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
作者:倪力亚,倪健民主编;北京泛亚太经济研究所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0-01
ISBN:9787800888755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暂缺《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序章 21世纪:中国靠什么叫大国
人类站在世纪交替的转折路口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
1996.10.10.北京。
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在中国跨入下一个世纪前,递交给一个庄严的会
议,并获得了通过。
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世界各大传媒均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了这项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以促成正确舆论的正式文
件”。
德国《新德意志报》评论这个文件的意义时说:“就本质而言,这是历史
上第一次值得注意的尝试,即试图通过铸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相关的人际
关系来反对道德上的弊端和市场经济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今天,全球各地,甚至角落都对强权政治发出了“不”的声音,说明文
明形态正发生着强烈的质变,一种精神的力量做为经济进步的反衬越来越对
世界文明产生着推动力量。
大国,小国,“先进”民族“落后”民族正在为其身处的世界之发展方
向做着艰难而富理性的选择。
具有历史意义的“精神文明文件”是作为大国的中国 进入21世纪前的
最紧要、最生动的精神准备
文明成为全球不同社会共同的话题
尽管世界文明现在仍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个体,但有人预测,人类文
明发展的方向将是人类统一文明,并且断言,绝不可能再有什么个体文明能
起到西方文明对人类所起到过的作用了。因为历史只发生一次。试图靠自己
的努力进行一次西方式的文明历程,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文明已不
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标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内在需要和真
正的力量所在。
文明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力量,它可以用来对付西方文明的冲击。
一个文明如果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文明是什么,而是放在是谁的文明这一
点,它的前途将是可悲的,只有注意如何创造它时,它才完全没有被征服的
危险。
这个结论是在劝说人们不要抱残守缺,但世界各民族对此问题的看法的
差距是甚大的。
文明的成长:保存发展及扩散
每一个民族,无论是大民族或是小民族 都有自己的文化珍品 人类伟
大的精神财富就是由这些珍品积聚而成的。
如果说每一种过去的文明认为自己关于人的观点是包罗万象的,详尽无
遗的,那么一俟某一时代结束 便会发现这一时代的文明究竟在人身上培养
了哪些方面。
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各有其凝聚人群的力量。上古以亲缘关系,中古以
宗教信仰意念,近古以来为民族国家,而最近则以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力量。
文明的成长靠积累,文明的成长靠筛选和积淀 文明的成长在不同阶段
其特征和内容不尽相同或差别甚大。
历史表明,只有富有渗透力的文明才是最有前途的文明 文明发展的潜
质在于其广博的包容性
中国:文明再发现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即声言,“最近未来的
世界,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这位被冠以奇圣伟哲称号的老先生在其《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呢?》一
文中批判了对中国文明不抱信心的倾向。他说:“中国人早已不相信,自己有
什么可以贡献给世界的东西。特别是从社会史上看,全部中国文化只不过宗
法社会封建社会的化石遗迹,一切都是落后的,还有什么可取呢?虽然有些
人不甘心这样承认,却亦道不出所以然。自抗战以后,欧美人士对我不无刮
目相看之处,又加以同盟关系的外交辞令,当然说出话来更好听 却是此一
民族文化的价值究竟何在?他可以贡献给世界的是什么?”
梁老先生的议论在今天未免有些偏颇了,因为他当时无法看到一种新文
明的出现。
文明重心东移与华夏文明复兴
要避免在看待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近视症”必须有历史的大视野和时
空感。
被世人奉为圭臬的四万工业文明只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如将其纳入人
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只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
东西方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还不忙于定论,或者说根本没有定论。
许顺湛先生在其著作《黄河文明的曙光》中认为:“近几百年来中国落后
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人把它归罪于传统文化,甚至
说黄河文化已寿终正寝,这是缺乏科学态度的谬说。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之所
以先进,是因为它们属于海洋型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属于大
陆型文化,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希腊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濒海洋的民
族多得很,在古代赶不上希腊文化成就,即使在近代诸多海洋民族,其文化
并没有惊人的成就。说明海洋和大陆并不是文化发展的绝对因素。”
这位学者在书的末尾充满信心地说:
“不要迷信什么海洋型文化,曾经创造震惊世界的商周文明、汉唐文明的
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定会再次创造人类文明奇迹 可以预言,21世纪
的世界文明中心 定在中国文化圈内。”
精神文明是健康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新文明的过程。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和载体,没有了精神,人类将迷失前进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斯宾格勒抛出了他的哲学巨著《西方的没
落》。该著在明眼人看来表面在说西方的没落,实则是为德意志民族统治全世
界的历史“宿命”进行张目。如果抛开这一点不说,单就书名来讲“西方的
