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朱建军《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是朱建军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中国文化源流,道为其本,儒法影响最大;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仁爱之树上结着恶果累累。按照赢政的思路,韩非就是一只教老虎本事的猫,既然他不小心连上树都教给老虎了,老虎自然就要先吃了这个老师。吃了老师,也符合老师的教导,可以说是交给老师的一个好答卷,也是对老师教学有方的一个奖赏。 ——青出于蓝而杀死蓝提倡好女不嫁二夫,背后更主要的动机是让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对婚姻的坚守叫做贞节,而男人对君臣关系的忠实叫做气节——两者都是“守节”。因此,文化让女人守贞,背后的目的上让男人“守贞”。文化谴责女人的失节,正是为了避免男人的失节。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两千多年来,有一个官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官场,那就是“贪官”。为自己而贪污腐败,我们都知道是不道德的;但是为家族为团体而贪污腐败,则往往能得到大家的同情。贪官污吏的恶行,固然不都是“仁爱”的结果,但是“仁爱”这棵树上,是有可能结出贪污腐败的果子的。 ——贪官:都是仁爱惹的祸如果你不能坐怀不乱,那最好就不要坐怀。如果你不能抗拒诱惑,那就不要靠近诱惑。西方民主国家,不是要求官员都做柳下惠,在权力不受约束的前提下能够廉洁自守,相反是要加强监督的束权力。把所有人当作不能抗拒诱惑的普通人看待,正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诱惑:柳下惠和美女的故事
-
论扯淡(美国)(Harry G.Frankfurt)哈里·G.法兰克福 著;南方朔 译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我们是在一个扯淡的社会吗?让你一眼看穿扯淡!2008年最具颠覆性的作品,全美非虚构类第一畅销书!和《魔鬼经济学》一样颠覆你的成见;和《世界是平的》一样改变你的世界观。2008年最具颠覆性的作品;台湾最火辣的批评家南方朔 亲自翻译;大陆最正宗的哲学家赵汀阳 作序推荐;全美非虚构类第一畅销书!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附赠扯淡警示贴,随时随地给扯淡贴“罚单”。关于书名:本书英文名为“On Bullshit”,在英美国家,“Bullshit”一词虽然人人在用,但终究是个脏字,若在报章杂志中刊登,则常常改印为”bull****”,在英语词典中,”Bull”有“大而充胖”的意思,与我们的吹牛对应,”shit”或可译为狗屎,因此”Bullshit”似可直译为“糟糕的假大空”,但这又丧失了原文传达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台湾译本名为《放屁!名利双收的捷径》,虽然十分痛快过瘾,却也可能牺牲了原书哲学冷静挂帅的反讽意境。根据作者法兰克福论述的要旨,它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幸在为难之际,得词语收集大师指点,取名《论扯淡》。本书的影响:这本书脱胎于一篇讲稿,出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荣休教授、哲学系前主任法兰克福教授之手,2005年在学生与编辑的一再敦促下,刊印成册,起了个令人侧目的题目:On Bullshit (中译本《论扯淡》)。出人意料的是,这本只有一万多字的“哲学随笔”大为畅销,反应出奇热烈,在年度全美非虚构类十大畅销书榜蝉联了数十个星期,并被译成近三十种不同的文字,成为出版史上的奇迹。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
爱欲正见石海军在大多数的宗教中,爱常常被神圣化。与爱相关的性,则基本上被抑止并消失不见了。随着佛教密宗的日渐盛行,对密宗的研究亦日渐深入。 对佛教密宗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的印度密教,作为与世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对于性事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惊世骇俗。在那些被人视为“淫秽不堪”的诗歌、绘画、雕塑作品中,对性爱的推崇让我们看到古代宗教对于“人性”本身的重视,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对遥远年代的追忆,更是一种对当下生活态度的指导。
-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张宏杰,周宏《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角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比较了中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以及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文化与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羊性”的起源。中国人的“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从严复、鲁迅到柏杨、龙应台,中国人已经写下了无数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但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似乎并无太多改观。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国民性是可变的。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
名流(美国)(Lewis Lapham)刘易斯·拉普曼 著;尹鸿雁 译本书是作者拉普曼在欧美上流社会圈30多年经历的心得之作,旨在颠覆人们原有的对上流社会过于表象的认知。阅读本书后读者会发现仅仅学习到优雅的礼仪并不能掌握上流社会社交的真髓,这一人群的特质决定了其社交的功利性、实用性。书中的观点可以推而广之到任何存在利益争端的阶级群体。本书出版后被《时代周刊》评为“指引美国中产阶级‘进阶路线’第一书”。
-
