内容;“教学成果”板块聚焦学科课程体系、教改项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突出学院取得的教学成果;“学术成就”板块罗列了学院教师的获奖科研成果、代表性科研成果和主要研究课题,重点突出学院取得的学术成就;“附录”板块收录学院重要事件。在编撰过程中,编委们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进行叙述,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力求准确完整地呈现实际情况。
-
手绘佛山非遗作品集佛山市博物馆《手绘佛山非遗作品集》以传统中国画中的白描方式勾勒出佛山国家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共15项。粤剧、人龙舞、十番及武术等以动作造型为表现的演艺类项目,石湾陶塑技艺、木版年画、剪纸、狮头扎作、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工艺类项目,以及秋色、祖庙庙会等群体性参与的民俗项目,作者均以独特的视角精心绘制,对其分解动作、工序过程等进行了细致的体现。佛山粤剧中十八罗汉架招式动作的代表造型;人龙舞中的表现重要意义的环节;石湾陶塑艺术家手里做出的作品;冯大师的雕版中气息古朴、寓意吉祥的木版年画,剪纸大师刀下玲珑剔透、精细典雅的剪纸,香云纱染整技艺中的特殊工艺,群体性民俗的盛大场面……这些表演艺术、工艺技艺与民俗场景的表达,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环节的定格。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在白描绘画中加入了具有特色风物草木的背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清丽的南国风情。《手绘佛山非遗作品集》的绘画作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子洲先生,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热情。作为一名曾经的军旅画家、20世纪70年代的连环画创作者,从军队转业之后来到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历任副主任、主任,他创作了很多军人、历史人物,以及地方民俗题材的作品。在从事民间艺术管理工作的同时,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创作,因而对民间艺术十分熟悉,并在剪纸壁画、大型景观灯等方面有不少出色的作品。他在退休之后长达9年的浸润中,对佛山非遗的代表性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传承人的表演和工艺制作过程中一招一式的动作进行了一笔一画的白描绘制。他的绘画注重写实细节,追求信达,因此,本作品集还具有作为非遗资料的价值。
-
西塘非遗蒋国强《西塘非遗》是一部关于西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文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述了数十项西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具体内容和传承价值,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人文记录,为西塘古镇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的传统艺术、历史文脉、建筑形态、小镇生活、风情民俗等方面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留住美丽乡愁,提供可供参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