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安全、政治认同研究张首先全书由七章构成,条理清晰、体系完整。从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出发,通过逻辑、历史、现实、关系、实证等多维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安全、政治认同进行全面阐析,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逻辑地推导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安全、政治认同的战略选择。从战略路径层面深入阐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安全、政治认同的战略选择。通过绿发展,厚植和夯实政治安全、政治认同的绿色根基;通过协同创新,拓展和优化政治安全、政治认同的动力资源;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实践,确证政治安全、政治认同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立场;通过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超越民族国家的个别性、局限性,超越丛林法则和个人本位,在关切人类命运的全球视野中,坚持正义、捍卫公理、主张平等、凸显尊重,坚持在共生中共商,共商中共建,共建中共赢,共赢中共享,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舟共济、共进共荣。
-
中国小组机制研究周望.
-
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余淼杰本书首先系统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对外开放发展的驱动力,我国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该阶段的对外开放驱动力基本一致。对外开放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阶段、深度开放阶段和全面开放阶段。基于此可以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发展的奇迹及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有序而持续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次,采用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从理论、实证和政策层面系统研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关重要举措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基于此给出当前背景下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战略和战术措施。
-
如何坚持守正创新任初轩 编书稿收录了《人民日报》等最新刊发的评论、理论文章,阐述了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守正创新、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书稿具体内容有: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新时代守正创新的鲜明气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等等。
-
社会主义陈爱茹著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介绍了当今俄罗斯左翼知识分子群体中形成的八种比较成体系的新社会主义观,他们分别是А.М.苏贝托和他的智力圈社会主义思想、А.В.布兹加林和他的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С.М.伊万尼科夫和他的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А.В.舒宾和他的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Г.И.察戈洛夫等学者的新一体化社会思想、М.И.科兹洛夫等学者的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В.萨丰奇科的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А.博加蒂廖夫和П.克拉斯诺夫的新社会主义宣言,阐述并分析了他们围绕21世纪缘何要选择社会主义而抛弃资本主义、21世纪新社会主义应该呈现出来的样式、如何构建21世纪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的具体思考。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讲义羊绍武 马文武本书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专题教学讲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及课程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共15讲。书中全面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内容,并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注重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各讲内容充分体现了相关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长期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教学借鉴价值。
-
新时代的中国选择李君如本书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强调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正确的选择决定历史的正确走向。本书以“新时代的中国选择”为主题,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党的二十大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对于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是历史性选择;强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两个确立”这一重大的政治决定,从根本上说,是历史性选择和历史性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历经曲折而获得的历史性选择和历史性决定;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之际做出的重大抉择。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在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再创中国奇迹、人类奇迹。
-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陈志勇 著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书以自媒体为切入点,聚焦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问题,系统梳理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理论与规律总结;探讨了自媒体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尝试从“巩固、主体培育、话语优化、舆情应对、评测修正、政策执行”六个方面提出话语体系建设的优化实践路径;最后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作出发展趋势研判。
-
两伊战争及其影响研究冀开运作者借鉴中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视角论述两伊战争,全书基本结构是以时间线索为纵向,以专题研究为横向,纵横交织,主题鲜明,导言之后主体内容包含七个章节和结论。第一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两伊战争的根源,包括边界以及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教派分歧、体制以及意识形态冲突、双方领导的个性差异、(以)两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对比、两国的国际处境变化。第二章,从战略战术角度论述两伊战争的经过,具体论述人海战、化学战 、袭城战、袭船战、海陆两栖战的发生与影响。第三章,从制空权角度论述两伊战争,通过详细(分析)比较伊朗和伊拉克双方的空军实力、训练水平和作战效能。第四章,从伊斯兰革命卫队角度论述两伊战争是坩埚,淬炼打造了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第五章,论述国际组织与两伊战争关系,两伊战争发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开始初步生成,因此联合国、欧盟、伊斯兰会议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积极参加调停和斡旋,最终促成两伊战争停火。第六章,论述两伊战争与大国关系,美国对两伊执行名为中立实际上对伊拉克倾斜的政策,苏联对伊拉克的支持远远多于对伊朗的支持,法国自始至终通过军售支持伊拉克,土耳其执行中立政策,同双方进行贸易,大收渔人之利,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对两伊劝和,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在伊朗处于国际孤立状态时善待伊朗,为以后中伊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七章,主要从经济角度论述两伊战争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人力资源、进出口、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角度论述两伊战争对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后是结论。
-
国际问题研究报告 2021—2022兰立俊《国际问题研究报告》按年出版,集中反映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年度工作成果,作者均为资深外交官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国际问题研究报告2021—2022》共分为九章,按地区和问题领域分类,涵盖了2021年和2022年初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事件及现象,深入分析了一年多来国际格局和热点问题的重大变化和突出特点、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的外交思想与实践等,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看法、新建议,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对读者了解中国外交政策和预判世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