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书评精选评析

中国书评精选评析

作者:伍杰等主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12-01

ISBN:9787532824465

定价:¥31.60

内容简介
  经过再三酝酿、斟酌,经过反复挑选,这本书评评析终于问世了,我们有抑制不住的喜悦。书评是出版的影子,是图书的灵魂,也是出版文化的旗帜;书评是宣传领域的重要思维活动,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将几十年的书评文章全面搜集精选出版,对于了解几十年的文化、出版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很想反映“五四”以来的书评状况,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成章。思之再三,觉得仍须迎难而上。从资料来看,几十年的书评事业经历了艰辛的道路。从20年代起,书评事业就受到社会的重视。鲁迅、叶圣陶、成仿吾、朱自清先生等都曾亲自动手,带头写书评文章,他们为早期书评的开拓,作出了榜样。当时只是一些个人的书评写作活动,并没有人认真组织,似乎可以说是有书评,没有书评事业。30年代有所变化,有一批书评家,以萧乾为代表,还有刘西渭等人,倡导书评理论,发展书评事业,出版了书评理论专著《书评研究》、书评结集《咀华集》等,还有大量书评文章。这一时期,书评事业比较活跃,比较兴旺发达。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中国则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文化战线有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书评事业有不同的影响。总起来讲,书评事业不如30年代兴旺。尽管如此,书评在文化生活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据北京大学研究生赵晓梅在她的论文《四十年代中国书评初探》中提供的材料,这一时期光书评期刊就有19种,发表了大量书评文章;书评结集有《弃余集》(常风著)、《书人书事》(冯亦代著)、《意度集》(唐湜著)等。总的说来,书评事业是在向前发展的。建国后,书评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和政府把书评事业纳入到整个宣传文化事业体系之中,加以提倡、推动。50年代初,新闻总署、出版总署、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加强书评事业领导、发展书评事业的文件,使书评事业有了很快的发展。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书评事业的发展是顺利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棍子、帽子、辫子书评横行,使正常的书评事业遭到破坏,处于困境之中。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书评事业得到了恢复,有了新的发展。书评组织兴起,书评队伍逐渐壮大,书评阵地不断扩展,书评文章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从1979年至1994年的15年中,全国省级以上大报刊发表书评文章达3.6万篇。书评在文化生活中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编辑此集的初衷,是想反映“五四”以来各个时期的书评状况。于是,我们定了几条不成文的原则:书评文章要选比较好的,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入选的书评作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所评的作品要有相当的影响;文章要照顾各个方面,力求门类齐全,如此等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共选书评作者77人的书评文章130篇,其中建国前的39篇,建国至1978年36篇,1979年至1995年55篇;编排上以作品发表先后为序,选两篇以上者以第一篇发表的时间为排序依据。我们想使这个集子作为几十年书评的缩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此,考虑了集子的三个部分:一是书评文章,这是全书的主体,文章选自公开发表的各种书报刊上;二是评析,对书评文章讲些我们的看法,三五百字,力求简洁、生动、活泼;三是作者简介,帮助读者了解书评作者其人。这样编的目的,是想使广大读者了解过去书评的状况,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当今也应该受到重视;因为有了这些资料,可以作为研究书评史的基础;还可为从事书评事业的同行提供些借鉴。总之,愿它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一些作用。近年来尚未出版过这样的书籍,或者也像许多人说过的大话一样,是填补空白之作。文章中反映的社会历史、学术观点,甚至一些用语、译名及标点符号、数码的用法等带有历史的印记,为保持原貌,这次结集时基本上未作改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马晓声先生、百花文艺出版社曾永辰先生、中宣部高兴国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本集文章均选自各大报刊和书籍,结集时来不及征求作者意见,请见谅。选编可能有失偏颇,请方家指正。作者简介:林默涵(1913—)原名林烈,曾用笔名默涵、雪邨等。福建武平人。著名作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去日本东京新闻学院学习,后到香港担任《生活日报》副刊编辑。抗战爆发后到延安,进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协助艾思奇编辑《中国文化》,后参与编辑《解放日报》副刊。1944年冬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后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1946年到上海参加编辑《群众》周刊。1949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现任文化部顾问。著有《狮与龙》、《在渐变中》、《浪良花》等。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作者简介
