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宗教·邪教·迷信刘良海著本书论述了宗教·邪教·迷信三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以及它们发生发展的源头、脉络,辨析它们的不同属区、不同功用。揭开了邪教的欺骗虚伪面具。
-
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流变在不断汲取古代多个民族宗教文化因子的过程中由自发性走向了制度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天主教的传统礼仪造成了冲击,从罗马教廷控制之下分离而出的新教以删繁就简的态势出现;而工业化之后的基督教各派的礼仪则体现出逐渐远离神学,趋向世俗、趋向文化的多元意向,这种文化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基督教的礼仪文化由冲突碰撞走向沟通、融汇的大趋势。
-
圣经故事廖诗忠编著本书主要包括:约翰的故事;耶稣的故事;彼得的故事;保罗的故事;其他的故事;圣经启示录等。
-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张西平著本文通过对张西平新著的评论来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传播与文化转型的见解。作者指出张著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的眼光来描写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为学术界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全景图,并且指明了该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交流的性质,由此可以对以往研究倾向起纠偏作用。作者在文中指出:按照文化传播学所阐述的一般规律,强势文化必定向弱势文化流动,以至于淹没、取代弱势文化,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使得许多学者认为任何文化交流不可能真正地具有平等性质,并推定文化传播必然导致文化冲突,真正的会通与融合是不可能的;但若承认历史上曾有过平等的文化交流,那么“水往低处流”就不再是文化传播的铁定规律,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也不再是文化传播的通则。作者在文中还指出:在文化系统中,宗教与哲学同处于精神文化的核心层面。跨文化的文化传播有无宗教与哲学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判定文化传播深入程度的标志之一。传播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会针对接受方的实际情况对其宗教哲学、思想作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修饰,而接受方则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外来思想作翻译、诠释、再创造的工作,这种双向的诠释和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学人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
月映万川何光沪著《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是在《何光沪自选集》出版之后,作者对这些关系或问题继续关注和思考的结果……它记录下了在这个多事的时代里、在这片多难的土地上、一个多思的观察者之所感、所思、所言。书中七个方面的内容,在作者的思考中都是同宗教问题联系起来看的。所以,全书标题中的“宗教”一词,反而从这七个小标题之中消失了。然而,读者将会发现,其中还是深藏着作者的“赏月之心"……宗教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因此,宗教、社会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受到并将继续受到学术界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
-
赵朴初传朱洪著赵朴初,男,汉族,1907年生,安徽太湖人,民进成员,大学文化。1928年至38年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1938年至45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上海静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45年至50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上海分会副主任。1950年2月至53年6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6月至80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1980年以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副主席、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走进朴老的生活,如同踏入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条河流汇聚了中华文明的玉液琼浆,真与善、爱与美、和平与进步,成为这条河流的主旋律。追寻朴老的脚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条河流宜人的芳香、色彩的斑斓和禅的静宁。在朴老生命的河流中,也有浊流的侵扰、惊涛骇浪和暗礁,从而构成其生命河流沉重的部分。朴老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个性、脾气以及时代的各种烙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透视朴老生命的内涵时,我们或许能够参进重关,理喻那平常看上去一朵朵孤立的浪花所包含的意义。朴老把永恒的微笑、诗和画留给了人间。在他的生命里,有佛家的慈悲、儒家的儒雅、道家的飘逸和法家的济世。和朴老有过一席谈的人,常常觉得自己升华了人格、开阔了眼界,从此不俗。这不是安徒生的神话,也不是禅语开示,这或许是朴老留给人类文化遗产中最最重要的部分。朴老去了,但这条河流还在流淌,奔流不息……
-
