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
谍海烟云申晓若展望现代谍海世界,你将看到英雄枭雄斗智斗勇的惊心动魄;克格勃、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军情五处、军情六处、阿勃韦尔、摩萨德等机构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这里还有最神秘的人物:佐尔格、辛西娅、波波夫、科恩、埃姆斯、纪尧姆、里明顿……他们都是些天才的演员,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冒着巨大危险在各国之间穿梭履职,甚至付诸肉体和生命!《谍海烟云(现代间谍事件大写真)(图文版)》不仅汇集了散见于各国间谍档案中的珍贵史实,而且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
-
锅盖头(美)安东尼·斯沃夫尔德 著;路大永 译《纽约时报》:“对海湾战争最震撼人心的记述!”堪比《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越战经典。当代最重要的战争纪实:创造连续三周印刷七次的出版纪录!堪称当代战争典范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曾令无数人记忆犹新。荒芜的沙漠、蒸腾的热气、冰冷的枪支、痛苦和无奈中艰难度日的“锅盖头”们,都象征着对战争由来的无奈以及战争的无益。一个人,他不会永远拥有什么,在战争面前,我们都失去了所有的防线。“锅盖头”常常专指海军陆战队士兵。《锅盖头》第一次用近乎视觉呈现的方式大规模展现了这场战争中有血有肉的人与人性,把海湾战争从天上拉回地面,拉到读者的身边。怀着美好的憧憬,带着为国效力的崇高信念,安东尼·斯沃夫尔德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新兵训练营中遭遇过野蛮刻薄的教官,受到过莫大的羞辱。随后被派到派军陆战队第七陆战远征旅第二营,在那里结识了形形色色的“锅盖头”。辗转亚洲各地进行实战部署,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跟随部队前往沙漠,参加了当时被称做“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在那里忍受着漫长的等待,也曾临界死亡,经历了战友间兄弟般的关爱,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为了石油而战,为了美国大亨的利益而战。作为一名狙击手,他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地完成过一次狙击任务。激动、欣喜、寂寞无聊、愤怒、绝望,在沙漠里短短六个多月的时间,安东尼·斯沃夫尔德历尽人生的酸甜苦辣,迅速地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名男子汉。回国后,随着英雄的神圣外衣被渐渐剥开,孤独的情感也在不断地侵袭着他,于是他写下了这部回忆录。本书采用插叙闪回的方式,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记录下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大兵们真实的精神世界,重现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讲述了一个让人感伤的故事。
-
红军师永刚,刘琼雄 编著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这个奇迹早就开始被纪念了,只是这一次时间坐标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有红军,有他们进行的长征;也有中华民国,租借地,纽约来的投机者,苏联人;共产党正被国民党追击;一个放在一张统一的中国地图上的30年代……过程永远都是谜。30年代的描述亦如此。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一代执笔者也都是如此。70年,几乎是下一个百年的倒计时,再过30年,这些曾发生的事实,还会被记录吗?或者被如何记录呢?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八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
百万碎片(美)弗雷 著,刘素云,张兢 译2005年全球超级畅销书,销量仅次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美国自我暴露式小说,百万碎片。兰登书屋2003年出版的《百万碎片》叙述了作者弗雷从酗酒吸毒到戒酒戒毒的曲折心路历程。这本书去年9月经温弗里在其电视读书节目中推介后,成为美国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迄今已销售约177万册。弗雷的书本身支离破碎,也很简单,但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却是恐惧。——《纽约时报》书评关于毒瘾最令人撕心裂肺的故事。——《波斯顿环球报》读《百万碎片》,我们感觉就像是从坍塌的矿井里被救出的矿工一般:精疲力竭,蓬头垢面,极度缺氧。但万幸还活着,毛骨悚然,目瞪口呆地活着。——《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这是一本由真实故事改写而成的小说,作者詹姆斯·弗雷从小酗酒,15岁开始吸毒,23岁便堕落成被通缉的罪犯。一个人如果染上毒瘾,彻底戒掉的概率不到5%,弗雷沉迷毒品8年,酗酒10年,他还能摆脱毒瘾吗?戒毒所里,毒瘾发作时,弗雷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人不寒而栗,那些被医生宣称戒毒成功的人,不到一周又尖叫着爬回这里。绝望、彻底的绝望,弗雷在绝望中挣扎、喘息,他被无边的恐惧撕成了百万碎片。就在他即将崩溃之际,是老子的《道德经》改写了他的人生……读《百万碎片》也许会让你感伤呜咽,但绝不会自怨自艾,书中表现出的那种灵魂的救赎具有强大的震憾力。难怪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会数夜不眠,挑灯夜读,称“弗雷是一个让我晚上睡不着觉的男人”!难怪千百万人会被它深深打动,欲罢不能!难怪无数吸毒者及其家人会有强烈共鸣,将之视为痛改前非的圣经!难怪它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超级畅销书,其销量仅次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詹姆斯·弗雷,他的家乡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曾酗酒、吸毒,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送进戒毒中心,历经磨难,成功地戒掉了毒瘾。现已婚,住在纽约。《百万碎片》使他一夜成名,他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的新锐作家,他还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了另一部畅销全球的书——《我的朋友伦纳德》。
