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朱小蔓文集朱小蔓朱小蔓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教授十分重视理论研究的教育生活基础与实践指导价值,几十年来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哲学等学科领域建树颇丰,其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在海内外受到学术界的共认和推崇,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教育生活视为理论研究的土壤,将中小学校视为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将儿童视为教育的生命主体与成长主体。她通过课程研究指导、专题学术报告、教师对话沙龙、课堂教学诊断等方式,与一线教师结成了具有教育创新活力的专业共同体。在朱小蔓教授指导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教育与情感文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应用、小学教师本科化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教育、班主任与德育工作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对推动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升中小学教育品质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她的教育研究扎根思想与教育研究的对话方法在实践中广为运用,也为中小学参与教育研究的老师们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模型与操作样式。朱小蔓教授重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一方面通过引进海内外具有前沿意义的教育理论成果与专家学者到国内访问交流,另一方面努力推进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研究的国际表达和理论共享,其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赢得了海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和赞誉。为全面、系统整理朱小蔓教授的教育研究历程与教育理论成果,全景展现其教育思想的哲思风格与人文精神特质,丰富、完善中国教育理论话语、增进中国教育研究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质,并为世界教育研究贡献中国话语、中国样本,特编辑《朱小蔓文集》。《朱小蔓文集》的出版将为教育界同仁提供全面了解朱小蔓教授的系统性学术文库,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科学实践。
-
我行 我能霍长和本书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丰富的细节,生动地记录了一所民办大学在办学人、企业家徐伟浩的带领下,十年间所做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骄人成果:学校先后获“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中国最具竞争力本科院校”;学校足球机器人代表队,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RoboCup世界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国赛区冠军;女子啦啦操代表队,2014年和2017年两次夺得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冠军;2019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沈阳城市学院位居全国民办大学第18名,被评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
-
朱小蔓学术年谱朱小蔓《朱小蔓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十卷。选编兼顾朱小蔓教授学术贡献的代表性与全面性。整理她的所有论文,并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形成论文集;分卷专题遴选她的代表性专著与主编的学术著作;将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对话专著整理编排为教育对话集;系统整理她的学术活动,编排学术年谱。进而以论文集、著作、教育对话集、学术年谱等构成《文集》各卷。该卷以编年体记录朱小蔓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术工作,采用图文并叙的方式全景展现她在学术研究、著述立说、教书育人、演讲报告等活动中的思想、成就与品格,为研究朱小蔓学术思想提供基础性、系统性历史资料。
-
经世济民罗银胜潘序伦是有名的会计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本书旨在弘扬潘序伦先生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从潘序伦家国情怀养成之路、会计实业救亡之道、会计教育为民之行、会计出版创兴之途、一代宗师的革命情缘、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六个主题深入介绍剖析潘序伦爱国思想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的关系,潘序伦爱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和革命事迹,以及潘序伦开创的三位一体立信事业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
民族复兴的文化逻辑李仁武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魂,文以铸之。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遵循的文化逻辑为主线,深刻分析和把握当今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必然趋势。全书立足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背景下,从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的研究维度,对新时代如何把握社会化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以制度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网络文化文明健康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本书既有对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深入浅出的论述,也结合了当今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实践,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新时代文化发展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车南林 著2009年6月,中共中央出台了《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将当时的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家重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2020年正是该规划应该完成的第一年,但整体来看,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确实还存在一些短板。本书梳理了相关文献,基于竞合理论、系统论、产业合作理论以及新闻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以史论结合、数据与案例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
-
榆关札记王凤华 著本书以山海关的人文历史为主题,钩沉数百年掌故人文,漫谈山海关文化遗存,涉及山海关的地形地貌、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名人轶事、文学作品等,文体短小精悍,论述简洁,引经据典,讲古话旧,既有历史色泽,更有生活气息,引人入胜。
-
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程妮著在社会信息化、Web 2.0广泛应用的今天,学术信息交流活动不仅仅依托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而且在社交媒体上也很活跃。本书从学术信息交流与社交媒体基础理论入手,对国内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学术信息交流数据进行采集和挖掘,研究各平台上开展学术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及其交流内容,探讨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的机理,并构建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利用内容分析法、信息计量学、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展开实证研究,最终提出其促进策略。
-
西方电视受众理论研究唐忠敏 著本书从电视网时代受众的狂喜与焦虑,多频道切换时期受众对电视文本的意义解读和意义再生产、电视粉丝的参与式文化生产,以及受众的“时间市场”、注意力市场等方面展开分析,较为完整地呈现电视受众理论的发展面貌、理论之间的论争,以及学术界对这些论争的思考,阐释了受众理论的超学科研究路径,对数字传播时代的媒介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网络公共空间的社会语用生态研究陈倩著网络冒犯对他人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是网络公共空间常见语言暴力行为之一。本书基于道德秩序理论视角,揭示出网络冒犯违反道德秩序,产生人际疏离的负面语用效应,破坏网络公共空间的语用生态。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公众也应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