本来无一物格林编辑部著禅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在一片花瓣,还是一叶青草中,都隐藏着宇宙最高、最美的真理。而“禅”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没有僵固的仪式,偶像的崇拜与盲目的信仰。它在生活中修行,在自然中悟道。它直指人心,直接点出生命的真相,追求性灵的完全解放与大自在。从佛陀释迦摩尼传承到达摩,相传已是第二十九代。佛教更在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开始扎根散叶成为禅宗。然而禅宗发展之初,就遭遇到北周武帝灭佛的惨剧,寺庙被强占,佛像被丢弃,佛经则被焚毁(直到隋、唐才回复太平)。由此暴政下,僧侣们四散逃进山林深处躲避,在没有经典可以诵读,没有佛像可以礼拜,更没有道场可以传道的状况下,禅师们只有籍由日常生活言谈行动,就地取材来解说佛法,而求道者也必须以慧心及悟性,来体悟了解。这种特别注重内心启发,不拘泥形式的传道方式,就成为禅宗独有的特色。禅宗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宝物,即是无数著名的禅门公案,我们精心挑选66则禅门故事,配上日本禅画大师雪舟、芦雪、若部、萧白等人的画作,这些任性挥洒、朴拙写意的水墨禅画,与禅师们机智幽默,富有智慧的言语应对相辅相成,希望能带给读者更多纯净美妙的心灵体会。无论你在午后的咖啡馆,还是在飘荡的旅途中,你都能看见——泰戈尔在风中微笑,惠特曼在云中行走,纪伯伦在雨中降临,徐志摩在寻找天空里的一片云……因为你有随身一册!
-
李叔同说佛李叔同著;丰子恺插图;[释]星云法师点评《李叔同说佛(彩色图文本)》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禁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完美合璧。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也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
-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陈阳著生命的体验,是种无法掩饰的美,超越了她的载体,直撼心灵。于是,所有的宇宙在同一时刻唱起了赞歌——一切生灵,美丽如歌。宇宙海中,生命的潜灯如豆萌起,渐扩开来,彻照漆黑的亘古长夜。经过无数劫,星系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后来在一天,你很想看看身边的风景-比方一片脉络盎然的绿叶,你看到了什么?一种久违了的,忘了已经太久,又似乎乍识新知的,携上心头。愧然,欣然,傲然,一切所能想到的,体验和未体验的情感刹那间从脚漫到头,让你品味了个够。那双似乎不属于自己的眼,看到虚空炸响一块粉碎成末,又碎成粒子互相逸开——而后,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变过,只是在一个阳光不算很烈的也许明媚的下午,你正站在这个地方,风中一种熟悉的气息依然袭进鼻孔。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穷尽一生,最想达到的木桥是什么?自由,我们希望人生永远不再有痛苦和烦恼。在我们人类当中,有解脱了烦恼而彻底自由的人吗?有,并且为世人所公认。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本书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释迦牟尼恢弘的生命体验;第二部分借助它所揭示的修行方法,让我们来了解和学习佛教圣人的心灵自由之道。本书以浅显明快的写作风格,让深奥神秘贴近世俗,将历来被视为难以企及的圣贤心法全面披露,从而帮助我们每个人逐步达到心灵的极致自由。
-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盖建民著全书对道教与古代科学思想关系为主线,分道教天学思想、道教术数与传统数学思想、道教物理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建筑思想以及道教科学思维方法八个专题,凡九章,外加导论,共计十大篇章,勒为一部。从表层的史实还原、深层的意义诠释和整体的系统解读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力求在史料挖掘有新的突破,并在思想凝炼上有所创新。本书前言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教科技则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道教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曾有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对此有很长的一段评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他们同希腊的前苏格拉底的和伊壁鸠鲁派的科学哲学家有很多相似之处。……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在这段文字中,李约瑟所谓的道家显然是包括道教在内的,其所强调的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道家道教科学哲学,也是道教内部能够产生丰富的科技成就的一个重要根源。我们所说的道教科技,是指道教学者的科学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包括某些同道教神仙方术糅合在一起的有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其范围甚广,涉及数理工农医等多种学科。其中,道教外丹黄白术对中国古化学和冶金学有不菲的贡献;内丹学则在人体科学奥秘的探索,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有卓著成就。道教的服气、导引、存思、守一、服食、辟谷等道术在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等领域取得了极为独特的成就;道教医药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道教中的房中术亦包含有诸多性医学、性心理学的合理科学思想;道教在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农学、植物学、矿物学、机械制造及生态学等多种领域也有突出贡献。道教科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不仅许多具体科技成就至今仍有独特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其中蕴涵的丰富科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李约瑟博士所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系统研究道门中人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及其思想的贡献,挖掘道教科学思想的资源,梳理道教科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道教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不仅有助于澄清科技史和科学思想史上的许多问题,解决科技文化史上存在的疑难,而且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道教文化史特别是道教思想史领域的学术研究,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现代文明的合理永续发展,提供来自中华文化系统的有益启示。盖建民博士对道教与古代科技文化有专攻,为人朴实好学。