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音乐与心理安东尼·斯托尔本书简要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乐理知识,着重于介绍音乐如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例如,音乐可以唤醒人的情绪,刺激神经元,对人的心理和身体产生影响;反复聆听同一首乐曲,可以使乐曲进入长期记忆;音乐可以减轻人的疲劳感;对于由神经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音乐有积极的辅助干预作用等。除了介绍相关心理学知识,作者还引入了弗洛伊德、荣格、温尼科特等精神分析方向心理学家对音乐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相关理论在音乐上的应用。
-
感觉的秩序[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著,曹士龙 周德翼 等译应当说哈耶克这里的意指相当明确:《感觉的秩序》对于他建构其自由主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而为了进一步明确这种重要性,我们简要梳理该书的基本论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该书论题与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基本哲学关联。《感觉的秩序》被哈耶克本人定位为一本理论心理学著作,但它的基本阐述方式是哲学性质的。其核心问题在于,人的心智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为回答这问题,哈耶克首先突显了物理秩序和现象秩序(即心智秩序)之间的“不同”,并把现象或心智秩序解释为一种感觉质性的秩序。然后,哈耶克引入了“神经秩序”这一概念,并认为在现象或心智秩序与神经秩序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于是,考察人的心智或现象秩序,亦即感觉质性的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就可以转换为考察人的神经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由此,哈耶克借助生理心理学乃至实验心理学的言述,详细考察了人的神经系统的“分类”过程,并解释了诸如“多重分类”、分类的基本形式、复杂形式、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分类等等,最终则把人的神经秩序解释为一种处在不断进化之中的“层级秩序”。此后,哈耶克还描述了人的心智秩序的一般结构,这主要包括“前感觉经验”或“结联”“地图”“模式”和神经系统的“关联过程”。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哈耶克对“地图”之“预期”或“预选择”功能的解释、对“地图”—“模式”—“关联过程”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性意指,等等。此外,值得提及的还有哈耶克对意识和无意识、以及对“抽象”的解释,其中阐释了一个核心观念在于,人的意识或感觉经验乃以无意识或前感觉经验为前提和限度。最后,在《感觉的秩序》的第八章,哈耶克还着重论及了上述理论的基本哲学意义。这主要在于哈耶克对经验与“知识”的理解、对“现象主义”与二元论的态度、对作为“模式建构”之“解释”的解释,对作为人们认识周遭世界之一般方式的“原理的解释”的阐释、对“解释”或人的认识的“限度”的强调,以及对“科学之划分”以及人的“意志自由”的评论,等等。表面上看来,哈耶克在《感觉的秩序》中所阐述的上述理论跟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包括其经济理论、社会哲学、法哲学,以及政治和道德哲学等等)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如果我们把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拆解为几个核心论题域,并仔细打量的话,就会发现它们跟《感觉的秩序》的基本论题在哲学层面上紧密相关。
-
老小孩日记张占军《老小孩日记》是专门为中老年人设计的脑健康自我管理的日记体手册。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首席专家张占军教授结合20年的老年身心脑健康的实证研究,为中老年人设计了53组认知、情绪、心理、语言的纸笔训练,这些训练每周一练。同时,这本手册还可以作为中老年人的日记本,让中老年人在记录生活点滴的同时重建生命秩序和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有效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健康,预防老年痴呆等认知障碍类相关疾病。
-
走出创伤的阴霾梁一鸣每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种创伤,痛苦、愧疚、愤怒、羞耻,这些强烈、消极的情绪与其紧紧捆绑,创伤因而成为很多人不敢面对的话题。但创伤会制造阴霾,将人们笼罩其中。一旦我们能更合理地看待创伤经历,理解创伤的影响,我们就能汲取力量,愈挫弥坚。这本书科学解读了创伤心理,介绍常见创伤经历的类型与后果,普及创伤后的心理症状及心理障碍的表现,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能在创伤后实现积极适应,而另一些人会产生心理障碍。作者还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培养成功应对创伤的能力,在经历创伤后如何自救,助人者正确的助人策略以及转危为机的途径。不被妥善处理的心灵
-
心理学研究方法李烨、邵秀巧 主编本书是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著作,以学习的逻辑由浅入深地安排内容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思路、文献查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科研课题的选择、研究设计的过程与效度、文献综述与研究报告的写作、常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观察法)的相关知识以及科研创新。每一章除了介绍基本知识外,还设计了“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本书内容简要而精练,既适合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作为教材使用,又可供广大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类应用科学工作者教学和科研参考。
