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刘晓曦 著《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一书从艺术考察的全新视角及造型艺术特征分析出发,系统梳理和探讨以巴蜀石窟,山西寺观古建筑、壁画、泥塑,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石窟群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杰作。本书图文并茂,收录有大量创作于唐、五代、两宋至元明的鲜为人知但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的相关作品,并对这些在美术史上不成系统的高水平艺术古迹进行考察、研究和评析,为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永在至圣者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著永在至圣者是谁?麦格拉思用类比、比喻、故事等不同方式,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宇宙的创造者、救赎者,并阐述这种认识对于生活的意义。
-
拿撒勒人耶稣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著本书讲述了历史人物耶稣的生平和工作,作者结合有趣的个人经历、精彩的例证,清楚地阐述了耶稣的身份、作为及其意义,带我们走近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
宗教与历史陶飞亚 著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分为主题演讲(2篇),文本、思想与诠释(4篇),舆图、书籍与文献(4篇),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5篇)四个版块。1.主题演讲刊载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的两篇演讲文稿。两位教授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介绍了中欧之间的书籍、文化传播。2.文本、思想与诠释栏目,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对卫方济《中国哲学》有关“天”的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上海大学肖清和教授以马若瑟《三一三》为中心探讨了三一论思想及其发展源流,复旦大学蒋硕博士对珍稀文献《狮子说》的底本进行了考证,中南大学谭杰博士详细梳理了晚明时期西方文艺复兴伦理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3.舆图、书籍与文献栏目,分析了艾儒略刻印的地图、北堂藏汉文古籍,信仰与家谱编修之间的关系、利玛窦对中西文献交流史的贡献等问题。4.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栏目,讨论了李问渔的生平事迹与著作数量类别、中国礼仪之争被抑制的祭礼、明末清初反教运动中的反教权主义、澳门在中欧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上海伯大尼孤儿乐园的发展源流等问题。
-
《以赛亚书》研究姜宗强 著《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以赛亚书》研究的结项成果。《研究》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是对《以赛亚书》1-39章的核心主题研究,包括和平、公义、弥赛亚、以马内利的记号等。中卷主要是对《以赛亚书》40-66章的研究,这一卷的中心主要集中在对40-66章中持续争论的社群冲突的性质给出一个解答和论证,旁涉其他主题。下卷《以赛亚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跨文本诠释,主要运用“跨文本诠释”这样新的方法论跨越解读圣经《以赛亚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题,包括跨文本诠释《以赛亚书》与杜甫诗篇中的“和平”主题;跨文本诠释《以赛亚书》与《列子》中的“环保”主题;跨文本诠释《以赛亚书》与《礼记》中的“社会理想”主题等等。通过这种跨越中西文化语境的解读,笔者希望强调从中华民族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创新圣经文本诠释的动力和资源,强调中国文化传统与圣经文化传统的互动,可以贡献中国圣经学者不同于西方圣经学者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域,也可以发现和探索中国圣经学者学术创新的动力与突破口,这是《研究》,也是本项研究尤具价值和启发的地方。
-
后金时代和清朝初期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李勤璞 著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起源史和生存形态,构成未来清朝国家文化及其西藏一蒙古施政体制的一个直接肇因。立国之初,驻锡科尔沁的囊素喇嘛受努尔哈赤礼请为赫图阿拉佛寺度僧,几年后他率领徒众投奔后金,去世后敕命在辽阳城南建立寺庙供奉其舍利,佛法僧具备,后金的藏传佛教成立。《后金时代和清朝初期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运用满、蒙、藏、汉文史料,探究喇嘛的行动和社会角色,以及其在清朝政教体制上可能的印迹。
-
两汉数术原理导论刘晶 著本书基于两汉传世文献,探讨数术原理,主要对两汉数术所秉持的基础理论和具体数术部类的推占机制、理论应用进行研究,相信数术原理研究能为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数术的对接提供条件。
-
人鬼之间柳立言 著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灵异”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国家”(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
文本与研究周利群 著,江晓原 编《虎耳譬喻经》讲述了一个旃陀罗种姓摩登伽部族的女子本性追求佛弟子阿难,最后为佛陀所度化的故事,该故事中包含了丰富的星宿占卜内容。这部譬喻经,自公元三世纪始出现汉文译本,九世纪出现藏文译本,十九世纪陆续发现梵文写本,目前连同译本在内的不同版本存世共计十余个。《文本与研究:中印间天文、历法和文学的交流》从《虎耳譬喻经》梵藏汉文本中的二十八宿星占史料出发,分别对前世今生的故事、梵藏汉多语文本、岁时历法、计时仪器、星宿特性、占卜预言等方面进行研究。藏于英国和俄罗斯的中亚梵本,可以作为平行文本修订精校本的书写,比如,两分两至的星宿值日、望日时分的知识性错误,也可以回溯若干汉译星宿名称出现别宇的路径。作为传八中国的印度天文史料。《虎耳譬喻经》的研究,不仅有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意义,亦有助于从天文、历法、佛教文学多个维度来考察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
-
中国佛学《中国佛学》编委会 著,《中国佛学》编委会 编《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6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6期。 《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亲题刊名,顾问为黄心川、方立天(已逝)、楼宇烈和杨曾文四位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