没落”确实也是当时西方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哀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震撼使同盟国和和协约国双方都处于困扰之中,西方
资产阶级及其知识界弥漫着悲观的空气,西方的前途如何是他们十分忧虑的
问题。
西方物质文明的胜利在很多人眼里掩盖了东方精神文明的优秀部分
“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心理导致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后果。
这种在西方物质文明“威慑”下而致的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失落在不久的
将来就会破产,因为中国文明和精神力量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力量
第一部 历史的血脉:精神文明
第1章 文明的缘起
“文明”:概念与内涵
什么是文明 乍看起来好像很简单 实际上要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
很不容易的。
学者们最容易混淆的是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童恩正先生有一篇文章 汇
集了一些古今中外对文化和文明的解释,他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西方的学者把文明和文化作为同义词看待,虽然谈到的是文明 其含义却是
在谈文化。如1857年,巴克尔写的《英国文明史》,虽然以“文明”作为历
史内容,但其含意与“文化”无别。直至19世纪,法文中的“文明”也是作
为“文化”使用的。《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认为文明即一种先进文化。“一个
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
些进步,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制度已经发展到至少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
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问题这样一个阶段 那么这个文化就应当可以
称为文明”。
精神文明的由来
这是人类征服火以后最伟大的胜利。
“人类的文明时代是从父权家族开始的。”《华夏文明》一书作者如是说。
“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象征着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
突破性的质变。”有人又作如是说。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从韧性铸铁犁到土壤学,从皮肤与内脏的关系到
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
第一,而且比欧洲领先了很长一段时间。”
和谐与创造是中国文明的特色。和谐的人伦和天人关系是东方集体主义
的哲学基础,是对东方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解释。
头头是道,原指修道之路很多,修道可以殊途同归,修得正果。
人类的文明史正是人类殊途同归的正果,文明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
现代,如一个奇异的精灵,钻进人的心灵 融在血液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
八。
文明是人类理解自身,走向自身的途径
新教伦理解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
菊花和刀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
孔孟之学使中国人重节重义,仁爱博大
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灵魂。
第2章文明的演化:
从中国、埃及到古希腊、罗马
埃及精神: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馈赠 在尼罗河岸边雄伟的金字塔就是文明的见
证。
埃及人相信法老是神和人的合一 并为法老建造了金字塔。
“一切都怕时间,而时间怕金字塔”,让世人惊叹和敬畏的金字塔和埃及
文明,是埃及人几千年来最深刻的骄傲。
埃及人总是往事涟漪的样子,认为祖先开辟的道路是最好的 这一点很
像我们的古代总是推崇尧舜禹时代的样子。
埃及人相信只有法老和王族才能永生,不能“永生”的则更关心死后的
生活。其实法老也不能永生,于是金字塔便成了“永生”之乡,木乃伊也仿
佛是还活着的载体。
小亚细亚精神:“两河流域”与“巴比伦神庙”
如同埃及文明一样,小亚细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巴比伦神庙”的遗迹作为文明的象征至今还矗立在古城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流之间的地带”正是在这里
在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中间开始了最初的文明。
消失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让世人遗憾,难解的苏美尔人泥版楔形文字 令
现代人苦苦思索。
古老的巴比伦人悲哀地相信,“人一生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的生存不过
是一阵轻风”。
巴比伦的天堂所有权属于神,不属于人。人们死后的唯一去处是地狱。巴
比伦人的幻想力实在太差,死后连天堂都不敢去,大概是被经常发生的大风
暴、大雷雨、洪涝灾害吓怕了。
印度精神:“恒河”与“佛教”
在地理范围而言 古代印度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三国的领土。
我国自西汉起就有了关于印度的记载,当时将印度称为“身毒”;东汉时
改称“天竺”。“印度”这一译名起始于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一起被赞誉为世界上最
古老、最辉煌的“四大文明”。
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在远古时期,似乎是一片肥沃的土
地,茂密的森林中,季风带来的雨量,给了这块土地适当的湿润。约在公元
前3000年左右,这里已经具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并且建立起了比较完
备的城市。
在有些人看来,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灵魂转世的传说最多,好多人
的心算能力和速度胜过计算机好几倍。印度的历史很多是靠一代一代人惊人
的记忆力口头传说保存下来的
希腊精神:“城邦之国”与“神话”
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摇
篮。地中海风调雨顺的气候为希腊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希腊就进入了文明时代,迈锡尼文明遍及整个希
腊各地和爱琴海岛屿。后来由于连年战争、宫殿被毁,使得迈锡尼文明大约
在公元前1100年突然崩溃。但是,迈锡尼文明却为后来真正繁荣的希腊文
明留下珍贵的遗产,其中包括宗教仪式,陶器制作,冶炼、农业、语文、因
荷马史诗而永垂后世的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以及后来成为希腊戏剧主题的
神话和传说。
希腊后来几乎成了西方文化的代称,不是有人把那些过分推崇西洋文化
的人说成是“言必称希腊”吗?