-
迷失的兵城师永刚 著一部另类传奇的新军事小说,将再揭作者十五年军旅生涯中亲历的一段神秘历史。.中尉单一海与学者子老凭在浩瀚的《汉书》里一条不足二百字的记叙,通过对二千年前古堡的探寻,试图找到一支神秘消失的被西汉军人俘获的古罗马部队。..神秘的牧猪小孩,新戍边军士的奇异生活,风暴中神秘消失的古城,英雄美人式的情爱纠葛,莎士比亚式的悲情,大沙暴、狼群、戈壁等神秘异样的西北地域与一群西部男人的旷世情感。 ...
-
愤怒的子弹周健良 著《愤怒的子弹:那些炮火温暖我》尽管害怕、尽管孤独、尽管我觉得下一秒钟我就能趴在雪地上来个永垂不朽,可我还是朝着目标挺进、不断地挺进。每一个兄弟都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是穿着一身马甲的中国军爷。当敌人出现在我的瞄准具中时,我感觉自己的心脏竟然瞬间停顿了下来!时间和我身边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我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从耳机中传来的那一声低微而又危险的命令——杀!我的兄弟,竟愿意为了一个陌生人的性命,去赔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就能解释的。我想,得利的,应该是人性中的善良。那种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只求个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的善良。我要记住每一个和我同生共死的兄弟,记住那些滴下的汗水和眼泪。老子仰天躺着,朝着依旧是满天飞雪的天空狂笑起来!老子是爷们、老子是狼、老子还没抓住那猎物老子就是不死。《愤怒的子弹:那些炮火温暖我》以一种另类的思维模式,深刻描写了特种兵在艰难中奋斗,执着探索一种新的强国道路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爱情、亲情、战友兄弟情展开,是一部中国军爷的自己的铁血传奇,也是一部见证中国特种兵成长的军事巨作。《愤怒的子弹:那些炮火温暖我》读者对象为看过作者首部小说《终身制职业》的忠实fans;军事迷、热血一族,当过兵的战士;20~40岁的青年读者,以男性为主。
-
改变世界的日子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通过孔东梅和毛泽东表侄孙女、中国第一位女性副外长王海容的回忆,描述了反映伟人心灵世界、卓绝风采和三十年前幕后的改变世界的中国外交故事。其中,王海容还提供了毛泽东生活中生动的细节和有趣的故事。 中国唯一女性副外长、首席礼宾官王海容参与毛泽东晚年所有重大外交决策及会见,是美国总统等访华政要的接待者;是许多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中的重要见证人,是那个时代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特著书以示纪念。此前,特立独行的王海容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发表文章和出版回忆录。在本书中,王海容披露了大量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到秘迎基辛格、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等一系列外交大手笔背后的秘闻,纠正了许多讹传,作为历史见证人提供了生动的细节和有趣的故事。 作为毛泽东四位孙辈后人中惟一的女性,孔东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红色”文化的研究与推广,通过她对家族故事的描写形成了中国首部红色家族史纪实文学系列。 作者简介: 知名作家孔东梅是毛泽东与妻子贺子珍唯一存世后人李敏的女儿,毛泽东四位孙辈后人中唯一的女性。 孔东梅1972年生于上海,自幼随外婆贺子珍生活。199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创建泰康人寿保险公司;1999年赴美留学,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目前是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孔东梅2001年创办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著有《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和《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均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与《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共同形成中国首部红色家族史纪实文学系列。
-
兵以诈立李零 著这本小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为此,我在书中加进了有关的军事知识,还有思想史的讨论,内容比以前丰富,结构比以前清晰,讲法也轻松愉快。希望读者喜欢它。.《孙子兵法》在兵法类的作品中出现最早,但其闳阔深远,却迄无超越者。此书真可谓集运用之妙的大成。在以往所有的军事思想家中,只有克劳塞维茨可与之相比,但就连他,也比孙子要“过时”,显然有点古老陈旧,尽管他著书立说,比孙子晩了两千多年。孙子有更清晰的眼光,更深刻的见解,和可以垂之永久的魅力。...
