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东吴文化遗产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本书稿中的文章涉猎广泛,研究极富深度与前瞻性,尤其对江南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涵盖民俗、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也愈加丰富。还特意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手记及作品,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哲学视野,为重振手工、复兴手工文化等文化提出一系列理论思考。该书阐述了当代人文背景下手工劳动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意义,从工具“在手”的无间性和工力“在身”的不逆性探讨手工劳动融艺术和审美于一体的人文特性。重提手工劳动的当代意义,不但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
福林记忆洪国泰暂缺简介...
-
丰德园张旻丰德园,位于上海嘉定嘉宝片林(嘉定北部生态绿廊)中,四面环水,得天独厚。作为今人造园的尝试,它与秋霞圃、汇龙潭(孔庙)、古猗园等嘉定历史名园源远流长。本书以丰德园的造园叙事,讲述古典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花木、建筑之美,由此回望嘉定秋霞圃、汇龙潭、古猗园、州桥、老城区、安师等人与事,呈现出本土文化生命的生生不息。
-
国家在场与地域文化刘笑玲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体、歌唱与文本、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等维度的互动。
-
藏源·藏缘向红笳《藏源·藏缘——藏地行者手卷》(中英对照)为著名藏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向红笳潜心之作。全书秉持“小家小书”的文化理念,以汉英对照的形式,用260篇主题词条,介绍了博大精深的藏地文化,展现了藏地文化的动人风情。全书涉及藏族文化、历史、宗教、民俗、自然地理、人物等诸多方面,含100余幅珍贵配图,从“神佛与器物”“宗教与寺院”“自然与地理”“民俗与习惯”“人文与人物”5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美丽、和谐、繁荣的西藏,在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将西藏文化推向世界。雍和宫嘉木样·图布丹大活佛、著名藏学美术家韩书力为本书题字。
-
这里是上海宗明 主编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文”、“旅”、“声”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 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的精神。随书印刷“建筑可阅读”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开本为32开,装帧形式为平装,裸脊加护封。裸脊装便于全书摊开阅览,又体现传统气息,寓意上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繁华都市面貌下深厚的历史积淀。整体分量适宜,幅面小巧精致,便于携带阅读,更能突出体现“文旅融合”、在行走中阅读、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精神。
-
我是台山人刘荒田本书是“岭南新语”书系之一种。台山人、知名作家刘荒田先生在本书中聚焦台山人,包括“境内的台山”和“海外的台山”的各色人等,以深厚文学功力,描述他们在岁月沧桑和空间跨越中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故事,是为普通的台山人、侨乡人和岭南人画像与立传,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
广州生长录李若瑄《广州生长录》选辑了作者描述广州城生长历史的散文,描绘了这座岭南名城的发展年轮。全书以广州地理地貌、城市营建史为背景,截取广州城市史的几个阶段,在扎实详尽的史料基础上,讲述当时的代表性史实(如十三行的变迁),展现不同时期的广州城风貌,描绘这片岭南先民繁衍的肥沃之地不断壮大的历程。作者具有丰富深湛的历史及地理学术背景,结合多年行走岭南名城的亲身经历,将历史、人文、地理、风物融为一体,展示了凝聚于岭南地区市镇村落中的风土人情之美。
-
我的台山小镇刘荒田作者1948年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市北部水步镇的侨墟,生于斯长于斯,因此对岭南小镇有多年的生活经历,更有深厚的感情。本书包含两方面:一是小镇给童年作者打下的感性印记,包括小镇独特淳朴的风情民俗;二是对小镇故人、往事、风物的温馨回忆。全书文字活泼生动,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岭南小镇风土画卷。
-
《说文月刊》巴蜀文化研究杜芝明 袁佳红 合编《巴蜀文化研究》对《说文月刊》所刊载的关于巴蜀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整理,除《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外,还选了《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全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3卷第4期的“巴蜀文化专号”,第二部分为第3卷第7期“巴蜀文化专号(渝版第一号)”,第三部分为《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巴蜀文化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藏《说文月刊》为底本,参校香港明石馆中国近现代珍稀文献影印丛刊(中文编)之《说文月刊》、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及有关出版物收录的文章。全书整体采用简体字,在录入整理中尽量保持了原文的风貌,仅作了必要的修改,在保持原注的基础上完善了注释,补全了引文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