绝版中国艾绍强,孙志军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大发现,敦煌石窟艺术及文物价值获得高度的认可和重视,敦煌遗书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敦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敦煌又在古丝绸之路崛起。敦煌是人类的敦煌,文化的敦煌,艺术的敦煌,神奇的敦煌,永远的敦煌。这本《永远的敦煌》旨在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旅游发展的介绍,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敦煌的窗口,使大家更加了解敦煌,关注敦煌,携手共建敦煌的美好明天。
-
绝版中国艾绍强毋庸置疑,长城当然是一个举世无双的绝版工程,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就说明了一切。而长城边生活的人们千百年来创造出来的物质与文化,更是一笔伟大的遗产。但是,从长城一路走过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即将消失的古城古堡古村,以及正在消失的与那些古城古堡古村相关的文化……讲述一个关于消失的故事是忧伤的,观看一个正在消失的历史更是沉重的…… 现在长城对于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象征,横亘东方大地的巨龙已经支离破碎了,伟大的奇迹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要消失。除了伟大,除了奇迹,我们还有什么词汇可以用于这一堵长长的大墙……
-
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的叙事,《采访本上的城市》则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我认识城市的体系。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这样,就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求证事物,而不必画符念咒用桃木宝剑去捉妖。必须说明的是,《采访本上的城市》并不是为了阐释这样的理论,它表现的只是这种认识体系的可能性——看我能不能把城市的故事还原得更加本质?《采访本上的城市》以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但它们多被这样一个“场”控制着。《城记》完成之后,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就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房危屋破一直是拆除北京老城区的理由,却少有人关心是何原因导致了老城之衰,以致于简单地把危房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等同于一个物质问题,以为推土机一推便可了之,殊不知问题竟是越推越多。《采访本上的城市》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季羡林本书是根据已出版的季羡林所著作品辑录而成,内容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印度文化、读书与治学、人生与世相,以及描写文革期间一些切肤真挚的随感等。本书也是一本普通大众认识季羡林及其学术成就的简便而又通俗的读物,可谓集季羡林先生之作品精华。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
于丹·游园惊梦于丹温暖心灵的又一力作编辑推荐:想必很多电视观众还记得,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曾经以《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为亿万观众、读者送去热腾腾的心灵鸡汤的于丹,竟然一袭中式服装,坐在CCTV-3“文化访谈录”节目主持人马东身边,一连七天侃起了昆曲。这次从传统经典到传统艺术的“转身”,是于丹的率性而为,还是以往思路的延续?如果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借助传统经典《论语》给当代读者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向的导航,那么,《于丹?游园惊梦》则借昆曲给大家推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从容而温馨的生活方式。所以,CCTV-3《于丹?游园惊梦》不同于昆曲知识的普及讲座,它淡化了昆曲的历史和过于专业的知识,而是以类型的方式呈现其审美特点,阐述了于丹对于当代人生活态度的忠告及建议。在于丹看来,昆曲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于丹说:“我喜欢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叫作‘昆曲’。”她认为,昆曲那种细腻、婉转、精致、唯美的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下的时尚生活。比如,我们现在流行一种“慢活”的生活方式,所谓“慢活”,“它是指我们每天可以做一些从容舒缓的运动,比如说打打太极拳,练练瑜伽;过一过环保的生活,能够节约能源,能够有大段悠闲的时间与家人、与朋友分享。所有这些健康从容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慢活”的例子和元素,在昆曲中,触目皆是。于丹还强调了“过程”的重要。《牡丹亭》中,杜丽娘因为梦中遇到俊逸书生柳梦梅而情不能自已,醒来后要去“寻梦”,并因梦而亡又因梦而生。我们往往要问:这种追寻有什么结果?这种投入是否值得?于丹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爱的过程。过程关乎人心,不仅体现一种意愿,而且体现一种能力。能够享受过程,也就是能够享受人生。我们为什么到茶馆喝茶,为什么要去泡酒吧?消费不是一个物质的结果,而是一个精神愉悦的过程。相信看过节目、读到书的观众、读者在惊叹于丹成功“变脸”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于丹依旧关注心灵,依旧在为当代读者煲一份“浓汤”。去年11月26日,于丹的第一锅“心灵鸡汤”让那个冬天变得温馨,许多亲历者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许多感人的画面。整整一年过去了,还是那个于丹,还是一锅“心灵鸡汤”,但是器皿变了、调料变了,它是不是还符合大众的口味?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