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大案纪实朱振才著《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大案纪实》一书,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解放思相、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该书集资料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以达到资政、教化之目的。本书收录的史料文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京反间谍机关对外国情报机关及其人员所进行的侦破和打击;二是对国民党情报机关及其人员所进行的侦破和打击。本书收录的《京都第一案》、《戴维斯手枪失踪之谜》、《短命的“绑票集团社”》和《从边境押回的“北京人犯”》等几个案例,表面上看起来是刑事案例,实际上,这些案件,有的使用内线来侦查,有的妄图提供情报,有的与帝国主义间谍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本书共收录了21个反映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斗争情况的案例,是一部立足真实,不事渲染、夸张的史料性书籍,既披露了建国初期北京公安人员侦破、打击外国情报机关及其人员和国民党情报机关及其人员的斗争史实,又讴歌了战斗在首都隐蔽战线上的广大侦查员大智大勇、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斗争的史貌。
-
中国涉外事件秘闻程远行著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从1 945年4月至5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月30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他的情妇双双自尽。 30曰这天,希特勒获悉他的伙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及其情妇克拉拉-贝塔西命丧黄泉的死讯后,马上就进行自杀准备。他先毒死了他心爱的法国阿尔萨斯种名狗,又把两名女秘书叫来,把毒药交给她们,要她们自行了断。然后.他和新娘爱娃'勃劳恩还吃了一顿午饭。这位美丽的金发女人下决心同丈夫一道结束自己的生命。两人和走廊里的众人诀别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寝室。 戈培尔等人在走廊里等候着。过了一会儿,只听到一声枪响,他们又等了~会儿,仍没听到第二声枪响。他们只好走进希特勒的寝室,看到希特勒的尸体趴在沙发上,从嘴里鲜血直流,看上去希特勒是对着自己的嘴放的枪。爱娃-勃劳恩躺在他的身旁,她是服了毒药,并没用手枪。两支手枪落在地板上。 希特勒死后,于5月8日,德国方面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战争只结束了一半。对英、美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战争局势是从同时对付德、日两线战争~变而为集中对日的~线战争。 日本由于希特勒垮台,不仅在精神上遭到了崩溃性的打击,而且在战争实力对比上,也已陷入了不可挽救的劣势地位。 日本军国主义集团虽然已陷入危在旦夕的境地,但他们仍然坚持侵略和扩张的立场,不想无条件投降。一方面他们认为欧洲战争已经结束.美、英、苏的团结合作已失去了基础,在三大国之间,还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尽管苏联政府于4月5日宣布废除了苏日中立条约,但他们仍抱有苏联不会对日作战的幻想。 因此,日本军国主义集团对7月26曰以中美英三大国名义发表的、促日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无动于衷。 几天之后,美国向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既瓦解了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的扩张野心,又推动了苏联出兵助战。 8月8目,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长莫洛托夫向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宣告说: "明天8月9日起苏联将认为其本身已与目本进入战争状态。" 苏联政府随即派出一百多万苏联红军,越过中苏边界,向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曰本关东军展开全面出击。
-
犁与刀李刚著回顾中日关系史,一百多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一个关键。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从此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最终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悬崖边。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残暴罪行,则是烙印在我们民族心灵中的深深伤痕,是中国人民百年记忆中最惨痛的一页。 揭开伤疤,不是因为中国人民愿意回顾这一段伤心史,更不是中国人民不渴望和平,而是现实中有太多事实,让我们无法平静!日本社会的右倾化,日本右翼势力对中国台湾问题的染指,以及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纠葛等等,令中国人民又回忆起过去的伤痛,感受到东亚上空正在升起的一片阴影。本书将对这些疑问进行分析,以引起世人的警惕! “重温这一段残酷历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那单纯而脆弱的心灵,多一份坚强,多一份凝重,如同在铁的刀片上,多凝一层钢,那么在未来,不管再发生什么,他们都能有一种坚强。”
-
大国民夏凡由青年作家夏凡倾情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国民》正式出版面世。该书以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讲述了为挽救两名儿童而血洒浙江温州的外来民工李学生,由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国民”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历程。一年前,农民工李学生因救两名儿童壮烈牺牲,被誉为“感动中国人物”。 《大国民》撇开一般性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文学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意蕴深长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可学的平民英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这是一本为“小人物”立传、讲述“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书。李学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也是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伟大国民”,是“当代亿万农民工的杰出代表”。他舍己救人的壮烈举动感动和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体现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国民的高尚风范。这是一本为“小人物”立传的书。一年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李学生,为挽救两名在铁轨上玩耍的儿童,被疾驰的火车撞飞血洒浙江温州。去年,他被中央电视台列入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青年作家夏凡深入李学生的家乡及打工地点,从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处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记录下这位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一生的命运坎坷:幼年因家贫辍学,少年丧母,青年丧妻,打工历尽艰辛,中年舍生取义。凤凰卫视曾把李学生评为“风范大国民”,夏凡以文学笔触深入李学生的内心世界,追寻他从“小人物”成长为“大国民”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历程,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平民英雄形象。
-
