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艺术科学李敏敏 夏莹《哲学·艺术·科学:时代精神与具象表达》为“时代精神与具象表达”首届先锋论坛(2021)的学术成果。时代精神紧密联系于视觉之见、文学之趣、体验之兴、物质之感,贯穿于各个领域下的具象化表达,通过文字、图像、影像、工艺、雕塑、建筑等媒介,形成本时代特有的话语体系。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范围内多位 专家、学者,涵盖哲学家、文学家、视觉艺术家,他们围绕“时代精神与具象表达”的主题展开探讨,聚焦绘画与图像思维、雕塑与流动影像、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技术与艺术、表象与表达等艺术话题,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思路。
-
圣学与治道李谷悦《圣学与治道——明前期“四书学”的传承与 文治转向研究》一书对明前期“四书学”传承与 文治转向的关系加以研究,从一个侧面、一个片段呈现了“四书学”的发展与 政治运作、社会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部颇具创新价值的“四书学”研究著作。
-
黑格尔卷郗卫东,张远航本系列丛书属于中国近代西方哲学文献丛刊中的黑格尔卷,共收录15部经典著作,其中包括4部黑格尔创作的作品,11部他人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辩证法、历史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例如《生命之不可思议》(1926年版)、《历史哲学纲要》(1932年版)、《逻辑大纲》(1934年版)、《历史哲学》(1937年版)、《黑格尔主义与孔德主义》(1933年版)、《黑格尔哲学入门》(1936年版)、《黑格尔-其生平其哲学及其影响附费尔巴哈》(1935年版)等。本系列丛书以保持首版图书原滋原味为目标,带给当今读者最宝贵的经典哲学著作。其阅读价值和收藏意义较大,是学习哲学、研究黑格尔的读者不可或缺的书目。
-
逻辑学王刚\\\"逻辑学分为四大部分,共八章: 部分为绪论,探讨逻辑学的发展演变以及自身特点;第二部分为概念,探讨概念的内涵、种类、定义以及划分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命题及其演绎推理,是本教材的重点,包括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三段论、复合命题及其推理、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关系命题及其推理;第四部分为非演绎推理,包括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论证以及谬误等。逻辑学省略了符号逻辑的内容,以适合非哲学专业的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同时,本书增加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容和思维训练,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逻辑学简明教程郭芸,姚望舒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契合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 竞争力和 地位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是建立在正确的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对学生的要求由原来的对学科知识简单的认知性掌握提升为能主动、独立地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一目标,很多高校开设了逻辑通识课程。本书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兼顾文理科学生的差异,充分注意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将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相结合,将理论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相结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教材。
-
电影伦理学袁智忠《电影伦理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借鉴了已有的人文社科相关成果(如美学、哲学、文艺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和学术智慧),共分六章,对电影伦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电影生产伦理、电影传播伦理、电影接受伦理、电影批评伦理、电影教育伦理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全书结构完整,内容详实,案例丰富,初步建构起 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力图创构电影伦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
美学与艺术评论朱立元《美学与艺术评论》由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汇编。主要针对近年中国文艺学美学研究中 前沿的热点关注问题,内容涉及美学各个研究领域,如中外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比较美学等方向,收入美学和艺术评论方面有见地、前沿性的研究论文。本辑收入14篇文章,分为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美育思想的新发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中华审美文化与西方艺术发展、生态美学、《 》美学等专题。本辑内容反映当前美学领域 前沿的思考与探索,学术性强,学风纯正,理论水平高,有参考启发价值。
-
陈景元美学思想研究罗崇蓉本书为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儒道释博士论丛”之一。作者以宋代陈景元老庄注解为基本文献,研究陈景元的美学思想。全书对陈景元生活的时代,陈景元的“心性论与人格美学思想”“政治美学思想”“美育思想”“审美境界论与艺术化人生”等做了论述。
-
中国古代意象理论研究王成怀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意象进行研究的一部理论专著。意象是一个诗歌批评术语,也是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自古至今用法各异,以致造成了使用上的泛化现象。本书则在意象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意象理论产生的文化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对意象理论产生的影响、意象的相关性阐释四个方面来对意象进行阐述,作者从史料典籍中梳理意象产生的渊源,从文化学角度解读意象产生的特点,从传统思维方式中找寻古人的形象思维。该书对意象的研究系统深入,有理有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阐述晦涩艰深的复杂概念,对相关研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普陀学刊第十七辑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学刊》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组织的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汇编。《普陀学刊》第十七辑分为一山一宁研究、观音文化研究、居士佛教研究、佛教理论研究、佛教人物、佛教文献研究、禅宗研究、佛教艺术研究、其他研究等专题,共收入十几篇文章,反映了学术界近期的动态成果。本辑收入的论文,包括《元朝赴日正使一山一宁禅师及其在日本事迹》《因德称义·姻缘加持信俗融汇:清代文言小说中的观音感应书写》《民国期间发生的居士能否加入中国佛教会的争论回顾》《在家佛教信徒信仰模式的中国化典型:“居士佛教”之概念、内涵与近代崛起历史初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