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等译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美术教育译丛》丛书之一。
-
廖平评传黄开国著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国内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说明、索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暂缺简介...
-
陆陇其年谱(清)吴光酉等撰;褚家伟,张文玲点校陆陇其年谱,包括陆稼先生年谱(吴光酉重辑,郭麟增补)、长泖陆子年谱(陆礼征、陆宸征初本,周梁订)和附录三部分。 清初理学家陆陇其(一六三0――一六九二),初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一六七0)进士,历任江南嘉定县及直隶灵寿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陆氏居官清亷,强调德化,不重刑威;在知县任内能体察民间疾苦,力求减轻人民负担,因而为百姓所爱戴。他任御史后评氤⒕枘删俟俚谋渍比ㄕ咚桑獾酱驌模黄却枪倩瓜纾文昙床∈拧?br> 陆陇其奉程朱为儒学正宗,认为孔孟之道至朱熹而大明;强调“居敬穷理”,以儒学指道世人心。他从朱熹“人人各有一太极”的命题出发,论证此说“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而“在乎明人身之太极”,即藉以阐明封建的伦常道德是所谓天理。 本书收辑了陆陇其的传记、事状、事略、墓志铭和学案等资料,附录于后,供研究者参考。
-
南怀瑾历史人生纵横谈南怀瑾著;练性乾编本书收入了南怀瑾先生谈诗、谈人生、论文学、论史的妙语精言。
-
西田几多郎(日)中村雄二郎著;卞崇道,刘文柱译西田几多郎(1870-1945),日本著名哲学家,本书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评述。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本书记录了胡适先生1958-1962年逝世前的言行以及他晚年的治学态度、人生信仰、生活准则、创作和去世的经过等。
-
斯宾诺莎书信集(荷)斯宾诺莎著;洪汉鼎译《斯宾诺莎书信集》最早是在斯宾诺莎去世的那年(1677)由他的亲密朋友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遗著》(OperaPosthuma)里发表的。当时共收集了1661年至1676年间斯宾诺莎与友人往来书信75封(其中有一封附在《政治论》前面作为序言,书信集实际上只有74封)。自《遗著》出版以来二百多年内,由于一些斯宾诺莎研究家的苦心收集,终于新发观了斯宾诺莎的书信11封.1975年奥芬贝尔格又刊登了一封至今未收入《书信集》里的斯宾诺莎1663年致梅耶尔的信件,因此现今我们共拥有斯宾诺莎与友人往返书信87封,其中斯宾诺莎自己写的50封,他的通信人写的37封。哲学家的书信,对于理解哲学家的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斯宾诺莎的书信对于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相对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
毛泽东诗词手迹选毛泽东书;张志高,崔宝堂编暂缺简介...
-
哲学史教程(德)文德尔班 著,罗达仁 译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这些书籍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所熟知,毋需赘述。但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成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阅,又利于文化积累。这本书的开头篇章在两年前就发表了。经过多次令人不快的延误和干扰之后,此书终于完成,与读者见面了。读者不可将此书和纲要之类混淆起来。纲要之类的书有时很可能就是从一般哲学史的讲稿中整理出来的。我现在献给读者的是一部严肃的教科书。在这本书里,我打算全面而精炼地描述欧洲哲学种种观念的演变,其目的在于表明:我们现在对宇宙和人生作科学的理解和判断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什么动机,为人们所领悟并发展起来。这个目的决定了这本书的整个形式。据此,我们研究的文史依据和传记、文献资料都必然地限制在最小范围,选材也只限于能为进一步钻研的读者获得最丰富的原始资料而开辟道路。哲学家本人的论述,也只有在那些论述能提供在思想上有持久价值的论证或基本原理时,才扼要地加以引证。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支持某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偶尔引用了原著一些段落。选材总着眼于个别思想家所提出的既新颖而又富有成果的东西;而对于那些纯属于个人的思想倾向,虽然作为学术研究确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引起哲学兴味者,最多也不过略略提及而已。正如甚至连这种阐述的外部形式也表明的那样,着重点就放在从哲学的观点看最有份量的东西的发展上,即放在问题和概念的历史上。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发展理解为连贯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我们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论产生于各种思想路线,而这些思想路线在历史上的相互交织便是我研究的特定的对象。我确信这个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靠先天的逻辑结构,而只能靠对事实作全面的、毫无偏见的调查研究。如果说,在此书的阐述中,看起来古代部分占去了全书相当大的篇幅,这是基于这种信念:如对人类理智的现实作历史性的了解,那么,用希腊精神从自然界和人生的具体现实中所获得的种种概念来陶冶锻炼,就要比自此以后所有人们思考过的东西更为重要::康德哲学除外。任务这样确定了,就必须割爱;关于这点,没有人比我更为难过了。对哲学的历史发展作纯粹主题的处理,就不容许对哲学家的品格作同他们的真实价值相称的深刻描述。这只有当在概念的结合和转化过程中他们的品格可以作为原因因素而起积极作用时才可能触及。为了有利于更好地深入洞察心灵发展过程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在此不得不牺牲推动哲学发展的伟大人物的个人风格中的艺术魅力,不得不牺牲赋予学术讲演以及赋予哲学史更广泛的阐述的特殊技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