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探何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正是基于此,作者尝试以现象学观念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认识论等相关概念,讨论了现象学及如何以此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问题;第二部分基于现象学的概念,立足经典文本,澄清了物质与意识、客体与主体、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反映与构造、思维与存在、第一性与第二性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本书认为认识论可以划分为内在认识论和外在认识论,认识的发展实则也是外在到内在、内在到外在的循环推进过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是进入现象学的一条道路这一观点。本书多维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作者具有独特的学术思考和学术表达,研究视野开阔、逻辑表述清晰。
-
全脑演讲大卫祁本书认为,一个好的演讲应该是既运用左脑演讲思维又运用右脑演讲思维的全脑演讲。基于此,本书提出了全脑演讲思维的六大能力:左脑演讲思维的三个能力(概括力、结构力、论证力)可让你的演讲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有理有据;右脑演讲思维的三个能力(联想力、共情力、即兴力)可让你的表达形象生动、扣人心弦。为此,本书分三篇详细论述了全脑演讲的概念、呈现方式和具体运用:篇介绍左右脑思维在演讲中的不同特点和演讲技巧;第二篇聚焦在演讲的表达,比如如何运用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以及如何克服演讲恐惧;第三篇对职场人士经常遇到的七个演讲场景进行方法介绍。本书认为,全脑演讲思维重新定义了演讲,不仅能帮助你提高演讲能力,更重要的是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演讲思维习惯,发挥你在演讲中的大优势。
-
任性的大脑[英] 盖伊·克拉克斯顿 著,姚芸竹 译你会不会莫名地欢快或沮丧?你有没有做过很诡异的梦,或者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话?抑或回想起以前的事情,或经历过什么前兆性的现象:思路突然中断,或者又出现什么新奇的联想……而这一切看似突如其来?类似暗示、预感和审美感这样比较微妙的提示,会不会让你兴奋得恶心或者毛骨悚然?所有这些稀奇古怪的现象只能说明一点,人类远没有想象的如此能干,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思想。事实上,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很难用理智去解释,头脑看起来倒像是一个独立思维的组织。在远古世界里,人们为了弄明白普通生活中难以解释的感受,就有了神灵和神话的故事。而今我们对这些现象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这些都不过是我们大脑中的两条电路连接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罢了。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有关无意识的阐述。它汲取了思想、文化、文学以及灵修中的精华,从古埃及到荷马史诗再到希腊神话、现代的波利尼西亚,把人们从来没有厘清的凌乱的无意识整理出来。它还阐述了无意识那无形的基石,包括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思维对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持续影响力。
-
非凡心力田俊国 著实力不等于简单的能力积累,心力不足有实力也发挥不出来。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处处有压力,意志力时时要经受考验。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只具备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显然不够,内在丰盈的心力是真正驱动人前行的力量。本书针对生活与职场痛点提出了梳通卡点、稳定心态、提升效率、减少消耗、打造强大抗压力与意志力的可复制技巧,以帮助读者从容应对种种挑战。
-
正念认知疗法[美]苏珊·L.伍兹, [加]帕特里夏·洛克曼正念认知疗法以正念减压疗法为基础,融入了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和元素,可以用来帮助治疗抑郁症并预防抑郁复发。本书通过为期八周的团体课程,教读者如何成为一名正念认知疗法教师,以便为有抑郁、焦虑问题的人群提供帮助。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正念认知疗法课程,以及由苏珊· L. 伍兹开发的用于帮助正念认知疗法教师培训和学习的两种方法——贯穿课程始终的五大改变要素和每周课程的主题、原理、意图和练习技巧——以深入了解抑郁症的发病原理,并学习应对困难和挑战性体验所需的技能;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正念认知疗法教师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应磨炼的技能,探索八周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正念练习和认知训练;第三部分探讨了具身体现正念临在的原理和表达方式:教师在运用正念认知疗法带领团体时应呈现的基础态度和反思式探询对话。本书适合心理治疗临床工作者、冥想练习者、助人工作者及正念指导教师阅读。
