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东溪刘泽安, 罗毅本书是“巴渝古镇”系列其中一卷,收录了重庆綦江的东溪古城。书稿分六个章节对东溪展开介绍。首章概述对古城的由来历史、名人事迹作了追溯;风云历史章节对东溪的夜郎古国、蛮子洞等名胜及抗战时期东溪的历史人物展开介绍;人文传承章节对东溪的川剧、编织技艺、舞狮、腰鼓等非遗项目进行介绍 ;传说故事章节顾名思义对东溪的历史传说展开追溯;历史名胜对万天宫、南华宫、太平桥、王爷庙等历史古建详细介绍;最后介绍了东溪的传统美食。
-
走进南岳袁国平,袁煜本书主要是在前人或当今学者对南岳衡山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讨,重点研究南岳的历史沿革、南岳与湖湘文化的由来及成就、南岳大庙的历史、南岳的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祭祀文化等,同时介绍南岳的自然风光,及古代诗文等。作者对南岳文学进行系统的讲解普及,让读者在领略其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了解南岳的人文历史,形成地域文化的现象传播。
-
愚园路City Walk徐锦江 著,傅鼎 摄愚园路,历经一个世纪建设,从未更名,历史与现代交织缱绻,构成复杂、多元、多层的社会街区图景。漫步愚园路,在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中感悟历史的醇厚积淀,在穿巷走弄间体悟城市氤氲的人间烟火气。本书精选数百幅精美图片,全景式展现愚园路建筑风貌,总结美食、咖啡、潮店、文学等打卡路线,让读者在建筑与人的故事中,读懂上海。
-
民间传说与日本人的心灵[日]河合隼雄著,河合俊雄 编,范作申 译含蓄、幽默的日本民间传说,极具想象力和神秘色彩,同时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味。本书作者将日本的民间故事与世界各国神话传说进行比较,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以及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心理及其意义。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曾获日本第九届大佛次郎奖。作者在解读“浦岛太郎”“鹤妻”“烧炭富翁”等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以全书各章女性故事的演变,串连出女性自我意识演变的纵向联结:在第一章女子从“黄莺之家”满怀怨恨而离去,却在第二章“不吃饭的女人”卷土重来,接着通过在“异类女性”与“有耐力的女性”故事中展现其鲜活的形象以及牺牲忍耐的精神。经过不断的演绎,最终在第九章“有自我意识的女性”中,以全新的视野发掘出完整的女性意识。日本社会的表层结构看起来是以父权取向的威权社会,然而就其深层结构观之,则是相当女性化的柔性社会。
-
大美为羊赵颖,王甜梦,王文英 著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字学、器物文明和制度设计、农业和畜牧业流播、贸易等角度揭示羊在民族融合和文明演进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从基督教经典、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角度探究欧洲羊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第三部分从佛教经典、南亚民间故事、中亚文化等角度阐释羊文化在亚洲大陆文化传播中的路径及其意义。
-
神话与日本人的心灵[日]河合隼雄著,河合俊雄 编,王华 译神话对于人类十分重要,它与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今世界,“神话智慧”的缺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正关系的丧失。我们要避免“关系丧失”,就当通过思考先人赖以生存的神话智慧,努力地寻找属于个人的神话,使自己获得一些有益于现代生活的参考。本书作者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把故事体系比较完整的日本神话当作与全体日本人的心灵活动密切相关的智慧经典来解读,从中洞察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世界,同时从神话中获得对实际生活的启迪。河合隼雄如是说:“这本书记述了从事与日本的心灵深层世界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我’这个人,沉浸在日本神话世界而得到的感受。”今日中国处于历史变革的时代,同样有着严重的“关系丧失”,然而我们也有许多神话故事,我们是否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借鉴他山之石,努力地去挖掘我们深层的心灵世界。从此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同时也会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及研究带来更多启发。
-
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陈雨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明危机与大众旅行的兴起造就了战后德国的中国旅行热,加之“新写实主义”文化思潮使游记阅读与书写成为时代风尚,魏玛共和国时期产生了大量德语中国游记。近代中国城市是古今中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审美等多重领域内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因其文明与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历史空间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成为诸多魏玛共和国旅行者寻访与书写的重要对象。本书以魏玛共和国时期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立足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文化语境,通过考察德国旅行者对中国城市现代性的微观与宏观叙事,探究身处“经典现代性的危急时刻”的德国民众矛盾复杂的民族与文化认同
-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陈悦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稀的史料文献承载着传递中国社会文化信息、塑造中国民众精神风貌的媒介功能,横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等多重领域。在巴陵会传教士虚构、想象与真实杂然并呈的叙事话语下,中国既是反衬西方文明的晦暗底色,也是传教士确证文化身份、缓解信仰危机、实现自我审视与想象的对照物。而其对中国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转写和译介,以及对中国文学与篇章典籍的征引和赏鉴,亦是西方文化中心松动与文化融合意识增强的体现,为德国读者提供了遥看中国的独特视域。
-
文明的史迹段渝该书题名《文明的史迹:先秦、巴蜀及南丝路历史研究》,是因为作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这几个方面,该书即分为先秦史、巴蜀文化和南方丝绸之路等三个部分。其中,关于先秦史方面的论文,涉及文明起源、长江流域文明、文献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等内容;关于巴蜀文化方面的文章,多属先秦时期巴蜀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亦有少量关于汉晋时期巴蜀文化的论述;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论文,大致上集中在先秦两汉时期,侧重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互鉴等方面。
-
翻译文化视域下《庄子》在德国的译介研究付天海全书旨在从翻译文化视角对道家典籍《庄子》在德译介进行研究。首先对翻译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做了系统性阐述,指出翻译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行为是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的多阶段决策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任何决策都是在文化框架下进行的;接着从概述《庄子》的思想风格和文体特点、对《庄子》多译本现象进行翻译个案研究;最后以庄子的著名寓言“庄周梦蝶”为例,从通假字的翻译、叠词的处理、叙述主体的选择和哲学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六篇德语译文的共性与差异,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立场和翻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