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王林 著本书以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机制和实践效果。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机制包括内部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两者共同作用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和维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制约和社会监督。本书还对近代若干著名慈善组织构建公信力的举措和经验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能为当今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
马克思辩证批判正义观研究王洋洋著马克思辩证批判正义观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基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把人类解放的正义理想转变为一种现实运动。在阶级社会,从属于意识形态法权范畴的正义,内在地指向支配私有财产的统治阶级,最多只能在不彻底的政治革命中追求形式正义,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文明的真正开端,标志着人类社会由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的外在否定阶段进入自我否定状态,在共同占有财产的意义上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生成与发展,这构成辩证批判正义观的核心内容。本书以马克思的庞大文本、原初语境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托,主要从思想渊源、演进逻辑、科学内涵、理论特质以及当代价值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证和阐释马克思辩证批判正义观,对其形成全景式的观点呈现、内容表达和意义阐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俊峰,史小宁主编本书由“理论探讨”“时代声音”“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四个栏目构成。“理论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线,主要围绕经典作家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主义者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展开。从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中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演进及基本思想的研究中,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比较鉴别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时代声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视角,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旨在从学理性和前瞻性的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党建引领”立足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与理论的贯通中回应现实问题。培养具有世界视野、高素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迈进。“思政教育”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为契机,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前沿、理论与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之基。
-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原理刘思华 著《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版问世于2006年。它最初源自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故在法国巴黎荣获2009年首届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应土耳其卡努特(Canut)出版社之约,出版了土耳其文版《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上、下),并获2013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这次入选《人民文库》(第二辑),删除了附录,压缩了江泽民、胡锦涛期间内容,增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希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更好发挥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变革,全面创新与绿色转型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更希冀推动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探究和创新发展,促使当今世界经济科学园地增添一门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新经济学能在当下社会主义中国产生与形成。
-
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研究谢年华 著本书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以认知机制为切入点,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为对象,在借鉴国内外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和有关认知机制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精心梳理出其研究的理论依据,理性概括实践的经验教训,建构起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结构、功能及运行在内的理论体系(从微观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生成的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把握其规律性,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何以可能),并以此为工具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之困境及其根源,进而提出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以破解当前困境的具体对策,为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乃至大众化提供理论参考。
-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刘化军 著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公平正义思想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自身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性特征体现在多个维度和层面:既体现在其形成发展创新的纵向历程中,又体现在其理论内容的横向统一中;既体现在其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又体现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既体现在其价值目标的完整性方面,又体现在其理论内容自身的完整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同样展现出了整体性。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整体性作为研究主线和主题或者说从整体性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形成路径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理论内涵、理论品质与理论特征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整体性的具体体现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整体性的时代价值。
-
《共产党宣言》导读李海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多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大本大源,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特推出了《〈共产党宣言〉导读》一书。作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系列丛书”中的首发本,同时也是201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央党校思想库丛书·研读经典系列”的首本再版图书,新版的《〈共产党宣言〉导读》选取了《共产党宣言》这一所有共产党人都应认真研读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阐释了《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正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视角对《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新的审视。此外,本书还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更新,对原版的部分观点和论述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了其中的一些表述与内容,并增写了一部分作者近年来围绕《共产党宣言》进行教学和科研时所形成的新认识和新成果,还新增了《共产党宣言》的原文,作为附录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学习使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系列丛书”是2017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央党校思想库丛书·研读经典系列”的再版系列丛书。本套丛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青担任总主编,各分册均由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各院系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的专家教授负责编写而成。全套丛书选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从著作形成的时代背景、内容结构特点、主要观点精神、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经典著作进行了解读,包括《〈共产党宣言〉导读》《〈资本论〉导读》《〈实践论〉〈矛盾论〉导读》《〈新民主主义论〉导读》《关于中国革命的四篇经典文献导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反杜林论〉导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哥达纲领批判〉导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共15本。丛书内容凝练,针对性强,反映了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不仅是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参考读物,还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强化思想武装提供了生动教材。
-
当代社会思潮专题解析刘举主编本教材以专题方式对国内外流行的主要社会思潮进行了梳理、解析和评价,具有较强的思想理论特点和现实指导意义。这些社会思潮主要包括西方生态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反全球化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从逻辑结构看,先是对不同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基本观点、特征乃至基本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归纳,然后剖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社会乃至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最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思潮展开评价,提出应对之策。通过社会思潮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科学评价和应对以上社会思潮。
-
我的回忆张明远《我的回忆》一书记叙了作者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设和改革时期90多年的人生经历。全书把作者个人和家庭的活动置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又透过个人经历回忆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
-
长三角近邻城市一体化的基础与策略曾刚 等著本书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经济等理论基础,借鉴国际发达城市群邻近城市一体化做法,论证邻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选取嘉兴、苏州等上海周边城市为案例,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入解析嘉兴与苏州接轨上海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困境与路径。通过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城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