-
我疯了,而且疯的不止我一个凯斯特?施伦茨著 陈依慧译畅销书作家凯斯特·施伦茨经历了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但不愿意谈论的事情——严重的心理崩溃,而且需要专业的帮助。作者本着必要的严肃态度,以惯常的干冷幽默风格,讲述了自己从患病到治愈的全过程:患上心理疾病是什么感受?如何寻找合适的治疗师?在精神病院都经历了什么?痛苦到底是怎么来的,应该如何自救?作者走出心理地狱的旅程艰难而离奇、动人心魄而又极具参考价值,给所有罹患心理问题的人带来了希望和鼓励。
-
遭遇青年马克思李亚熙本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基础之上,对青年马克思重要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次重新探讨。基于新的文本基础,本书认为,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笔记本”的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延续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工作,实现了对地租问题的最终解决。于是,“异化劳动”正是马克思对“主语”在现实市民社会中的存在状态的描述。市民社会是马克思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的切入点,它在客观上展现为工业对地产的胜利,在主观上造就了马克思关注的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即劳动。因而,马克思预设的本真状态也就只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非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基于MEGA2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提到的所谓“最后一章”实际上并未在文本的意义上成为现实。青年马克思只是提出了诸多自身尚无法真正解决的问题。于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推进,我们将不断地重新回到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定位也将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从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象也将被重新建构起来。
-
我们为什么会抑郁达里安?利德达里安?利德认为,“抑郁”本身只是一个描述各种状态的模糊术语,而鉴于所谓的“抑郁”大多与分离和丧失经验相关,可将“哀悼”和“忧郁”视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更为精确的概念。在此背景下,《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哀悼、忧郁与精神分析》从古老的“哀悼”“忧郁”概念出发,结合丰富的文学、艺术、电影素材以及咨询室案例,以精神分析的视角探索哀悼的一般性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中的个人对分离和丧失的无意识反应,为我们理解“抑郁”概念未曾阐明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极具代入感的切口。亲人逝世,往事难追,悲伤无处安放;友人别离,渐行渐远,孤独感大肆蔓延;世事无常,一切悬而未决,未知的恐惧难以消解;……在生活中,显著或微小的抑郁情绪无处不在,现代人为了摆脱抑郁的纠缠,往往求助于药物治疗。但在《我们为什么会抑郁》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指出,对药物的依赖会让我们忽略抑郁的真正根源。抑郁更多与丧失和告别有关,是我们对过往的哀悼和忧郁。当熟悉的关系不复存在,新的连接尚未确立,“我是谁”的终极问题便随之浮出水面,利德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唯有直视对失落之物、已逝之人的留恋乃至憎恨,才能真正理解心灵的失序,从而重建自我的内在世界。
-
3分钟漫画社交的底层逻辑尚英丽面对喧嚣的都市,很多人倍感落寞;面对熙攘的人群,很多人无比排斥。一社交,就恐惧;一应酬,就发愁。这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因“社恐”而逃避?“社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别让“社恐”成为你逃避社交的借口。《3分钟漫画社交的底层逻辑》是一部指导人们应对日常社交的实用宝典。书中以生动、 诙谐的漫画展现了社交的种种场景,用简洁、通俗的文字总结了各种社交场景下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能战胜“社恐”,在各种社交场合游刃有余!
-
生活世界中的功利主义巫怀宇 著功利主义可概括为两个原则,即“最大幸福原则”和“利益的平等考量原则”。正是简练的理论,为万千变化的实践留出了充足空间,能够在一切历史条件下给出某个最不坏的解。这既要理解原初给予的体验,又要平等权衡每一则幸福。前者入乎其内,后者出乎其外,从两个方向渗入、穿透了历史世界的方方面面。于是,实践哲学延伸到两个方向一是对诸体验的意义与理解的研究,二是对政治经济诸构造的研究。功利主义可以充当诸社会科学的枢轴,将其融化汇合。哲学澄清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原理,令其自觉,虽没有改变原理,却已改变了它所在的世界。这就是功利主义的总战略:将道德理论回撤到最抽象的不败之地,是为了以最小的负担在普全的生活世界中推进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