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
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叶圣陶,(新加坡)周颖南著;刘麟编本书收入叶圣陶周颖南两位先生自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四年间来往的书信二五五件,其中整百件为叶圣陶先生所写。他们通信的七年正处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即通常所说“新时期”。若非新时期的新气象,这样的通信以及据此而来编辑通信集,都是不可想像的。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名绍钧。1894年10月28日出生,江苏苏州人。1912年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小学、中学教师,大学讲师。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后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参加组织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执教,并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春,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进入解放区。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馆馆长等。并当选为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79年10月、1983年11月先后当选为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1984年12月在民进七届二中全会上接任中央主席。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长篇小说《倪焕之》,儿童文学《稻草人》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病逝。周颖南,男,新加坡作家。1929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50年南渡印尼,从事工商业,1956年,与友人合作,在雅加达创办了“同丰贸易公司”,专营欧美汽车零件,初步奠定了事业基础。在勤奋工作之余,他保持着文化人的传统,坚持读书写作,笔耕不辍,在泗水《大公商报》、雅加达《新报》、《新报半月刊》、《生活报》、《印华经济》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事评论、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讴歌真善美,文字朴实清新,极具个人特色。为了在华人中普及文化知识,他一度在夜校担当了义务教员,还参与侨团工作。
-
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俞平伯,周颖南著本书收俞平伯周颖南两先生来往书信302封,其中俞先生为153封,周先生为149封,起自1978年,止于1989俞平伯(1900.1.8-1990.10.15),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曾使用苹初、古槐居士等笔名。浙江德清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现代作家、诗人。1900年生于苏州,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之孙。9岁入私塾,1911年到上海学习英语和算学,1915年入苏州平江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1918年加入新潮社,任干事部书记。1919年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等校任教。曾到英国短期留学并到美国考察教育。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成立朴社。1924年到北平,先后任教于北平外国语专门学校、燕京大学,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等校讲师。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教于私立中国学院,1943年起任该校文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后并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研究员。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俞平伯早年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朴社、语丝社等团体,在现代诗歌、散文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具有孤寂闲愁情调,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善于利用旧诗的情境表达新意,形式自由多样。散文受周作人影响,追求一种浑然之感,文笔含蓄委婉。1921年起开始关注和研究《红楼梦》,以科学考证取代主观臆测,探索《红楼梦》本身的固有内涵,在《红楼梦辨》中举出大量内证并结合外证,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从而构成信说,成为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此外还对从《诗经》、《楚辞》,到汉魏诗歌、唐宋诗词、元曲、直至清代、近代诗词都有所涉猎研究。主要著作:诗集:《冬夜》、《西还》、《忆》等;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燕郊集》、《俞平伯散文选集》、《俞平伯序跋集》等;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辨》、《红楼梦简论》(论文)、《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等;诗词研究:《读诗札记》(论文)、《葺芷缭衡室札记》(论文)、《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论诗词曲杂著》、《唐宋词选释》等。
-
曹靖华书信集曹靖华著;张羽,铁凤编曹靖华(1897——1987)原名曹联亚,笔名亚丹,化名汝珍。河南卢氏人。著名的苏联文学研究和翻译家、散文家。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年底回国,在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参加北伐,任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的翻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度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28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任教。1938年到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刊物《苏联抗战文艺译丛》主编。1948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主任,兼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及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鲁迅博物馆顾问,中苏友好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曹靖华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是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是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文学的前驱者,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散文学、教育家之一,德高望重,为我国苏联文学翻译界的泰斗。并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俄语人才,还与苏联汉学家一起为创立苏联的新汉学派作出了贡献。译著有《铁流》、《三姐妹》、《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著有《曹靖华散文集》、《花》、《春城飞花》等,还有《曹靖华译著文集》。本书收集了文化巨人曹靖华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的书信。
-
谢稚柳系年录郑重编著本书内容包括谢稚柳系年录,书后附其生平照片、部分书画作品。
-
“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本书是集中反映周恩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和实践的第一部著作。全书分三部分:力平撰写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梁进珍辑述的“周恩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电述要”;“缅怀周恩来总理”选收了邓颖超、谷牧等的一组纪念文章。
-
圣殿中的情网(美)达维德·敏特(David Minter)著;赵扬译本书分十章进行了介绍,第一章一个小孩和大地上的一个巨人、第二章大战和战后、第三章艺术家的版本、第四章大发现、第五章自己的灯、第六章成名、第七章三去繁华闹市、第八章巨人的两次表态、第九章黑暗的年代以及后、第十章成名以后。
-
文学二十家传梁容若著本书评介了老子、杜甫、陆游、袁宏道、梁启超等20位著名文学家的生平、著述及他们的著作在国内的整理流行情况及海内外的研究现状等。
-
成吉思汗全传朱耀廷著暂缺简介...
-
唐才常年谱长编陈善伟 著唐才常(1867-1900)早岁肄业于两湖书院,甲午战后,深感国事日非,遂积极参预湖南新政,主编《湘学报》、《湘报》等刊物。戊戌政变后,唐氏所组织的自立军起义虽然失败,但对此后革命运动的进展,起过极大的影响,“士林中人,昔以革命为大逆不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亦稍知动念矣。”可见唐才常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书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传记体裁,以充实传统年谱的内容。这种体裁基本上是以事系年,复按年月加入谱主的著作、往来函牍,并于需要处加上注释,又辅以史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争论,再加上作者个人的评价、意见等。如此,读者既清楚谱主的著作撰写日期,对其写作背景、心态亦可一目了然,集年谱、全集、注释、传论于一书,是一种全面交待历史人物生平与著述的写作方式。
-
吉鸿昌传奇吉瑞芝 等著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他在乡塾里读过书,因家境窘迫,不满18岁便投到冯玉祥部下当兵,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吉鸿昌为人忠实、机敏、果断,具有典型的军人性格,而临阵的勇猛,尤出一般人之上。吉鸿昌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吉鸿昌传记》讲述了吉鸿昌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