罗马精神:“古代帝国”与“罗马法”
罗马著名诗人吉尔的名言是:不要屈从噩运,要以更大的胆量与之抗争
罗马的成功,归功于罗马人民坚毅的性格和政治领袖的治国素质。
古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半岛上,亚平宁山脉从西北到东南 西南 纵
贯半岛之上。
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邻海的半岛海岸平直,沿岸岛屿较少,缺乏良港,在
航海、贸易方面的条件远不如希腊。岛内多火山灰,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
农业的发展。
古罗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孕育成长,产生了辉煌的古罗马文明。古
罗马的伟大成就在于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
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由于希腊不将城邦看成是通向幸福生
活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不奢望拥有更大的政治整体。然而,罗马人却克服
了城邦意识的局限性,发展了一种在整个帝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律和公民制
度。希腊人以其哲学家著称于世,而罗马人的天才则表现在法律和政体方面。
古罗马文明之所以光辉灿烂、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罗马人
纵横驰骋,建立了一个与中国大汉帝国相媲美丽的罗马帝国。
中国精神:“中央王国”与华夏文化
中国两字,联为一个名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大体有三层意思 其
一,我们是一个讲中道的国家。既不偏左,又不偏右,既不偏心,又不偏物,
执中道而行。其二我们是中土之国,河南是中州,我们居天下之中,人家都
是在边缘,受中国的控制和影响,也就是中央王国,要以我们地方的时间为
时间,以我们的礼仪为礼仪,以我们的号令为号令,一切要做人家的榜样标
准。其三是中枢之国,即是天下的京城,天下的首都。
为什么全世界偏偏在我国产生这种“中央王国”的观念 我们只能探究
于华夏文明。
第3章文明的分野: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机器与科学加个人主义:
西方工业社会的文明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 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
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
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
彩”,这个色彩就是中世纪基督教赐予的,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基
督教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构成的工业文
明。
对于文明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它有什么东西,不在于它干了什么?而在
于它是怎么干的,是什么机制产生了它
种植与园艺加集体主义:
东方农业社会的精神文明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能安然地坐在马上,中世纪骑士就不
能身披闪闪盔甲,救出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少女,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如
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枪炮和火药,也就不可能用子弹击穿骑士的盔甲,把他们
打下马去,因而就不能结束骑士时代。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中国人永不停息的创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也创造了自己多彩的文明史,使西方受惠于中国。
一个早已为鲁迅说得透彻到极点了的问题,真正有自信的文明不会真正
在乎有多少东西是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只有卑弱的、以强烈自尊掩盖自卑感
的文明才会对外来品强烈反抗。中国文化是植根于伦理土壤中的一棵长青巨
树,它使人际关系变得既芳醇,又有风味。
建设精神文明必须立足于这一悠久的传统文明基础之上 吸取精华 剔
除糟粕。同时吸收人类文明中进步、合理的成份。
第二部 文明的冲突与再生:
近代中国文明的危机和出路
第1章战争与文明:
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主线
两次鸦片战争:睁眼看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的耻辱开始的
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一次失败并不可怕,知耻而后勇嘛,可怕的是屡战屡败。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战争一场耻,中国坠入苦海深渊。
中国首先在精神上早已被征服!
从精神失败反思鸦片战争及由此开始的近代 才能拨开层层迷雾 看到
中国衰落的要源和复兴的曙光。
试想,几艘远涉几万里波涛到达中国海洋的“铁甲坚船”就能征服拥有
一千万平方公里,几亿国民的整个中国吗?
可是,此时的中国正如一堆行尸走肉,没有了精神。
英国人使用的是攻心为上的计谋,用鸦片在身心上征服了中国 中国不
仅仅失去了几个银子。
精神的丧失是最可怕的
中法战争:洋务塌下半边天
夕阳残照。
有人说,文明的衰落是每个文明都必经的命运。
文明只是一个生命的形式,生命的存在就是走向死亡,没有人能够阻挡
挽救文明衰亡的努力与想长生服丹一样,往往只能加速它衰亡的过程。
文明的衰落是民族生命衰落的一个外部表现,民族生命的衰落才是根本
的,因此,不但自为文明要衰落,一切高级文明也都要衰落,阿拉伯文明、蒙
古文明也都衰落了 与它们不同的是 自为文明在衰落前有一阵垂死前的爆
发。
在衰落期,它就与一般文明的衰落没有什么区别了 它虽未完全失去生
命,但却完全丧失了宏观的眼光和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难怪郑观应说:“六十年来,外国通商,中外汲汲,然言更新,言守旧,
言洋务,言海防 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见本源,深明大略
者,有几人哉!”
