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日报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一书由中国日报社主编,汇集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全方位、立体化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并重点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一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书有助于国际社会系统正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解新时代中国,从而有效发挥对外舆论引导作用。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he views of experts have been compiled by China Daily into a book, Unique Path, Global Impact — China’s Exploration of Its Own Modernization Path Has Far-reaching Effect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the book brings to readers the valuable opinions of the authoritative contributors from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Hopefully, the book will help more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
民国教育赵峰全书详细介绍了民国教育史上的民国教育家、民国大学和校长们以及各具特色的民国教育。“民国的大师们”如陶行知、胡适、钱钟书、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蔡元培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我们的教育提升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Education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1905, Chinese education experienced earth-shaking chang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just been founded; but the reforming spiri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still remained.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brought new ideas to the country. Chinese education, being built upon the Western model, adhered to Chinese tradition and integrated it into the modern times,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deas. These ideas influenced, tolerated, and transformed each other, creating an era studded with educational “stars”.
-
以人民为中心及其践行路径李淑梅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政治思维方式的总规定、总特征,它为共产党人的政治思维确立了根本坐标,是共产党人一切政治思考的基点。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但在新时代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因而又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思维方式,因而有必要进行探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人民的规定是具体的、全面的。习近平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处于社会联系中的个人的集合,包括全体民众。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具体、全面的思维方式,它明确了我们党“为什么人”的问题,明确了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人民中心而展开,这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
民主和法治杨谦本书以“人民性”为根本的尺度,分析和阐释民主政治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比较现代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论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实质上实现“人民的统治”或“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主线,论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的首要性。重点分析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指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政治形态上说,党的领导归根到底就是要维护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据马克思的这个思想,论证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主制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自我规定”,才能使国家制度成为“人民的存在的环节”。重点阐释社会主义民主制具体体现为人民的国家制度,分析协商民主在民主参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具体地分析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状况。作者指出,强民主法治建设,使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是全面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阎孟伟,周德丰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阐明社会文化的实质及其多种存在形态;分析作为社会文化核心内容的文化价值观念,阐释和论证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尺度;探讨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重点阐释和论证,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关系;阐释和论证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论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的根据和四个方面的意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和梳理,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精髓,探讨传统文化中能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对解决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富有启发性的文化观念或文化元素,重点是阐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同时注重分析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探讨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机制和规律,阐释和论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阐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命运,借助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分析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文化冲突,重点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研究周方本书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何协同、怎样协同”展开论述。在协同理论的视角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协同思想的启发,着眼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协同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范畴。分别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协同、主客体协同、目标协同、内容协同、环境协同、过程协同六个向度,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的内涵、意义和路径,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的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协同创新的前景进行展望。
-
思想政治教育微社会育人研究孙喜英本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微社会”育人模式,并依据马克思主义认知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微社会”育人的概念、模式、平台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学科的审视、思考和系统论述。全面梳理并系统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微社会”育人的缘起、内涵、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流程等。本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方面,从“微社会”模式的提出与运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管理,以及“微社会”育人的课程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理论和见解,并附有丰富的实证性资料与教育教学案列。研究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提供经验的支持与借鉴。
-
战后日本的海权帕·塔拉诺在国家海洋战略层面,日本海上自卫队之所以能成功将其自身描述为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工具,主要得益于它所具备的重新审视帝国经验与战争失败的能力。离开与帝国过去互动的背景,就不可能理解日本海上自卫队。这种过去与现在的互动不仅塑造了时代精神和机构文化,铸就了军队战略和国家政策方略,提供了舰船设计最大化的理论学说和原则,还指引了公共关系及专业教育的发展。本书讲述了战后日本为建造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部队如何面对在重整军备及军队现代化方面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今天这支海军力量已成为国家安全政策的支柱之一。在发展与美国海军的协作伙伴关系过程中,日本海上自卫队充分利用了帝国传统及专业精神。实际上,在战后日本海上力量这所“大厦”的建造过程中,美国经常为其提供“砖块”,而日本帝国海军的历史提供了“砂浆"和“整体设计”。
-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由中央党校党建部组织撰写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是一部系统探讨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专著。全书围绕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论探索,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实践,聚焦“党的自我革命”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论述。采用融媒体形式,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阅读49个组工文件全文,是一本具有较强可读性的通俗理论读物。
-
《中国工人》文选张刃2024年是《中国工人》创刊100周年,为纪念这本在革命和战争年代诞生、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工人阶级红色刊物,编辑出版了《〈中国工人〉文选》系列丛书,包含了《中国工人》文选(1924-1941)、《中国工人》文选(1950—1960)(上下卷)。 《中国工人》文选(1924-1941)收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杂志的代表性文稿,书中按照《中国工人》三次出刊的时段(1924-1925、1928-1929、1940-1941)分别选编文稿,并按照不同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编排,反映了中国工人运动、工会工作重要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