-
地狱熔炉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2日(英)斯蒂芬·沃尔什斯大林格勒战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伏尔加河畔进行的这场大规模战役中。纳粹德军被苏军击败。而仅仅几个月前,苏军还处于被德军歼灭的边缘。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9月13日开始打响,一直持续到1943年2月2日,以德军的最终投降而告终。与1945年4月柏林战役的形势完全不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与苏军对垒的绝非一支兵员严重匮乏并充斥着年老者与青少年的部队,而是一支兵员多达30万人的精锐部队——德军第6集团军,指挥官是希特勒的爱将弗里德里克·保卢斯上将。斯大林格勒是苏军逐渐恢复元气的强大堡垒,同时还是德军日益走向衰败的精神坟墓。虽然还需要3年时间才能够完全击败纳粹德国,但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争的天平开始朝着不利于东线德军的一侧倾斜。当然,斯大林格勒的灾难性失败,并没有使德军立即全溃败,但在1943年2月之后,德军军官中已经很少有人再对胜利抱有太多幻想。另一方面,对于希特勒而言,即使私下里可能非常担心东线的胜利将从自己的手中逐渐溜走,但他仍然相信,士兵们坚定的斗志以及对于纳粹党的狂热忠诚,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德国人而言,自从1806年普鲁士军队在耶拿一奥尔斯塔特会战中被拿破仑消灭以来,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是他们所遭受的惟一一次惨重失败。现在,德军面临的是从残酷的战争中逐渐恢复过来的决意进行复仇的敌人,而自己正在进行的则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对于苏联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标志着他们自己已经从1941年6月以来遭受德国入侵的噩梦中成功存活下来。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军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进攻——“巴巴罗萨”行动,参战部队的数量、作战行动的规模以及战争的残酷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巴巴罗萨”行动是希特勒为了在东方获取“生存空间”而发动的种族战争,一旦取得胜利,德国即使在遭到同盟国封锁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战争所需的农业与经济资源,为德国实现“千年帝国”的远大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大规模战争,将彻底摧毁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希特勒认为,苏联已经被国际犹太人所渗透,而且终将落入犹太人的控制之下。另外,在希特勒的眼中,消灭苏联之后,狂热好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将被迫承认德国控制欧洲的既成事实,进而与自己进行媾和。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成功运用了自身娴熟的技战术,但并没有如希特勒所愿,通过一场决定性战役彻底击败苏联。为何在1939年9月一1941年11月期间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的德国,到1941年底却没有取得对苏战争的全面胜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德国在东线战场失败的诸多原因,均在斯大林格勒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军的作战方式,即众所周知的“闪电战”战术。德国陆军对于战略的理解源于19世纪“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德军认为在一场具体的战役中,通过发挥自身的战术优势消灭敌方军队,就能够取得战略性的军事胜利,进而实现战争的政治目标。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却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德国在1914年开始实施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失败,并非由于战场指挥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战术缺陷,而是因为计划自身脱离实际,除非英国与法
-
阿登反击战(英)乔丹 著,邓飞,吕胜利 译详细描写了突出部战役头24小时内双方的战术机动。使用独家授权的地图和图片,清晰展示了地区和参战部队。生动再现了双方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真实风采。披露阿登反击战交战双方的第一手作战记录资料。讲述德军第5、6装甲集团军的进攻以及美国第5军的撤退。本书借助大量经过独家授权的图片资料,详尽地讲述了所发生的每一次战斗,生动再出了阿登反击战第一个24小时上演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介绍德军进攻的准备工作和盟军岌岌可危的防御形势之前,本书首先从介绍诺曼底登陆入手,对盟军的作战行动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在进行了简单回顾之后,本书描述了德军第6装甲集团对美军第5军发起的主攻行动以及随后与美军第7装甲师激烈角逐的场景。随后,本书又叙述了德国第5集团军对美国第8军发起的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攻势,分析了力量薄弱的德国第7集团军穿越乌尔河时所产业的有限影响。在对整个战役进行总结前,作者细致入微的讲述了盟军的反击行动,其中包括美军第101空军降师的颇具传奇色彩的巴斯托涅保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