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既是近代戏曲自身发展的需求,包含先进知识分子启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戏剧文学观念冲击的结果。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加速了剧作家、演员、观众、评论家及戏曲经营者关系的现代转型。启蒙救亡语境中戏曲的自觉与他觉,改良戏曲案头与场上的不同视域,戏曲与话剧关于写意和写实因素的渗透交融,以及传媒话语权力对戏曲改良运动的影响,成为审视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几个重要层面。
-
岭南学报 复刊第二十辑蔡宗齐 主编,郑政恒 执行编辑《岭南学报 复刊第二十辑》包含8篇中国古典文史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张高评先生《秦穆公称霸西戎与比事见义之书法》是其近年来研究《春秋》书法的系列成果之一;陈寅清《梦、隐喻与思想:从意象基模解析之梦寓及篇章意旨》借助借助西方“感念隐喻”、“意象基模”等新方法结合传统文本研究,对《列子·周穆王篇》中的寓言进行了系统化的解析;张翼《对话与竞争:嘉靖前期官刻古文选本的多重面向》、曹竞艺《杂纂成书方法考略》深入考述了明代书籍编刻方面的特点与文化;王琳夫《清初圣裔词人的声律思想及其学术渊源——从的词谱性质谈起》分析了清楚曲阜孔氏词人的词学观念;赵培《宗周政典的名实之转:从到》、王鸷嘉《合刻本中书序、篇目及对应疏文的编排形态考述》为《尚书》学研究专文;徐晓童《明代注杜对朱熹赋比兴结构解法的改造》从诗歌结构分析的校对考察了明代注杜对朱熹《诗集传》的借鉴。
-
报刊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研究武新军本书从当代文学史料整理、“十七年”文艺期刊研究、当代作家年谱编纂等几个角度切入,利用当代文学报刊史料,探讨了如何以文学报刊为中心,建立整体史与跨学科视野,系统呈现中国报刊发展史。本书立足中国当代文学报刊, 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做了具体案例分析,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例证。
-
始信昆仑别有山杨波晚清旅西记述作为一个变革与过渡时代的见证, 记录了国人跨洋出海、与西方世界的种种遭逢际遇。近代中国面临从武力较量到文化存亡的全面危机,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矛盾、变异、纠缠及紊乱,亦是整个文化传统面临统合、再造、转化时的表征。中国文学的裂变与新生,不只是由内及外的自觉转型,跨语际实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些文字承载了一代中国人了解西方、力图自强的痛苦复杂的心路历程,从中也可窥见中国传统社会、近代文化转型的蛛丝马迹。
-
学思平治王蒙 朱永新 谢春涛 王伟光 叶小文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精选若干名家文章,从“文明起源”“文明特性”“文明互鉴”“文明发展”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本质特征、历史发展及其建设路径,兼具思想性、实践性和可读性。
-
五邑拾遗《五邑拾“遗”》编写组暂缺简介...
-
漕泾村志桐乡市高桥街道漕泾村村志编纂委员会《漕泾村志》是浙江省桐乡市高桥街道漕泾村域内的*部史志,以现域漕泾行政村为记述对象,采用章节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上限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下限为公元2021年12月。全志全面盘点域内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组织社团、经济生产、文教卫生、村居建设、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人物乡亲、诗词文选等状况,具备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等价值。
-
闽清书院探微陈常飞 著第一章“宋代龙冈书院”主要以书院文化为中心,探讨陈祥道、陈旸少年读书事迹与学术成就,并结合书院教育、书院祭祀文化进行论述,力求揭示“二陈”学术文化与书院礼乐文化关系。第二章“朱熹与梅溪书院”涉及朱熹在福州行迹、朱子闽清题刻、闽清籍朱门弟子和相关传说故事等,并期从中推求朱熹学说对闽清的影响。文泉书院是福州著名书院,故本书第三章“文泉书院的前世今生”侧重于对文泉书院的研究,在所掌握资料基础上,分为崇文书院建立、文泉书院教育思想初探、文泉书院山长、文泉书院历史沿革四个板块,以叙述该书院历史与文化。第四章“书院拾零”中,鹿坂书院篇主要探讨环境与书院、家族与书院的关系;文笔书院篇通过存世《文笔书院记》与文笔书院讲学者鄢韶成生平事迹,解说书院历史;云龙书院今演变为金沙学校,可惜该书院史料稀少。由是之故,将三书院合为一章,此亦篇名“拾零”由来。学界把外国人兴办的学校称为教会书院,以区别于本土传统书院,第五章“黄乃裳与教会书院”主要利用黄乃裳研究论文及有关教会学校著述,并结合清季书院发展史,对黄乃裳教育事迹及思想作简要介绍。观照一个地方历史不应局限于本地,当以宏观视角切入。在“书院名人轶事”章,钩沉、整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闽清书院人物、闽清人与书院教育、闽清私塾人物等内容,以尽可能使闽清书院历史文化更加完整。私塾、文庙与书院尤有关联,故特设一章,浅论私塾、文庙与书院的关系。
-
海上名园 张园与海派文化时筠仑,郑丽君,李莉本书以上海南京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张园为对象开展海派文化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市民口述、企业访谈等多角度挖掘海派文化内涵、总结海派文化传承规律、演绎海派文化精神气质。本书收集并系统整理了张园作为私家花园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张园作为城市社交花园所孕育的海派文化,张园改作里弄住宅及其石库门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最后讲述了新时代张园的城市更新与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本书提出“城市文化元空间”的理论,分析了张园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突显出海派文化元空间的特殊价值。本书适合于城市文化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研究李晓宇 著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史学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