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唐卡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王铁君著本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与唐卡数字化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相结合,介绍了唐卡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理方法,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唐卡图像库、知识库、语料库、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原理、过程和方法,探讨了知识图谱在唐卡图像识别、分类、图像描述及问答等领域的应用。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满足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唐卡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
千古霓裳汉服北京 编著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
中国智慧陈宏川 曹浏 王枫“中国智慧”系列英语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中国智慧,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该系列教材共有五本:《中国智慧:寓言故事》、《中国智慧:智谋计策》、《中国智慧:古代发明》、《中国智慧:中医传奇》、《中国智慧:文化面面观》。“中国智慧”系列英语教程每册丛书共分16个单元,每单元讲述一则经典中国智慧故事,1)导入部分,分享跟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典故,并提出几个思考题。2)故事阅读(主旨阅读)。学习者通过阅读英语编写的中国故事,回答主旨性问题,如本故事的主要内容,题型可为选择、填空、简答等;3)提供文化注释、词汇练习、故事讲述和参考答案等。《中国智慧:文化面面观》介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国文化精髓,包括人物、故居、饮食、节日、传统艺术等。本书用英语编写,用词难度基本在大学英语四级以内,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本科低年级学生与其他对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感兴趣的学习者。
-
过去的乡居生活唐桓臻,朱志强 著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
诗画光阴韩可胜本书共分两辑,即“中国人的节气”和“中国人的节日”。作者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介绍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六个传统佳节,以及梅花、数九、花信等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诗意化地表达了农耕、时令、月相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本书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爱国为主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体现中华文化智慧。作者选取了40余首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诗词,同时选用40余幅古代中国画,辅以成文。无论是以自然为主旋律的诗词,还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的中国画,都与全书文字内容衔接紧密,而诗词雅趣又与国画风物相结合,立体呈现中式生活美学,进一步诠释了本书对中式美学意象的表达空间。
-
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孙凡迪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个人经历、气象变化、文化历史、人生智慧为纬,在节气流转的叙述中融入作者的气象感悟和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从天气主播的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描摹了作为中国人生活背景的二十四节气与物候,书写了“节气”所孕育的时间哲学和文化底蕴。本书具有引领读者重返古典时光、品位生活真谛,带给读者启示和力量的积极意义。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朱刚 著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目前国内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同时也是该组织的认证NGO中国民俗学会在2015-2017评审周期担任审查机构成员期间的辩论代表,在过去十多年中深入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层面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为非遗领域的研究人员,作者主要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实践的演进过程,并持续跟踪了该组织晚近十多年来在非遗领域的各种发展变化。作者认为,非遗保护在本质上应属于一种文化政策实践。既有的非遗学理研究与实践层面存在一定区隔,这既妨碍了学术研究应用于实践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学术话语在当前的非遗热潮中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为了弥合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裂隙,一种可行且必要的做法就是将国际非遗政策及实践的演进史研究纳入非遗学术史研究的视野,以此建构一种全新的话语形式,搭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或基础。有鉴于此,本书汇集了10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的概念、历史及趋势研究的专题研究成果,试图为国内非遗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非遗提供一种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知识谱系。目录序言一、 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二、 文化空间:从时空维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 历史钩沉: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四、 事件考述:以《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为中心的考察五、 政策研究:以审查机构为中心的回顾与分析六、 重要动向:由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转移引发的思考七、 批判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批判遗产研究八、 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九、 未来趋势:以2003年《公约》名录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十、 革旧立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机制的发展方向
-
诗画中国 2024—2025国学民俗日历海云这是一部集日历与诗画型“中国文化史”于一体的国学手册。本书不仅是一册日历,还是一部简明的诗画型“中国文化史”,是国学、民俗、诗画之荟萃。它让读者穿越时间隧道,翱翔历史天空,神游文化故园。古代绘画、民俗和诗词等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均为国学所统摄。这个册子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读物,选编这些内容为的是帮助读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感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启发读者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国学的兴趣。这些诗词、绘画中含有大量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追昔抚今、鉴往知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以及如何处世与持家。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十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核心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共收录论文20篇,设有“训诂词汇研究”“音韵学研究”“文字学研究”“民俗学研究”“华语研究”五个栏目。训诂词汇研究方面,通过具体细微的探析,发明新义。音韵学方面,探讨了传统韵书的源流、影响。文字学方面,既有对理论的探讨,又有对传统字书的研究,以及从文字角度看清华简文本的探析。民俗学方面,有对前辈学者的往事追忆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也有对乡村民俗文化遗产的讨论。华语研究所收论文探讨了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本期既收录了学界大家的论文,也有后起新秀的研究成果。内容所涉及范围较广,论文学术含量较高。
-
妖怪说张云中国妖怪文化源远流长,如同基因一般,自远古先民的血液中一直流传至今。有文字记载以来,关于妖怪的记载更是汗牛充栋,《山海经》《神异经》《列仙传》《搜神记》《酉阳杂俎》《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子不语》……中国的妖怪在几千年的反复述说中不断演变,构建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妖怪的诞生、定义、分类,妖怪出现的场所、时间,妖怪的类型,妖怪的善恶与爱恨……不同的历史时期,妖怪文化、妖怪与人的关系都存在微妙的变化,只有从源头厘清妖怪版图,才能真切地触摸我们的过去。 中国妖怪学开创者张云翻阅历代数百部典籍文献,经过十余年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寻中国文化根基。溯本清源,旁征博引,剖析从先秦到明清妖怪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力图还原中国妖怪文化发展的全貌,推动5000 年中国妖怪文化和妖怪文学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