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作者:景海峰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01
ISBN:9787010044071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化研究过程之中所面临的难题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当前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若干热点问题,并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和古典哲学的现代性解释入手,提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对诠释学和中国哲学之关系的探讨,试图通过经典诠释的方法,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探寻一条可行的路径。二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观念和代表性人物的重新梳理和解释,着重其当代意义的阐扬。三是深入分析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尤其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做出了细致的梳理,并对中国哲学的当代身份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四是对当代的中国哲学之境遇、历史性反思、可能的向度以及发展前景等,做了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景海峰,男,1957年10月生,宁夏贺兰人,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1978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82年攻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深圳大学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儒学的研究。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合著)、《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等;编有《当代新儒家》、《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百年中国哲学经典》(5卷,合编)、《理一分殊》等。合作整理校点《熊十力全集》(10卷)等;执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4辑)、《文化与传播》(5辑)等。在《中国哲学史》、《二十一世纪》、《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之一)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广东省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评奖优秀专著三等奖。《当代儒学思潮简论》、《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分获深圳市第一、二、三届社科评奖优秀论文二等奖。《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获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论文二等奖。多次赴香港、台湾、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交流。曾参加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独立承担过国家教委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和广东省高教厅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为深圳大学首批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千百十工程”,1997-2001),考核优秀。学术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国哲学会会员等。1991年4月,为香港中文大学“明裕”访问学人;1997-1998年,为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7-8月,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目录
序
第一章 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一、“诠释”考
“诠释”
解释与阐释
二、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诠释学的脉络与语境
中西诠释学之差异
从诠释学方法到诠释学哲学
三、中国诠释学的探索
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
黄俊杰以孟子为中心的经典诠释学
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构想
四、儒家经典诠释的三个时代
古代文明的遗产和古典文明的创造
以经为本的时代
以传记为中心的时代
走向多元的时代
五、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诠解
荣格与东方
从分析心理学看道教内丹术
理解与启示
第二章 古典哲学试诠
一、 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
二、 《老子》道德关系论
三、朱子哲学体用观发微
四、叶适的社会历史本体观
五、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第三章 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
二、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
三、从“哲学”到“中国哲学”
四、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儒学
五、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意识和形态特征
第四章 当代哲学展望
一、儒学定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涵义
二、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三、傅伟勋学术的四大论域
四、从《剑桥哲学词典》看当代中国哲学
五、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哲学的措辞
参考书目
后记
【媒体评论】
第一章 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一、“诠释”考
“诠释”
解释与阐释
二、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诠释学的脉络与语境
中西诠释学之差异
从诠释学方法到诠释学哲学
三、中国诠释学的探索
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
黄俊杰以孟子为中心的经典诠释学
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构想
四、儒家经典诠释的三个时代
古代文明的遗产和古典文明的创造
以经为本的时代
以传记为中心的时代
走向多元的时代
五、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诠解
荣格与东方
从分析心理学看道教内丹术
理解与启示
第二章 古典哲学试诠
一、 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
二、 《老子》道德关系论
三、朱子哲学体用观发微
四、叶适的社会历史本体观
五、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第三章 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
二、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
三、从“哲学”到“中国哲学”
四、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儒学
五、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意识和形态特征
第四章 当代哲学展望
一、儒学定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涵义
二、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三、傅伟勋学术的四大论域
四、从《剑桥哲学词典》看当代中国哲学
五、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哲学的措辞
参考书目
后记
【媒体评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