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熊建 著“孔子说的都对吗?”“为什么要想象?想虎想马不行吗?”“古人为什么没有标题党?”《古籍原来这么好看》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无论是初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抑或是打工人,如果你想作为古籍入门读物,一定要选它!该书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共18篇,对古籍的目录、版本、校勘、注解等基础知识进行生动讲解;外篇共35篇,对如何阅读《诗经》《二十四史》《周易》等古籍经典进行详细的方法介绍。作者采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古籍阅读的基本通则、弄清古籍阅读的基本规律,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古籍的兴趣,有助于读者轻松掌握古籍阅读方法,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
思想会·全球时尚史[法]奥黛莉·米耶(Audrey Millet)时尚是最不理性的消费,是诱惑的工具,更是每一次重要社会演变的标记。从古希腊雅典人的腰带到奢侈品牌配饰,从古罗马系带凉鞋到中世纪鞋履,从英国亨利八世王后的衣橱到纳粹的审美乌托邦……作者奥黛莉·米耶通过经济、审美、社会与文化的多重视角,用心书写了一部全球时尚史。这部以时尚与奢侈品为主题的历史书,并不是服饰潮流的简单编年史,它深入挖掘了服装、饰品与化妆品如何参与社会进程,并揭示了它们被一个社会接受或否定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薛可暂缺简介...
-
何以直根杜学文山西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为其形成、发展、演进与壮大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形成了延绵接续、生生不息、从无中断的文明形态,至今仍闪射着动人的光芒,显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本书从山西与中华文明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华夏文明形成的演进、陶寺——华夏文明的形成、创世神话与传说中的山西、山西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等方面阐释山西与华夏文明、中华文明的深厚关系。读者从中可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古老文明的活化形态,回顾人类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历史进程及走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
艺术中的鱼和文明史〔英〕 克里斯蒂娜·E.杰克逊 著,冯晗 译从古埃及墓穴的壁画,到荷兰与佛兰德斯大师笔下斑斓的鱼鳞和五彩的龙虾,以及英美艺术家笔下的河边垂钓场景,几千年来,鱼类一直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来源。克莉丝蒂娜•E. 杰克逊在本书中,以新颖的视角审视了艺术中的鱼我们带来的社会与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公元前2000年至今的绘画作品,作者勾勒出了鱼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的演变,并探讨了吸引艺术家的诸多社会和历史议题,包括关于何时吃鱼的宗教法令、鳕鱼战争的遗产、特定港口的兴衰、捕鱼的伦理,以及罐头业与盐业的发展。书中收录了200余幅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鱼类画作,以期满足艺术批评家的要求,也为淡水鱼垂钓者和海上渔夫带来乐趣。
-
重走梁林路魏新 白郁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
诗译成都 语话天府杜洁 (美国)王亦歌 主编;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编译本书为“诗译成都 语话天府”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本丛书共四本,已获批语合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资助项目。丛书立足讲好成都诗歌文化故事,生动介绍天府文化与诗意生活,可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拓展读物。本书选取成都商报评选出的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中的25首,内容涉及成都风貌(如杨燮的《锦城竹枝词》、吕陶的《浣花泛舟和韵》)、自然风光(如吕陶的《和青城题壁诗》、杜甫的《丈人山》、文化美食(如韦庄的《乞彩笺歌》、陆游的《蔬食戏书》)等,旨在通过研究诗词视阈下的天府文化,让读者通过诗歌领略成都独特的风土人情、地域魅力,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
杭州韵味王济民 主编 杨平 译审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杭州的精神气象,讲好杭州故事,《杭州韵味(英文版)》从多位名家的视角,通过“勇立潮头”“创新魅力”“钱塘记忆”“诗书画印”“禅茶一味”“爱在杭州”6大篇章,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介绍杭州的自然山川、历史故事、文化遗产、科技发明、文化名人、饮食生活,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既描绘杭州灿烂历史文化的底色,又展望近年来杭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及创新成果,充分彰显杭州历史名城、创新之城的品质,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本书邀请专业翻译团队进行翻译,译文既通俗易懂,又保留了中文的美感,很好地诠释了杭州的独特“韵味”。
-
教育量化研究姚计海本书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位论文写作的现实研究方法需求为基本撰写思路,以教育研究案例为突破口,讨论量化研究方法,提炼量化研究理念,提供丰富的量化数据,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对教育实际问题及数据的分析。本书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引言和第1章,以"什么是科学"为引子,首先阐明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引出量化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量化研究方法加以概述。重点对比质性研究,掌握量化研究的特点。 第2-4章,探讨"量化研究设计"基本内容,即教育研究问题如何提出、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及取样方法、如何进行研究核心变量的概念界定以及如何进行研究假设等。重点掌握概念的可操作性和取样的随机性质。 第5-6章,重点对量化研究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加以深入探讨,重点探讨问卷的编制及其信度与效度如何保障、如何进行访谈法的数据编码与量化分析。 第7-9章,对数据分析方法加以探讨,概述统计方法及数据初步整理方法,重点介绍描述统计(比如,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和推论统计(比如,t检验、F检验、χ2检验等)在教育研究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第10章,以教育研究的综合实例,对如何运用量化方法加以分析与说明。整体评价量化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形成研究理念与方法的知识体系,运用相关系统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朱刚 著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目前国内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同时也是该组织的认证NGO中国民俗学会在2015-2017评审周期担任审查机构成员期间的辩论代表,在过去十多年中深入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层面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为非遗领域的研究人员,作者主要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实践的演进过程,并持续跟踪了该组织晚近十多年来在非遗领域的各种发展变化。作者认为,非遗保护在本质上应属于一种文化政策实践。既有的非遗学理研究与实践层面存在一定区隔,这既妨碍了学术研究应用于实践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学术话语在当前的非遗热潮中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为了弥合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裂隙,一种可行且必要的做法就是将国际非遗政策及实践的演进史研究纳入非遗学术史研究的视野,以此建构一种全新的话语形式,搭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或基础。有鉴于此,本书汇集了10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的概念、历史及趋势研究的专题研究成果,试图为国内非遗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非遗提供一种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知识谱系。目录序言一、 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二、 文化空间:从时空维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 历史钩沉: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四、 事件考述:以《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为中心的考察五、 政策研究:以审查机构为中心的回顾与分析六、 重要动向:由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转移引发的思考七、 批判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批判遗产研究八、 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九、 未来趋势:以2003年《公约》名录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十、 革旧立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机制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