目录
   《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   评新诗集   《沉沦》的评论   《一叶》的评论   读《柚子》   谈丐翁的《长闲》   读《野火春风斗古城》   《文章评改》序   《歧路灯》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选本   《英国文学史》   大众文艺与文艺大众化    ——批评并介绍《大众文艺·新兴文学号》   《周作人书信》   关于《中国小说史略》   重读殷夫遗稿《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   帝国主义怕的是什么?    ——读《笏庵诗稿》   《边城》   《神·鬼·人》   《里门拾记》   读《法国文学史》上册   论焦菊隐的《夜哭》   论闻一多的《死水》   谈谈上海的刊物   《小小十年》   评ANALBUMOFCHINESEBAMBOOS   图文并茂   《守常全集》   科学小说   闲话《呐喊》   “怎样研究”丛书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评《青的花》   史纽斯的诗    ——评《总攻击令》   《虾球传》的启示   《好兵帅克》   彭家煌的《喜讯》   伍译的《侠隐记》和《浮华世界》   序《没有结局的故事》   邹韬奋和《大众生活》   怎样评价《青春之歌》?   路德维喜的《歌德传》   《谷》和《落日光》   《你往何处去》   法布耳《昆虫记》   时代的鼓手    ——读田间的诗   《书评研究》   《西施及其他》   《中国现代诗选》   谈《金瓶梅词话》   冯至的《伍子胥》   《咀华集》和《咀华二集》   介绍《保卫和平》杂志   介绍《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牛虻》   介绍一本给孩子读的好书——《火热的心》   《红楼梦》并不是梦   《新生》简评   撒尼族人民的叙事长诗——《阿诗玛》   从《新编唐诗三百首》说起   于细微处见精神    ——读《书叶集》   “人造卫星”的奇景   人民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介绍《韬奋文集》   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   介绍《天工开物》    ——300多年以前我国第一部有关工业   农业技术的巨著   评《六十年的变迁》   读《文学小丛书》有感   写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刊行之际   巴黎公社英雄赞    ——读卢利耶的《巴黎公社活动家传略》   谈谈《古文观止》   《作画》   关于中篇小说    ——读《阿Q正传》   谈《春天里的秋天》   致《十月》   关于《随想录》的随想   读《一氓题跋》   沃克的《战争风云》   韩素音的《凋谢的花朵》   徐志摩诗重读志感   一份宝贵的革命遗产    ——重读陶铸同志的《理想 情操 精神生活》   读《西方美学史》   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   我读《东方》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   我读《高山下的花环》   论《第二次握手》   读《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语言与社会生活》读后   1980年长篇小说一瞥   伟大人物的一个侧影    ——读王得后《〈两地书〉研究》   一个令人遗憾的选本   读了《倒影集》   生动有趣 发人思考    ——我看《智力测验大全》   辣椒·仙人掌·讽刺诗    ——评易和元的讽刺诗集《热嘲集》   读《白色花》   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时间的歌    ——《吕剑诗集》断想   读《无鸟的夏天》   读《中国历史地图集》   读《中国古代文学英华》   八旗女儿心   读《编辑忆旧》所想到的   大胆的突破 杂文的丰碑    ——为《中国杂文鉴赏辞典》说几句话   大胆的尝试    ——介绍《新美学论纲》   播种者的回忆    ——读赵家璧《编辑忆旧》   展现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评介   《绍兴石桥》序   科学启示录    ——评《杰出物理学家的失误》   淡泊而平实    ——读孙犁《耕堂读书记》   为了对祖国更深沉的爱    ——读中国青年出版社已出版的   《祖国丛书》十种   对美国的现场观察    ——《美国万花筒》读后   龙庭亦是豪游地 海月边霜未觉愁    ——《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评介   晧首低徊有所思    ——谈谈我的《社会学文选》   初绽的新蕾    ——我读《家猫“阿咪”和野猫“流浪汉”》   神奇的童话世界    ——读《中国童话界·新时期童话选》   读《炉边诗话》   读《玉照新志》   读《珩璜新论》   《文心雕龙研究》序   重视儿童的性教育    ——《和父母谈谈儿童的性教育》序   校读后记   金观涛为什么要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    ——评《人的哲学》   读《红楼丛话》   “知人论世”的史论特色    ——评《李光地传论》   整理与研究同步    ——第六 七届中国图书奖参评古籍图书述略   精而专和大而全    ——评两部大书的编辑工作   《翘传》和“翘传现象”    ——读董文成的《清代文学论稿》   《都市之梦》随想   李时珍的药学世界与理念世界    ——重读《本草纲目》   明古而鉴今    ——读《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