看来,封建社会的文明衰落是注定的
甲午战争: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冲击
日本人在成为一个统一民族前 蒙古人在征服世界前 俄罗斯在彼得大
帝改革前都经历过相同的阶段。
战国秦汉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点不但是我们想说明的,
也是一般人所共知的。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产生都有相同的过程,这里面有
历史的、文化的规律,但更主要的是生物的机制。伟大民族的个体性远比连
续性更重要。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新的个体生命。
一个民族的生命意义在于它的个体,而不在于它的源远流长,把一个人
的生命追溯到他的远辈祖先是没有意义的,而把这些祖先都算作他自身就荒
谬了。
近亲繁殖产生退化,杂交产生优势的生物规律在人类身上一样适用。是
否有一些纯种民族是优秀的呢?从历史上看,答案是否定的。欧亚大陆上的
绝大部分民族都卷入了文明和民族交流的旋流。
此类说法是否有些道理?可以肯定的是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落后的封建
文明的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全面入侵
一位中国学者曾把中国的战国秦汉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为一种正态文明
作过比较。
他说,西方人的文明成果是战国秦汉文明的十倍。但问题在于战国文明
处于古典时代,西方文明处于近代,人类在个体能力、社会组织和文明水平
都有了进步,不能根据人口作比较。其次,各个文明的文明质量、价值也不
是可以简单定量的。
但是从文明的创造性成果的项数来看,大致的评价是可以有的。汉帝国
的基地只有黄河、长江流域的土地,但帝国版图远大于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版图,他们不但征服了英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也征服了中国西部、北部艰
苦的自然环境,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可以知道在今天的中国人也望而生畏
的西北,汉朝人将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欧洲人则由一块大致等于中国面积的土地出发征服了全世界,即使不考
虑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的国家,欧洲人在非洲 美洲、澳洲和亚洲的殖民
地、领地,加上欧洲本土也大于汉帝国的十倍。
世道嬗替,老黄历不灵了!以衰败的封建文明抵御新生的资本主义文明,
下场是可悲的。难怪陈天华在《猛回头》一书中,对卖国的清政府作了无情
的揭露:“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 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
第5章西学东渐:
天朝帝国文明的生存危机
基督教“东征”:教堂与学堂的“双重出击”
“只有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传统的价值观念才可能动摇;只有被列
强包围的中国,明智的中国人才对传统是否永远得当发生怀疑。”
西方殖民列强在进行武力侵略的同时,又发动了一场文化和思想的“精
神战争”。基督教再次“东征”。一位在华的传教士道出了他们罪恶的心迹:
“只有基督能拯救中国解脱鸦片,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
教堂与学堂“双重出击”,欲把中国的“儒教文明”改变成“基督教文
明”。
一位热衷教会在华办学的洋人狄考文更直言不讳:“如果我们要对儒家
的地位取而代之,我们就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
他们能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从而能取得旧式士大夫所占的统治地位”
西方列强要使中国“亡国灭种”。
因此,救亡与启蒙,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二重变奏曲”
大清帝国的留学生:西方文明的“侦探”
近代启蒙之师严复告知国人,最重要的是抓紧学习西方的学术与文化
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才是“自强”、“救亡”之大计。
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上曾说:“选派留学生培养人才,实中国自强之
本。”出国留学,成为清末知识界的一股潮流。
到1906年,有上万名才子学人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留学。
为介绍西学以启民智,抨击清政府以警世人,留学生们创办刊物,宣传
爱国思想,号召外御列强,救亡图存,掀起了近代民主革命和道德革命的新
潮。
西学东渐,不仅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生死搏斗 也是
一场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图生存求自强的世纪之战
从魏源到梁启超:
近代道德革命的萌芽和高涨
任何国家、民族,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居主导地位的文化 而
这种主导文化在人们心理上的深层积淀就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观念。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一向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纲常伦理道德观念,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维护这一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中国传
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是封建统治秩序赖以稳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等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赖以维系的思想意识纽带。被封建统治阶级定为美德
良俗的许多道德规范,往往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着野蛮残酷的封建暴政。
第6章救亡图存:
西学与中国革命的变迁
“拜上帝会”:西学与太平天国运动
信奉上帝的基督教、天主教就其传播范围而言是其他任何宗教无法匹敌
的,在中国的一个很小的城市你都会发现教堂。即使是大字不识的老头老太
太照样虔诚地信奉上帝而不会有什么障碍,可见上帝这个超级“长寿”的老
头儿的影响力有多么深。
利用宗教进行改革、革命或起义,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和事,但像洪秀全
这样办了个“拜上帝会”便掀起了一场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的革命的例子实
在不多。
对洪秀全的革命先不去管它是不是“新瓶装旧酒”,单论这“新瓶”——
发动革命的形式对于一向传统得要命的中国的确颇有新意。
炖大白菜里只放油和盐显得太传统,如果加一点醋和味精,吃起来效果
便大不相同,但重要的不是得有人想到加什么和加多少以及怎样加吗?