2049,相信中国白海军著本书带领读者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秦汉唐宋时期的辉煌,鸦片战争的颓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同时,通过对比,科学合理地分析未来世界的趋势,用事实和理论向世人论证2049年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富足、和平和文明超越的大国,相信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最睿智的选择。
-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我们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惊喜地发现,很多电视观众越来越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是想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明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气指数最旺的民间,去为普通百姓服务。姚老师用他诗化的语言、通俗的比喻,将老子的非凡智慧与百姓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巧妙地用老子的智慧为我们分析现代人存在的许多问题。他演讲生动深刻,脱口成章,循循善诱,春风化人,很受电视观众欢迎,觉得老子原来离我们这样近,老子的智慧原来是这么贴近我们百姓生活!本书是姚老师在《百家讲坛》演讲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本书的特点一如演讲,将深刻的哲理,用通俗的语言浅显地写出来,人人可读,人人可懂,人人可用。一书在手,可以启发新知,可以滋生新智,可以与大智者老子促膝谈心,可以与他结伴同行,心中永远盈满智慧。
-
八千湘女上天山卢一萍 著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后,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铸剑为犁,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以改变自汉以降,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但“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如果官兵们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首先征召了八千湘女。这些女兵大多是知识青年,其中有大学高材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也有大贾巨富的千金。所有人都怀着青春的梦想,行军数月,来到了遥远的边疆。从那时起,她们就开始在这苍茫的大漠戈壁,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演绎着她们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她们孕育了后代,也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这部报告文学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写成。它所报告的湘女的命运其实是八千湘女命运的缩影,是一部进疆湘女的集体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一份历史的证词,是对已被尘封史实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对被抹杀了的大众记忆的竭力恢复。..为采写此书,作者历时五载,三易其稿,先后到湖南、北京、四川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寻访了上百位湘女。部分章节在报刊发表、连载后,反响强烈,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和昆仑文艺奖。...
-
赶考孙金全著电影《开国大典》第一组画面就如此波澜壮阔: 北国辽阔的旷野,沙尘飞扬,远处是隐约的太行山脉。 毛泽东身着普通的人民解放军棉军装,高大魁伟、气宇轩昂。他迎着寒风,站在军用大卡车上,以独有的深邃目光凝视着远方。 站在毛泽东两旁的,一个是警卫战士李德华,他怀抱一个大座钟,另一个是毛泽东时年8岁的小女儿李讷。这是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亲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往北平进发的历史画面的重现。下面是毛泽东父女俩的历史性对话: "爸爸,我们这是去哪里呀?" "我们去北平!" "去北平干什么呀?" "我们去赶考。" 这是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正像大自然的冬天毫无痕迹地过渡到春天一样,没有一点突然。然而,这一天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载史册。从这一天起,西柏坡--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胜利完成了她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的历史使命,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革命圣地。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多次迁都,而这次迁都已今非昔比。 从东北野战军派来的一百多辆美国制造的十轮卡车和十几辆吉普车载着毛泽东和他身经百战的战友们,在颠簸中前进。3月23日晚在保定露宿,24日到达河北涿县,在那里换乘由首任北平市长叶剑英安排的火车专列,25日到达北平清华园车站。……
-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美)史华慈 著;陈玮 译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由于他对现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对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做出的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长久意义的学术领域。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尽管国外的毛泽东研究在理论目标、分析方式、社会功能和学术立场等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宏观视角下,其研究成果,应当被看作整体毛泽东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国内毛泽东研究一起,对这一学术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美)斯塔尔 著;曹志为 王晴波 译本书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概念的界定入手,从“政治教育”、“政治参与”、“政治整合”等九个方面,把握和分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从另一种角度考察毛泽东政治理论的可能性。例如,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放在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将其看做一个“启动-效果-反馈”的政治过程,就体现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该书使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分析毛泽东政治理论的方法,在西方学者中也受到了批评,但它对于中国学者开拓知识视野,建构问题意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书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译出,并插入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构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冲突或矛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变化。在其政治著作中。毛泽东所论及的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以冲突和变化概念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政治领域里各个方面合乎规律的,恒常的冲害也变化,与自然界的冲突和变化的情形是相同的。由于他的认识理论是建立在这一核心观念基础上的,所以,他不仅把他的著作理论看成是这种冲突和变化观念的阐发,而且看成是这一观念的例证:从而服从于支配着自然界和政治现象的同一发展规律。——约翰·布莱恩·斯塔尔(编者: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