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朱封鳌天台集朱封鳌 著天台山为中国文化名山、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刨始地,风景奇秀,古迹众多。本书著者系天台宗佛学研究专家,同时研究天台道教文化与山水人文等等。本书介绍了佛教天台宗以及天台山佛道儒和合文化的相关内容。
-
如理闻思释净智 著本书是净智法师多年来对佛法修学的心得领悟,多数已在寺院网站或佛教期刊发表,均收到良好反馈,应读者要求编辑成书。本书是一部专业的佛教学术文章结集。书中就佛教唯识学的专有术语,如无依定、烦恼缘境、有部的萨迦耶见、声闻见道、相续、二缚、目犍连定中闻声之识、有漏法、无我无我所、顿出离预流、真性有为空、三无性喻等十七个法相唯识学主题,展开了较为详细论述。该书中就佛教唯识学专有术语,如无依定、烦恼缘境、有部的萨迦耶见、声闻见道、相续、二缚、目犍连定中闻声之识、有漏法、无我无我所、顿出离预流、真性有为空、三无性喻等十七个法相唯识学主题,展开了较为详细论述,以期能够导归到佛法实修中来,为佛学修行者提供一个理论参考和行动指引。
-
唯识研究释光泉 编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本辑《唯识研究(第9辑)》汇集了当代外佛教唯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的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唯识研究释光泉 编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但唐代之后中国唯识学走向衰落,一直到清末民初唯才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掘。近年来唯识学的影响在国际上逐步扩大,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作为国内以唯识学为主题的专业刊物,自2012年4月出版辑,《唯识研究》已经顺利出版了七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印度唯识学思想、中国唯识学思想、唯识学与现象学等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不断开出新的境界。本辑为第八辑,汇集了当代国内外佛教唯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探寻[美] 米尔恰·伊利亚德 著,晏可佳 译本书是蜚声国际、执宗教史研究牛耳的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经典名著。在本书中,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并不一定是关于上帝、神鬼的信仰,而是关于神圣的经验,故而他的描述更加具有广泛性,是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真理相联系的。他认为对于神话、象征及其他宗教结构的意义所进行的破译,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意识世界,这对我们当下这个逐渐世俗化的社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除了回顾现代的宗教史研究,讨论和评述各种关于宗教的“起源”、危机和革新等问题,伊利亚德也对宇宙诞生的神话、天堂与乌托邦、入会礼、宗教二元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释。他希望借此以强调宗教史学家在去神圣化社会中的文化作用,并发展出一种关于神圣及其历史显现的系统解释学。
-
圣经里的故事[荷兰] G·英沃森夫人 著,陈凤,朱素云,张海云 译一本由虔诚的心书写的**故事。高度忠于《**》原著,语言清新有力,情节完美,深入浅出,适于任何想了解**的读者。本书原版在荷兰印刷28次,创造了荷兰同类图书出版史上的奇迹。本书是饥饿生命的粮,是干渴灵魂的水。它以生动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处处带出信仰的精义,有利于阅读者轻松把握**整体脉络。
-
第八届灵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光泉 编《第八届灵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纪念永明延寿法师诞辰1115周年学术研讨会)/灵隐文丛》是“纪念永明延寿大师诞辰111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纳专家学者论文20余篇,对永明延寿法师禅净双修、性相融通、诸宗合流和爱国爱教思想进行研讨。纪念永明延寿法师功德,研讨法师功绩,弘扬法师精神,肯定永明延寿作为杭州灵隐寺宋朝第一代住持,为灵隐寺的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及这一贡献之于灵隐寺乃至中国佛教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国佛教文化。
-
中印佛教艺术巡礼阮荣春 著,张晶,胡阳,顾平,罗宏才,姚义斌 编一片片绿洲,见证着西去的玉器、丝绸、瓷器、茶叶、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等等物质文明传播,也见证着东来的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文化传播。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国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亚文明、希腊文明,都曾在这里会集。本书以史诗般的气势,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璀璨辉煌的石窟艺术,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内涵丰富、历史厚重的中国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
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门论注疏研究张磊 著《大乘百法明门论》(以下简称《百法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古代曾出现过许多对该论的注疏,可惜大部分都已经亡佚了,所幸敦煌藏经洞依然保存有若干失传的珍贵注疏文献。这些注疏出土于敦煌这一特殊地区,折射出敦煌文化与佛教文化融会贯通的特色。本著首先对敦煌遗书中的《百法论》注疏进行了全面考察,归纳其因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内容及风格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特点,从而窥见高僧昙旷及其弟子在《百法论》流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引发对唐代中晚期敦煌地区佛教信仰情况的认识,以及对敦煌文化与佛教文化由相互影响到熔于一炉的历史转变的思考。
-
永恒回归的神话米尔恰·伊利亚德,晏可佳 著本书论及永恒回归的神话及永恒回归的模式,认为这是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的主体和模式。永恒回归的思想发生于史前人类朴素的世界观和深化思维方式,是初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循环变异现象的神话史概括和总结。本书旨在探讨在古代社会或近代西方社会以外的社会中,人如何勾勒出人的意象,以及他如何认定自己在宇宙中所占的地位。伊利亚德认为,古代传统社会中的人和现代社会中的人,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坚持自己只与历史相连,而前者则觉得自己与***宇宙规律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