“维新改良”: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起来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是水乳交融 一
个是油浮于水。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当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研究的共同课题就是以欧美的先进思想作为同封
建制度进行斗争的武器,通过西洋化来实现日本的资本主义化和独立自主
化。这一点中国显然做不到。
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
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
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
成的也许更为明确。”
这是赖氏研究日本得出的结论,要是他再研究一下中国 上述的百分比
恐怕就会改一改
“民主共和”:西方政治文化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激昂陈词:“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到辛亥革命始成
共和,采美利坚、法兰西之美政,以定政治之方针。”他的理想是“鼓吹民
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之牛耳”。
孙中山在作了大总统后,曾有过一次“中国文明不进步的原因”的演讲。
他说:“欧美底文明,不过是200多年底事,最好底文明,尤在近来几十年。
再把〔拿〕日本来说,50年以前,他们底文明是很黑暗的,近来四五十年便
进步很快。又拿巡罗来说,近二十年来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国不及的 中国
的文明,古时进步很快。欧美的文明,近来进步很快。日本和巡罗的文明,也
是近来进步很快。推求这个进步很快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正当的
学术,有正当的思想。中国近两千多年文明不进步的原因,便是在学术的思
想不正当。”
胡适的评述则是“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已经废除了几千年的酷刑,一千
年以上的小脚,五百年的八股……。我们还要记得,中国是欧洲以外第一个
废除君主世袭的民族。中国的帝制存在了不止五千年之久,单单‘皇帝也要
走开”这一件事对广大国民心理的影响就够大了。”
反西化与西化:义和团运动
现代思想家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有过许多新思想
他的《偶像破坏论》便是其中之一。
“‘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 四脚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音同久)坐不动,十(音同实)是无用。”这几句
形容偶像的话,何等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世界上受人尊
重,其实是个无用的废物,又何只偶像一端?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
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国家是个什么?照政治学家的解释,越解释越教人糊涂 我老实说一句,
国家也是一种偶像。一个国家,乃是一种或数种人民集合起来,占据一块土
地,假定的名称;若除去人民,单剩一块土地,便不见国家在那里,便不知
国家是什么。可见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他本身亦无什么真实能力。
现在的人所以要保存这种偶像的缘故,不过是藉此对内拥护贵族财主的权利
倘若义和团的拳师们当初有此觉悟 便不会“扶清灭洋”而是“反清灭
洋”了。
历史无法假设 义和团似乎很难等同于太平天国 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
文明的局限。
一个新生中国的临产前兆:新文化运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曾有如下论述: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
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
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
的烟火和鞭炮,使我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及春节里,享受
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
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地位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
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迂腐啊!
文明的衰落不仅导致地理版图的被瓜分,同时也致使文化边疆的全面溃
守。于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便不可避免了!
第7章世纪之交:文明冲突的十字路口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春秋战国时期,一群文人学士周游列国,坐而大论天下治国之道,于是
史书上便有了一段“百家争鸣”的记载。诸子学说一场混战,结果是,孔子
儒学成为“君王之道”。
时隔两千多年后,中国在西方殖民列强枪炮“监押”之下走入了20世纪。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中国还有救吗?几千年的中国文明还能存续下去么?
自清末至今百余年间,西洋文化随着武力而东来,激起中国文化政治上
的一连串的变革,启发着我们实践和实验的欲望。这一连串的变革是自然的
选择还是人为的选择?这恐怕不是规律一词就能解释的。
但是,选择是必然的。于是,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文化巨匠们便不遗余
力地为中国设计着各种蓝图和道路。这些巨匠们绝不是“满街走”的“圣
人”或者“多于狗”的“贤人”,因为他们的思想对于今天仍旧产生着深远的
影响
欧风美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20-40年代,既是在新旧思想文化交替变革的“真空”年代 也
是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学说在中国传播的“盛世”。
杜威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实证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柏格森生命
哲学、尼采、叔本华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韦
伯的社会学,克罗齐的美学,等等,纷纷传入了中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经说过: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之体现,它
培养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进取心,美国的“统治阶层”是“官僚实用主义
型领导集团”。
胡适从实用主义得到“启发”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坐
而论道,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又很危险,反对马克思主义。
贺麟教授认为,康德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大概是和五四运动开创的民主
和科学精神相联系,因为康德的知识论是和科学有关的,要讲科学的认识论
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另外康德的意志自由,讲实践理性,这就必然同民
主自由相关。因此,这时期传播和介绍康德哲学是学术理论界的中心内容。”
弗洛伊德指出,“性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
起因”,性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
贡献。”这对于几千年来“谈性色变”的国人,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受影响最
大的莫过于文学艺术界了。《司马迁发愤》、《西厢记》、《残春》、《胡笳十八
拍》,都有了新说和新意。
乌托邦新岛:社会主义文明思想的诞生
穷人在最饥饿的时候,也许会想起一桌最丰盛的宴席,而这桌不存在的
宴席,很可能成为其奋斗目标,这奋斗目标再加以步骤化则会变得现实一些
了。
“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
以至于吃人。”这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腥发迹的真实写照。贫富悬殊,阶
级对立,道德沦丧,托马斯·莫尔愤然写下了《乌托邦》(关于最完善的国家
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虚构了一个杰出航海家拉斐尔
·希斯拉德关于某一个国家大同盛世谈话的故事。书中寄寓了莫尔的理想文
明社会的景象:
乌托邦的一切财产都归全民所有 私有制已被消灭到这样的程度 以致
居民的房屋也要每隔十年抽签调换。
乌托邦家庭虽然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但是已经成为为满足社会需
要而进行生产的基层作业组。没有城乡差别 人人都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
脑力劳动者。
