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有与存在伍晓明 著《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第二版)》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下编在对于汉语的“有”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讨论了其哲学意义。
-
个体Peter Frederick Strawson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的标准问题,还区分了殊相与非殊相,确立了物体与人作为基本殊相,赋予了个体以更深刻、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地位。《个体》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启发着当代的哲学讨论,如辨识与再辨识问题、听觉世界、身体在知觉经验中的地位、集体心灵的观念,等等。
-
静墨流声[美]张敬珏(King-Kok Cheung)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山本久枝(Hisaye Yamamoto)、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和小川乐(Joy Kogawa)三位第二代北美亚裔女作家的作品,就女性的静默诗学问题,尤其是小说中的叙述空白及叙述缺省等诗学特征,与当前的女性主义理论各流派和族裔问题研究学界展开对话,意图修正北美学界的“欧洲中心论”观点,并推进女性主义及亚裔美国批评研究。本书作者指出:作为沟通静默与言说的桥梁,三位第二代北美亚裔女作家的小说作品表达了静默与言说二者在艺术与生活中从来就缺一不可,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弱势族群在“静默无声”的情境中亦能发声表达自我;若要在“民主环境”中听见种族或性别他者的声音,就必须有人站出来了解和学习其沉默的言说特征和话语方式,使其心声被众人听见。
-
福泽谕吉思想研究贺雷 著《福泽谕吉思想研究:以东亚现代化为中心》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为研究对象,尝试较为全面地对福泽谕吉的思想进行概述。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福泽思想的渊源,接合福泽的生平探讨其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形成所带来的影响。其后主要讨论他在接纳吸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同时如何因应日本的现实对其进行了民族主义上的修正。也即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之所以提倡自由是为了使民众免受公权力的侵害,但在福泽那里,提倡自由的目的则被转化为日本追求富国强兵的基础。同时本部分还将结合福泽提出的"脱亚论"讨论其亚洲观。
-
平安之道与生命哲学詹石窗本书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观照,通过大量的文化典籍之稽考,发掘蕴含其中的平安之道。全书于绪论之后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平安之道的本元探究”,涉及神话渊源、文化表征、理论基础、状态预测、社会谐调等诸多方面;下编为“平安之道的生命观照”,侧重阐述平安之道的生命环境要求、传统礼俗、医疗养生、生活修行、生命境界超越、慈善精神。本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述了平安生活法则,展示了中国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并从当代社会生活角度予以新的诠释。
-
科学与假设彭加勒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约定论”,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
十字路口的科学(苏联)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亚伯拉罕·费多尔维奇·约费、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赫森等著 著, 唐文佩 译《十字路口的科学》是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上苏联代表团提交的论文集,它被视为科学史学的一座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科学史的经典之作。1931年,西方世界正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而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派出由8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并提交11篇文章,向西方科学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和经济因素视为科学技术发展要素的一贯处理方式,对西方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全新评估科学史的方式。本文集的问世,标志着“对科学史进行新评估的起点”,每当人们要探讨现代科学的社会角色时,就不得不提它。《十字路口的科学》译自英国Frank Cass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的英文版,此版由李约瑟作序,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的沃尔斯基(P. G. Werskey)写了长篇的导读。译者唐文佩教授,同时参阅了俄文版本,两版对译,译文质量上乘。
-
自我Didier Anzieu1974年,迪迪埃·安齐厄在《新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自我-皮肤》(Le Moi-peau)一文,在整个学术界和临床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84年,与文章同名的著作出版,同年再版,进行了新的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与自我-皮肤相关的功能理论。作者认为,皮肤是身体的外壳,就像自我是精神机制的外壳一样。自我-皮肤作为一个操作性概念,暗示了自我的功能和我们身体外壳的诸功能(局限、容纳、组织)之间具有同源性。搞清楚对自我-皮肤的过度投注或者自我-皮肤的这样或那样的功能缺陷,有助于我们理解倒错受虐狂,理解神经症的癔症核心,也有助于理解自恋型人格与边缘人格之间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富有成效的类比,帮助他们在理论反思与临床技术方面明确方向。
-
道家生命哲学李大华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道家思想的生命本体论、修炼论和境界论。作者首先以本体论为纲,认为从道家到道教的理论发展实质是由自然本体逐渐转化为生命本体,并通过推演和对比,厘清了道教生命哲学本体论中的一系列矛盾,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之后,又聚焦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以生命结构阐述修炼知识、解释修炼目的,从宗教实践问题中提炼哲学意义、表达超越精神。下篇则讲的是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作者明确了境界的概念,提出了立于世俗而奔向超越的三个境界,即生存境界、道德境界和自由境界,并分别阐释了老子、庄子及道教思想中的境界论。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按照其本来的思想脉络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作者通过研究与追问,将道教生命哲学的各种观念和思想表达出来,在述古之外,着力于文化心灵结构、生命价值与情怀,探究它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李晓英 著本书以“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为早期道家学术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体为指向,以内在精神修为统摄外在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统一和“损之又损”的修为过程,揭示道家精神修养的专一性、反复性和体证性特点,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炼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径,揭示早期道家“赤子”“婴儿”的本真生活。以否定思维为途径,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如何避免民众受搅扰三个层面,老子赋予自我以关系性和对象性的思考,对“我”“吾”进行了礼仪、偏见和利益层面的否定。庄子则亲证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自身逍遥飘逸的形象阐释其精神独立的践履,阐论庄子哲学的形成具有深彻的境遇性和在场性特征。道家完成了世俗超越和价值重诂,老子以利物不争的界定“善”的意涵,进而对玄德和道予以颂赞。庄子则通过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安宁和悦的心境、严肃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为求超脱对天下理想秩序的设想,解析至人超然、超脱的特征。杨朱一派常列举表示对比、对抗、相反观点的词汇,突出其“为我”或“贵己”的立论宗旨和目的所在,对功名天下的疏离批判,对个体生命的顺任维护,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民”和“天下”为指向,道家论证了精神修为的过程和治理层级的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