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高品质生活面对面山西省“四为四高两同步”理论通俗读物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本丛书共八册,包括《转型为纲怎么看》《项目为王怎么干》《改革为要怎么解》《创新为上怎么办》《高质量发展面对面》《高水平崛起面对面》《高标准保护面对面》《高品质生活面对面》。 本丛书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有利于把“四为四高两同步”落到实处,有利于为广大干部群众指明方向,有利于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在两转基础上拓新局、在新的起点上谋新篇的信心。
-
密县县署文化概览高永森,李绍光密县县署是隋朝至20世纪70年代密县的县治处所,是目前国内历史久远、格局合理、功能齐全、保存完好的县级衙署。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县县衙文化概览》计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历史文化,以县衙为基础对密县县署的衙署官文化进行深入阐述。第二篇循吏宦迹,认真梳理汉代至今史载200余名知县资料,遴选出15位廉吏的事迹,他们均清廉有为,勤政为民,有着为人称颂的政绩。第三篇楹联赏析,县署楹联是县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开发的县署中看,大多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千衙一面居多。密县县署的楹联除了吸收了县署传统楹联外,更多的是今人的创作,虽是今人的创作,但决非生拉硬凑、以新代旧,而是既符合封建社会的风习和意识,又具有中国传统文章的文采和意境,这不能不是今日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
-
《雇佣劳动与资本》袁让译本考郑权,姜海波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丛书的其中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录,即散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第一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中国的文章共18篇,这些文章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写的。第二部分是摘录,收录了散见于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各种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本书是对方乃宜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背景和地位进行介绍,考证其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并做考释与译文解析。
-
品读西柏坡孙万勇 著全书透过丰富生动的史料,揭示西柏坡里程碑式的地位和贡献,深层次思考西柏坡时期重大转折历程、破旧立新的历史性创举,从中品读出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意义、深刻思想内涵和优秀品质,揭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专家认为,该书是一部以新的视角和独特站位,比较全面和深度解读西柏坡精神的力作,为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份有益的读本。“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顾历史,目的是走好未来。”该书作者、知名学者孙万勇表示,要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关键是“赶考行”3个字。一个“赶”,就是要对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个“考”,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回应历史和人民的强烈期待;一个“行”,未来在心中,路在脚下,期待实现于路,答卷完成于行。
-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价值研究王圆圆著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关于大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该理论开展研究,既是从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物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返本开新的理论探索,又是对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民族共同面临的社会历史变迁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现实回应。本书主要从三条线索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价值展开研究,即遵循历史逻辑,清晰再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之产生、发展、演绎的历史进程;遵循理论逻辑,全面呈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之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内在规定性以及运动规律;遵循实践逻辑,科学展现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时代启示。
-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与妇女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李明舜 刘利群 主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与妇女事业发展研究论文集(第二辑)》,共收录文章25篇,主要是2021年以来中华女子学院教师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发表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和相关学术会议上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分别编为三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妇女运动与妇女事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研究。其中主题一涉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理、早期共产党人妇女解放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等诸多方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气象。主题二涉及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全面抗战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妇女运动发展状况,从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不同主题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的光辉历程和价值意蕴。主题三是新增的篇章,涉及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时代价值与行动逻辑等方面,显示出学界正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可喜局面。
-
马克思现实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敖琴著本书全面回顾了马克思现实观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将马克思现实观的历史演进分为四个阶段,通过与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现实观和费尔巴哈现实观比较,分析了马克思现实观的超越性,呈现出唯心主义现实观向唯物主义现实观的发展特征。从现实的基本含义、现实的主要构成、现实与实践的关系、现实对理性的决定性意义等四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现实观的主要内容,总结了马克思现实观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现实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论原点的重要观点。最后,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指出了马克思现实观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青年马克思的阅读与思想起源何永江本书以青年马克思的阅读文献为基础,采用思想形成的有机体分析方法,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1835—1844年期间的错综复杂的起源,建立起青年马克思的阅读与思想起源之间逻辑关系,力图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研究建立在一个历史—批评、客观的基础之上。本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是综合性创造的产物。马克思的思想既不存在“认识论断裂”,也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推移的结果,更不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都来源于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综合而形成的思想,即社会是一个力量关系之间的斗争,力量的来源和规模决定了力量的分布形式,物质力量的生产和分布结构就决定了政治力量的结构及其语言表达形式,各种力量之间的再生产和斗争就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正是这种思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各种来源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伟大的程度,从而标志着近代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转变。
-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研究徐奉臻著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头,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形式。挖掘和梳理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弥合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应然性上的实相强势和实然性上的位相弱势之间的矛盾。立足范式理论划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阶段,基于“哥白尼式革命”逻辑阐释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发的背景,着眼“生活的生产”“流动的现代性”和“马克思如何使用现代化概念”等被遮蔽、被弱化或被误读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复原,围绕学术界已有的相关命题对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进行二阶观察,从方法论层面思考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何以显性化等问题,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寄望通过此研究,以点带面、聚点成面,逐渐形成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相对完整的认识,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导读林进平主编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和篇章,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思辨能力和培育历史感的最重要方法。编写这本导读的目的,就是倡导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以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广大党政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本次的选编原则是:立足于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努力使读者通过所选篇目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的学习和研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及其核心观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深入的理解,从而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把握。本教材主要供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学生和社会读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