-
暗流迈克尔·卡恩 著,李逸竹 译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及我们身处的世界吗?这大概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卡恩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师中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无意识、俄狄浦斯情结、强迫性重复、内疚、焦虑、防御机制等理论,展示了无意识动机如何困扰病人,心理咨询师如何理解无意识动机并将其告知病人,从而达到疗愈病人的过程。在迈尔克·卡恩看来,无意识动机就像一股暗流,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想法、好恶、观念,研究无意识动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
-
乔治·凯利特雷弗·巴特(Trevor Butt)本选题是“心灵塑造者:心理学大师及其影响系列”(8册)之一。该系列丛书由英国理查德·史蒂文斯(Richard Stevens)担任丛书主编 , 由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教授和河北师范大学阎书昌教授担任译丛主编,选取对人类思想有重大影响的8位思想家,包括:弗洛姆、达尔文、弗洛伊德、凯利、斯金纳、米尔格拉姆、埃里克森和艾森克,对这8位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权威阐述。
-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 著 ,王垒,朱滢, 沈政 等译《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起就一直采用本书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进行了精心翻译。正如时任北大心理学系主任的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16版和第19版)在国内出版20年来,累计发行突破150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第20版既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延续了本书一贯的传统——将最重要的心理学见解应用于生活中。相比于第19版,第20版有了大幅的修订,新增了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两个专栏的主题或内容,更新了数万字正文内容和数百篇参考文献,以反映心理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同时,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编校。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它,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
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的说话之道(美) 盖伊·温奇 著,李娟、王秀莉 译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不满的事情,就像鞋里的沙子一样,既影响我们的心情,又妨碍我们轻松前行。我们要一直隐忍下去吗?No!盖伊·温奇博士结合大量科学研究和执业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面对不合理的事情,一味隐忍只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反复抱怨不仅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也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你需要做的是,直接找到此事的负责人,用“抱怨三明治”的方法有效表达不满,并提出合理诉求,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不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可增进人际关系,让你更加自尊自信!
-
动机式访谈整合认知行为疗法[美] 西尔维·纳尔(Sylvie Naar)[美] 史蒂文·A. 萨夫伦(Steven A. Safren)动机式访谈(MI)是一种合作性、引导式的谈话风格,旨在加强一个人自己(内部)的改变动机与决心。已被证明MI是促进当事人积极行为改变的一种一线的、循证且有效的干预方法,并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物质使用、心理健康、初级保健及专科医疗等领域。认知行为疗法(CBT)聚焦于改变适应不良的想法与行为,其一些方法不但是应用最广泛的循证治疗成分,而且这些成分的共性也体现在针对各种障碍的干预中,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鉴于CBT需要在会谈中做练习,还要完成会谈以外的“家庭作业”,这些方方面面的改变,可能都是当事人在过往难以掌握、不堪胜任的。MI所启动的行为改变,如果能结合更偏行动取向的治疗干预后,可以获得增强。因为动机在落实改变以及维持改变期间,无论是强度的起伏还是方向上的摇摆,仍然都不稳定。所以,整合MI与CBT可以创造出一种更加有效的行为治疗,其效果优于二者中任何的单一运用。本书将聚焦在CBT的共同成分上,即那些被广泛研究的CBT方法中都具有的成分,如在治疗开始时建立联盟、评估并制订治疗计划、自我监测、认知及行为技巧的训练、促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维持改变。每一章会聚焦一个治疗成分,并基于MI的四个过程来对每个成分做展开。本书的重点在于MI技术与CBT的整合。书中所使用的案例涵盖多种类别的行为和诊断,广泛涉及了各种各样的目标行为与问题,如抑郁、肥胖、焦虑、物质滥用及遵医嘱服药等。不仅可以帮助从业者化繁为简,让大家不必再辗转于众多的治疗手册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之中,而且让大家可以通过MI-CBT的整合取向,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与成分,在面对各类问题以及不同的设置时都能更好地予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