乌托邦人实行消费品的按需分配原则 因为“一切货品供应充足 无须
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
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告诉人们一种美好的生活:
太阳城的最高领导称为“大司祭”,被尊为“太阳”,他有三个助手:篷、
信、摩尔,他们分别为威力、信和爱,分别掌管战争与和平,手工业和科学
艺术,以及生活和教育。他们四人合称“四大领导”,可以终身任职,而“太
阳”是主要决策者。生活在“太阳城”国家实行公有制,人们热爱劳动,实
行按需分配,没有商品货币,生活安定幸福。
从德国人闵采尔的《千年王国》,到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
英国人温斯坦莱的《自由法》, 到法国人摩莱里《自由法典》; 从巴贝夫的
“平等共和国”、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到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到欧文的
“公社制度”;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思想由萌芽到成熟 开花结果
第三部
意识形态的选择:
现代中国主导思想精神转型的历程
第8章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精神文化的变革
社会主义: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大成果
特利尔和巴门是德国的两座小城,特利尔水流弯弯山峰高耸风景独
秀,恍入仙境一般,巴门同样是山水俱秀。
一位律师、身为犹太人;一个新教徒 和一位企业主的儿子 富裕的商
人;黑格尔学说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两个信徒。
他们就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两位伟大的哲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创立了社会主义文明
思想的科学体系,揭开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历程新的一页。
从此这股革命的精神源泉汩汩东流: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十里洋场的上海,是中西的交汇点,西方各国文化在上海几乎都找到了
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也随着来到了上海,来到了中国:
《中国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史纲》、《共产党宣言〈序〉》《社会主义
神髓》、《万国社会党史略》,……
“五四运动”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热情地向千千万万民众传播
社会主义的真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什么叫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唯物
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 就是毛泽东关于中
国历史、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毛泽东意气昂扬,为未来新中国的文化确定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现代转折点”
中国的觉醒:西方之路走不通
学习西方,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面大旗之下,伴随着无数以天下为己任
的热血男儿,人们定晴细看,可以看到曾国藩、李鸿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甚至依稀可辨地还有满清的某些王公贵族
然而,历史的大锤击碎了他们的梦想。
曾国藩在与西方的交涉中哀叹:“内疚神明外惭请议”。用军事技术武装
起来的北洋舰队片帆不存。康梁流亡美日,严复最终高呼:“立孔教为国教。”
这其中的原因,足可以让后人去永远咀嚼玩味,酸甜苦辣,功过是非,将
永远索绕在人们的心头。
许多人对西方与中国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思考
思想新露: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立了江南制造局,习造西方船舰炮弹,八年后,
江南制造局开始编译一份不定期刊物《西国近事汇编》,在这个刊物上,最早
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民党”,并把社会主义学说概括为主张欧
罗巴大同,贫富适均,贫富均财之说。
1899年2至5月,上海的教会报纸《万国公报》连载了李提摩太节译,
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在这篇节译自英国哲学家颉德《社会进化》的书里,
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名字。这样中国人开始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
斯。
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虽然知之者甚少 但毕竟已经有人
知道马克思主义及其创始人的名称了。
五四运动:新文化革命的发端
南怀瑾先生有如是言:
我们自己的文化,因几千年来的穷大而一时失去了本分的立足点,因此
而需要乞求外来的文明以自济困溺,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势所
难免的事实 然而一旦自知久旅他方而无以自容于天地之间,那便须知机知
时而反求诸己,唤醒国魂,洗心革面以求自立自强之道
五四运动为中国革命准备了一种文化和精神。
“中国化”: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精神文化
1927年7月4日,在武汉中共中央总部里,陈独秀、张国焘、毛泽东等
9人正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应付“四·一二”政变和武汉形势的剧变,毛泽
东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上山”的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毛泽东正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这是他第三次提出了“上山”的
思想,正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上山”思想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完成了马列主义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化。
中国文化的转型:社会主义新文化
1940年的1月,春寒料峭,毛泽东正在起草《新民主主义论》的结论部
分。他在给未来新中国的文化定了个方向: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九年后,重新创造一种全新文化的契机终于到了,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天
安门城楼上往下俯视,在沸腾的人群中,毛泽东看到了中国新文化的前景:新
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转折点。
我们说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转型 是有充足理由的
第9章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第一次伟大革命
高扬的文明之帜:毛泽东思想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称赞毛主席:
“你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却谦虚地说:“不 我只改变了北京城
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毛泽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崭新的世界。
毛泽东思想不仅改造了中国社会,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改造了中国人的
思想和文化。它是中国人民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与民族精神浑
然一体了。
第一个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的是:刘
少奇和王稼祥。
这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是一代中国革命领袖们的精神信仰。
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就是对千百万民众的信赖 就是以中国特有
的方式来改造中国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正如美国学者特里尔评论的那样:“中国有千万村庄,没有一个中国政府
像毛泽东的政府那样渗透进了每个村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的或技术的,这
种变化就像毛泽东在30年前投身于湖南农民运动时一样 是组织的和心理
的变化。”
的确,随着时间推移 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更多地已表现为深层次
的、思想的渗入
第10章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
中国第二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
实践这一命题后,进一步说:
