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红色经典梁衡 著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最大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或事业成为经典,好让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让可怕的重复之手拍碎。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不知不觉成了经典。“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了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样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毛泽东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话就这样成了红色经典。经典从来不需要刻意制造,也造不出来。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所以经得起重复,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
2049,相信中国白海军著本书带领读者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秦汉唐宋时期的辉煌,鸦片战争的颓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同时,通过对比,科学合理地分析未来世界的趋势,用事实和理论向世人论证2049年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富足、和平和文明超越的大国,相信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最睿智的选择。
-
赶考孙金全著电影《开国大典》第一组画面就如此波澜壮阔: 北国辽阔的旷野,沙尘飞扬,远处是隐约的太行山脉。 毛泽东身着普通的人民解放军棉军装,高大魁伟、气宇轩昂。他迎着寒风,站在军用大卡车上,以独有的深邃目光凝视着远方。 站在毛泽东两旁的,一个是警卫战士李德华,他怀抱一个大座钟,另一个是毛泽东时年8岁的小女儿李讷。这是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亲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往北平进发的历史画面的重现。下面是毛泽东父女俩的历史性对话: "爸爸,我们这是去哪里呀?" "我们去北平!" "去北平干什么呀?" "我们去赶考。" 这是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正像大自然的冬天毫无痕迹地过渡到春天一样,没有一点突然。然而,这一天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载史册。从这一天起,西柏坡--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胜利完成了她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的历史使命,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革命圣地。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多次迁都,而这次迁都已今非昔比。 从东北野战军派来的一百多辆美国制造的十轮卡车和十几辆吉普车载着毛泽东和他身经百战的战友们,在颠簸中前进。3月23日晚在保定露宿,24日到达河北涿县,在那里换乘由首任北平市长叶剑英安排的火车专列,25日到达北平清华园车站。……
-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汪开国主编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刻的思考,深入浅出地叙述了深圳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社会分层和流动是怎样演化的,其基本轨迹和未来趋势如何,揭示了深圳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和规律,为构筑和谐深圳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全书分为8章,共26万字,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诸多创新点,令人耳目一新。适合社会学者、各级领导干部和一般读者阅读。本书前言一座城市,一旦具备了借鉴和比较价值,对她的打量和认识,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深圳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作者要我为本书写篇序。我并非研究深圳社会结构问题的专家,但一则盛情难却,二则对作者的研究工作有所了解,三则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多年来,我十分关注深圳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带有开拓创新意义的经验,乃欣然同意。仅于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深圳社会结构变迁是一个富于魅力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之所以说富于魅力,乃是由于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其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沿海发达地的典型性,既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了最好的经验供给,也为新形势下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为社会学家提供了难得的学术灵感,很有探讨的必要。说其极具挑战性,是因为该课题研究面临许多困难,虽不能说是筚路蓝缕,却也绝非轻车熟路。作者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我是由衷敬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了历史发展统一进程的不同序列,作者将这三个序列结合起来,使该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超前感。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然而短暂的历史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内容。回顾过去,是为了再现过去和总结过去,作者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深圳改革开放25年社会结构变迁的轨迹、特点、经验和教训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考察现在,是为了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拟定积极的改革创新方案。深圳已经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书以科学发展观为制高点,以“五个统筹”为支点,以“和谐深圳”为目标,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的深圳精神,体现了该书立意之高远。展望未来,是为了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明确努力的方向。作者对深圳社会结构变迁走向的三点预测,让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展望深圳社会结构变迁的未来走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三个步骤,作者将这“三部曲”结合起来,使该书显示出对策性研究的特点。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应该以提出对策为立足点。深圳社会结构变迁中有不少重大问题和难点,如人口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外来务工人员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作者没有采取回避的办法,而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视角,直面这些问题,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建议中不乏具有创造力的开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有关部门参考。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是科学研究的大忌。该书的一个鲜明亮点是较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对中外社会分层和流动理论条分缕析,融会和整合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解说火热的深圳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和丰厚的知识储备。在描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有相关重大问题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展示了作者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这本并非大部头的著作,是作者多年劳动的结晶,它有丰富的资料和作者反复深入的思考作为基础,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品位的专著。我相信广大读者定能从中受益。理论是苍白的,生活之树常青。对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结构的研究刚刚破题,余下的路还很长。我在为该书的公开出版表示祝贺的同时,也衷心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陆学艺
-
艾滋女生日记朱力亚著2002年9月,心怀着美好的梦想,朱力亚从中专被保送至武汉某大学,开始谱写人生新的篇章。一次邂逅,一段异国恋情,却让她成了艾滋病毒携带者。当真爱变为死亡的陷阱,生命面临分分秒秒的倒数计时时,该如何在这双重困境中突围?是从此没入人海,隐藏这可怕的事实;还是挺身而出,公布病情,让自已成为一面镜子、一记警钟。朱力亚的选择让千万网友震撼……
-
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胡玥,李宪辉著“大毒枭”刘招华是被公安部通缉的特大毒犯,他制造的冰毒曾创下当年的世界之最,曾经当过武警和法警的他自恃聪明绝顶,以为自己具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与警方周旋了九年之久,终于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与刘招华、他的亲人、他的同犯面对面的访谈,独家向您讲述世界头号毒枭刘招华的生死谜途!