其博士论文《道教医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后,颇受学术界好评,先后荣获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优秀著作奖及人文社会科学省部级政府一等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系作者经过多年艰苦学术探索和沉思的又一力作。道教科学思想研究是道教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盖建民早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就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与了我主持的国家“九五”至“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工作,担任《道教科学思想》子项目的写作任务,在道教与古代科技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并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因此,对盖建民毕业后选择道教科学思想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一直是鼓励和支持的。道教与古代科技关系十分密切。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很早就指出:“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这一观点曾深深影响了李约瑟。李约瑟也曾云:“道教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地揉和哲学与宗教,以及原始的科学与魔术。要了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这是极为重要的。”《道藏》中载有丰富的古代宇宙观、自然观、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等科学思想史。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该领域少有人问津。学术界对道教思想的研究多从历史、神仙、哲学、伦理、政治、三教合一、美学等角度进行,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部以道教科学思想为专题的论著。近20多年来,学术界发表的有关道教思想的论文有近百余篇,其中探讨道教科学思想的只有十数篇左右,而且探讨的领域多局限于医药养生和外丹黄白术方面。对道教天文历法思想、道教科技思维方法、道教技术发明思想、道教学者的数学、地理学、建筑学思想研究,由于需要专深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宗教学知识背景,不少人视为畏途。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也是近年来科技哲学和科技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相继出版了几部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著作,但都没有涉及道教科学思想。因此,本书的出版无论是从道教研究还是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来说都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由于道教科技往往与神仙方术的宗教神学糅合在一起,因此,在探讨它的时候,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作指导,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剔出其宗教神学的杂质,汲取其合理的科学内容。迄今为止,有些人仍对宗教文化抱有成见,把宗教与科学绝对对立起来,视二者为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否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交叉。因而一说到道教文化,他们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矢口否认其中还有合理的科技成分;另一些人虽然看到了道教学者在科技上的杰出成就,但他们在肯定这些科技成就的时候,又仅仅承认这些学者是杰出的科学实验家,避而不谈他们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家,实际上仍然是把宗教与科学绝对对立起来。还有些人认为,对道教科技可以原封不动地全盘吸收过来,而不必对它进行任何分析批判。所以这些看法,从研究思想方法上来说,都有失偏颇。本书作者在这方面有清醒的认识,把握的尺度可谓适中,其运用的方法也很精当。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态度和大胆探索的学术精神,对道教科技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研究。作者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立论,史论结合,运用文献考释和哲学理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把握道教思想与古代科技的关系,客观评价道教在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揭示道教思想有助于推动古代科技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分析其不利于古代科技发展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道教科技的思想内涵、特征,挖掘道教科技原典、道教徒宗教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古化学、医药养生、天文历法、环境地理、数学科学思想,对其中有现代价值的部分如思维方法、医药养生、地理环境思想予以科学总结和诠释。客观、平实地评析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与作用。本书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视域和体系。作者从表层的史实还原、深层的意义诠释和整体的系统解读这三个方面下了相当大的苦功夫,《道教科学思想发凡》一书在道教科技史料挖掘和道教科学思想的提炼上都有可喜的突破和创新,该书在拓展道教学、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领域,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方面,均有较高学术价值。盖建民博士的这一新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之际,应作者之邀,略缀数语,是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