“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完
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
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
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 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
题。”
这篇文章揭开了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序幕 它的主要矛头直
指着“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思想大解放: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慧眼睿智 他抓住了一个民族社
会发展的真谛:一切从实际出发。于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开启人们的心智,唤起了民族新的创造力
“不改革开放就死路一条”!
为民族的理想和国家的振兴作世纪最后一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开始真正迈上富民强国之路。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精神文明才是区别不同现代化的主
要标志。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动了一场重新认识自己的“全面的思想文
化革命”。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亿万中国百姓,实事求是成为人们解决自己问题最有
效的思想方式,而且在全世界掀起了关于“中国模式”发展道路效应的讨论
热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未来中国发展之定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未来中国发展之定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与新的社会主义观密切相关的,这种新的
社会主义观正是对中国国情准确把握的结晶。
邓小平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很清楚,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就是在根本制度上也要带有中国特点和中国特色,简而言之,掌
握了中国的国情,就掌握了中国特色
如何认识中国的国情?
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准则
深圳的二月并不让人感觉寒冷,尤其是1992年的2月,深圳的人们热情
如火伫立在街头,迎接一个巨人的到来。
小平同志已经88岁了,说话声音仍坚定有力,似乎是向全世界宣布: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
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当初是针对改革标准而说
的,到后来逐步也成了适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准则—— 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小平给了我们一个前进道路上的“定音锤”。
设计精神文明建设蓝图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开始
就这样描绘现代化建设的图景:“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
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丰
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设计师设计蓝图是一丝
不苟的,老人挥舞如椽巨笔,在中国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86年1月17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
严重问题,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
势喜人,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
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第四部
跨世纪的挑战
第11章 东西方精神文明的未来
西方精神文明的困境
新闻传媒上常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字眼。
早在14、15世纪时,人们就开始不时地使用“东方”、“西方”两个词。
表面上,它们是航海家们对世界地理界域的划分。实际上 令人吃惊的
是,他们在东方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因此,“西方文化”,实际上指的是“资本主义文化”
西方文化既有它产生、发展和鼎盛期,也有它面临衰败危机和挑战的
时期。
资本主义文化的致命“病症”在于:“工具理性”和“效益原则”的思维
只问效果,不问价值。效果本身就是价值;只问对己有利还是有害,不顾别
人是死是活,更不考虑未来后果—— 造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矛盾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一针见血指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相互矛盾的轴心原则:掌
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
或自我满足的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社会的
紧张冲突。”
在物质高度发达和相当富裕的生活中,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自身面临的严
重的精神危机。他们正在寻找出路……
东亚文化再兴:经济发展与文化之关系
为什么东亚“这边风景独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其原因,陈峰群先生归纳出五点:市场经济决定论;国家干预论;儒家
文化决定论;外援论或特殊论;经济民族主义论。
“儒家文化论”的解释是:
一、经济发展必有其文化或人文基础 现代的儒家文化承认发展经济是
第一目标的合理性以及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
二、儒家文化在今天东亚国家和地区有先有后地 程度有高有低地实现
了“政治民生化”。
三、儒家文化鼓励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 现代市场经济依赖的正是这种
人文精神。
四、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团体主义。它把群体利益视为
高于一切,为此可以牺牲自我利益。东亚现代企业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今天的儒家文化是“新型的儒家文化”它既对传统有所选择扬弃 又积
极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粹。
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而已
第12章 东西方精神文明比较:
人类精神文明的未来走向
东西方精神文明比较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在印度的东方。因此当时人们说:佛教产生于
西方。而当马可·波罗来到亚洲后,西方人开始把中国和印度称作“东方”,
东方人也由此称欧洲人为“西方人”“西洋人”于是,就有了“东方文明”
和“西方文明”的概念和比较。
凭借着工业革命的技术力量,揣着扩张的野心,殖民列强气傲势盛地企
图征服东方文明,鼓吹“西方中心论”、“白人优越论”,谋求西方文明统治全
世界
近代西方的侵略,使中国人开始不断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西方的文明,
不仅得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启示,更获得了对民主和科学的崭新
认识。
革命 解放和独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从此获得了底气和
自信。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文明 完全有能力 有资格与西方的精神文明
比优劣、论短长、竟高低。
物理学家玻尔哲学观中有句名言:“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从这句中国
名言中他得到启发,创立了“互补论”学说。
20世纪,是西方人重新认识东方的世纪,开始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解决西
方问题的答案。历史学大师汤因比曾提醒西方人指出:“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是以特定区域和文化为轴心而达成的结晶。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
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亚洲。……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一
点上,现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
式的中华民族。”
在当今时代,东西方文明只有相互尊重、更多地交流、互补与合作,才
能推动人类文明健康持续地发展。而那个所谓美国政治学权威的享廷顿教授
却大肆叫嚷“文明冲突论”。十足的谬论!