-
西藏之水救中国李伶著宏伟的“再造中国”计划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政界军界学界和民间推动已久的大西线调水设想。中国渴了,谁解中国之渴?修一条人工运河,串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金沙江……20006亿方立米之高水入黄河,经青海湖、岱海调蓄,输水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及晋、陕、冀、京、津等地。十大流域水网如织,大半个中国不再困于水旱灾害,永解中国千年难题。献强国策,谱新水经,续大禹功,开新乾坤,运河朔天,国脉西线。本书是一部具有非凡震撼力的时空报告,首次全面详尽地向国内读者介绍了惊人的“再造中国”构想——大西线南水北调战略。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每年从西藏水系中调2000亿吨沿朔天大运河输往干旱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包括新疆)地区,同时永解黄河水祸,中国北方实现内河航运,运河区解决数千万劳动力就业问题,高原载水还将使印度孟加拉消除水灾……这究竟是痴人说梦还是科学构想?赵南起上将在本书序言中写道:科学应提倡争论,重在调查。本书忠实记录的水利工程专家在西藏考察经过,可使读者得出应有的结论。
-
洗脑高嵩著一本讲述高崇从普通的中国男孩成为“兄弟连”原型第82师的美国空降兵、经历了9·11的生死婚恋,重返中国从讲《阿甘正传》开始,成为新东方从北京风靡到南京的明星教师的纪实励志图文书。在高崇像阿甘一样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与感悟中,体味像阿甘一样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温情,感受新东方明星老师喜怒哀乐的“集体生活内幕”,亲历让中国人从不会说英语到会学英语、学会英语、活学活用,用英语像汉语一样容易的洗脑过程:学会洗脑之后,你永远识你,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你,会有更多幸福成功和完美生活的可能性。
-
车臣之鉴徐振泽等著《车臣之鉴》是一部反映俄罗斯车臣问题的专著。它公正客观地回顾了车臣与俄罗斯历史上的恩恩怨怨;评价并指出了俄罗斯在两次车臣战争中的得失及战略、战术方面的错误;讲述了车臣花季少女充当“黑寡妇”的凶残与悲哀;分析了将以暴抑暴为手段用于解决民族冲突的弊端;揭露了西方某些国家不肯放弃冷战思维,在反恐中实行双重标准带来的副作用;展望了车臣的前景,同时告诫人们俄罗斯仍然存在着国家分裂的危险。作者在讲座俄罗斯问题的同时,对中国如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俄罗斯为鉴,防止民族矛盾激化,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政治意义非同寻常。本书约60%以上篇幅介绍两次车臣战争及恐怖事件的情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代战争和恐怖事件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1973~2005美国驻华大使传奇王立著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外交工作者,将其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与美国驻华接触的故事一一讲述,他们是老成持重的戴维·布鲁斯大使,政界明星乔治·布什大使,任期最短的托马斯·盖茨主任,为美建交做出贡献的伦纳德·伍德科克大使,具有传奇经历的恒安石大使,参与打开中美关系的温斯顿·洛德大使,中央情报局特工出身的李洁明大使,经历中美关系重重危机的芮效俭大使,金融和法律专家克拉克·雷德大使和军人出身的约瑟夫·普吕厄大使。本书作者王立1954年进外交部,大部分时间涉及对美国事务。因此有机会同一些美国外交官交往和结识。1973年起,中美在对方首都互建联络处并派出资深外交官任联络处主任,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随后互派大使。从1973年至今,美国派到北京的联络处主任或大使已达11位,作者同这些大使或多或少都有接触,同其中的布什、伍德科克、恒安石、洛德、李洁明、芮效俭等几位大使交往较多,因此对他们的了解也较深入。现在作者将其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一来是让读者看看美国高级外交官的各种表现和不同风格;二来也想借此让读者从一个并非不重要的侧面窥见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些轨迹。这些大使都是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读者从他们的经历和言行中,可以看到一些与中美关系有关但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节。作者从1954年进外交部,工作已40余年,大部分时间涉及对美国事务。因此有机会同一些美国外交官交往和结识。1973年起,中美在对方首都互建联络处,并派出资深外交官任联络处主任,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随后互派大使。从1973年至今,美国派到北京的联络处主任或大使已达11位,我同这些大使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同其中的布什、伍德科克、恒安石、洛德、李洁明、芮效俭等几位大使交往较多,因此对他们的了解也较深入。现在把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来,一来是让读者看看美国高级外交官的各种表现和不同风格;二来也想借此让读者从一个并非不重要的侧面窥见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些轨迹。这些大使都是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读者从他们的经历和言行中,可以看到一些与中美关系有关但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