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生命美学引论潘知常暂缺简介...
-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论集金福林 选编本书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主题,选编了近十年来发表在《学术月刊》上的50余篇学术论文。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基于中国国情、文化自信,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建构进行讨论,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美学、语言学等学科,各篇文章的作者对各自领域内构建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总体来看,收录的文章既有对西方学术话语的批判反思,以此阐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必要性;也有对中国的学术体系建设和发展脉络的分析,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提倡用 具时代特性的学术话语及方法来思考处理当下的问题。
-
家训二十讲王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每个人生命之所、生活之所、精神之所。优良的家风家训,是中华儿女深植灵魂的“基因密码”,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在当代社会,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淳。家风家训既不是故纸尘封的“老旧古董”,也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伴随你我、贯彻生活、治国理政的“刚需”。本书通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主旨的家训,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传承了千百年的修身传统、家国情怀,将14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以 家族、跨越亲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 加美好的中国。
-
观念 知识 群体李存朴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对这类复杂问题的解释必然是种多样的,从世界认识的角度寻求历史的可能答案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研究,而且可以比较中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一时期中日世界认识的转变情况。本书以中日传统世界认识主是中国传统世界认识为切入点,分析“天下观”、“华夷观”及其闭关锁国体制在近代演变和转型。换言之,就是世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前提下,要从观念、知识、群体层面比较了中日近代世界认识,其中重点是 19 世纪中叶中日近代界认识。
-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王伟光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国务院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创新工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的一次深刻的思想转变和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工程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院繁荣发展、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竞争性制度、体制和机制。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同志从实施创新工程以来,一直到离开院长、党组书记岗位为止的关于创新工程的40篇文稿,反映了王伟光同志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的持续观察和思考。
-
伦理研究 第九辑樊浩,(德)涛慕思·博格,(俄罗斯)亚历山大...本书内容主要选取自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前沿讲座录音整理稿,以及中国伦理学界相关学者的专题来稿。本书文章呈现了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新时代,伦理范式的变革以及道德话语的变迁,对理解我国伦理道德的现状与探究伦理道德研究的新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
匠心筑梦张西玖,刘传菠本书选取了我国航空、高铁等各领域的杰出工匠,从不同视角讲述他们如何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时代需求、 发展需求当中。通过讲述大国工匠的成长及工作历程,弘扬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社会风尚,传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 ”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及技能劳动者深刻认识工匠精神及其时代内涵,激励 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有利于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美的批判(日)植田寿藏《美的批判》是植田寿藏(1886-1973)从事美学研究的后期代表作品。该书主要围绕美学、艺术哲学等问题进行探讨,包括艺术家与大众的根本关联,布吕纳介的批判论,批判的根源性,艺术史、美学与艺术批评的关系,批评的各种形态,与美学相关的艺术史家的若干误解,以及批评家的根源性关注等,阐述了美的批判的必要性和各种类型艺术批评的基本构造,体现了植田寿藏不断深化的美学研究思想,即“艺术精神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永远前进,不停地发现新世界”“批评家必须要 进一步推进艺术的无限精神在作品的观赏和评价中得以实现”。
-
美学讲稿汪裕雄本书是汪裕雄先生自1978年起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时留下的讲义手稿集成,他以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象”范畴为中心,探索由“易象”经“乐象”到“意象”从而转换为审美范畴的流变过程,溯及审美起源,探寻审美心理机制,推及审美类型,考察审美意象的媒介作用,架构起一个纵横交织的审美意象学体系。本书收录了汪裕雄先生的备课笔记、授课讲义,以及为授课而摘抄的资料等,另附学生听课笔记片段,可以充分展现汪裕雄独特的学术研究系统和教学方式,使读者 全面地领略汪裕雄的学术成就。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深入浅出,适合美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和爱好者阅读。
-
创造力心理测量的方法论解析与超越李良敏本书结合对创造力心理测量相关文献的解读和《中文远距联想测验》本土化编制的实践经历,从分析主义的还原、 的量化、 的预测等方面分析了创造力心理测量的方法论特征;从分析主义的还原导致创造力研究的碎片化、 的量化导致创造力研究的去质化、颇受干扰的可预测性导致创造力研究的生态效度低下等方面解读了创造力心理测量的方法论局限;从人是机器的机械主义、世界是量的差异的方法中心论、因果决定论的解释框架等方面探讨了创造力心理测量方法论局限的深层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