他在开人类历史的倒车!
“中国文明圈”:海外中华文明的形成
香港、台湾、澳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边陲”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
文明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香港曾被人称为“文化沙漠”。而鲁迅在1927年就说过:“就是沙漠也不
要紧的,沙漠也是可以变的!”因为鲁迅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中华文化是香
港社会人文的“根”。
人们把香港文化概括为“三大特色”:自由开放、中西交融、商业性强。
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台湾文化是“割不断的中华文化”,台湾民众
的集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体现:
儒道释是台湾人的信仰支柱;孔孟之道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尊儒尊孔是
学界崇尚的风气;“回归乡土”是台湾文学的主流之一;……
澳门,被称“远东的梵蒂冈”、“东方的蒙特卡罗”在这块中国历史文化
的芳土上,生长出中西文化交融的奇葩:
孔教、道教、佛教、天后、关公,依然是当地的传统信仰。
而拉丁文化、日本文化 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给它抹上了缤纷的色彩。
华人文化 葡萄牙人文化、土生葡萄牙人文化,是澳门文化的三大支柱
文化。
从“海外漂零”到“落地生根”,3000多万海外华人为中国文化向世界
传播、为中外文化交流 互补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新加坡的“精神文明”有
着很浓的中国文化影子。
“唐人街”成为欧美国家的一扇中国文化的“窗口”
第五部
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第13章 21世纪中国的支点: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富强民主文明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
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在改革开放时代,新的形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旧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挑战。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的挑战
——党内不正之风的挑战。
——全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对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挑战
挑战必须回应!
总体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体
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 :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条件 又连为一体 就像天地万物构成宇宙一
样共同构成文明长河。
第14章 另一种跋涉:
精神文明与中国未来
历史的回答:18年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及基本状况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8年,我们国家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
和事业大发展。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道路的伟
大进程;又是我们经受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风波的严峻考验,
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伟大进程。”“没有党
的指导思想这种历史性飞跃,没有全民族精神状态这种深刻变化,没有敢闯
敢试的劲头和及时总结经验和智慧,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估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必须充分认识这个主流。”
我们应当用历史的 全局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主要任务
六中全会确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既不是遥不可及又不是唾
手可得的,是现实而远大的。
《决议》指出:“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相关、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
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
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
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
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15章政治:精神文明的灵魂
决定性 :精神文明的政治属性
精神文明的价值和光辉在于它的实践性
而这种实践的灵魂是它的政治方向。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政治的先进性决定精神文明的兴衰。恩格斯“卑劣和贪欲是文明时代从
它存在的第一天起直到今日的动力”的论断,恰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替代
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作了深刻的说明
讲政治的基本要求
政治是一个方向问题 就是说要求我们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正确的路
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讲政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要看他的屁股究竟坐在哪里 看他是
否坐在党和国家利益的这条板凳上。
强调讲政治是对那些患有政治软骨病的人多增加一些“钙”质 以免在
大风大浪面前站不稳立场,倒向不应倒的怀抱里。
是否讲政治是对党员的一种考验,一种能否遵循党章的要求,能否把握
鲜明的政治观点,能否严格遵守纪律和提高政治鉴别力及政治敏感性的考
验。
广大党员在讲政治这个问题上不可不慎
划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基本界限
文明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政治属性有着鲜明的界限。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有些问题属于改革中的探索、试验的问题,要大胆
闯,大胆实践,不要随意夸大“姓社姓资”的问题,不要搞无谓争论,而要
让实践作最后的结论。但是有些重大原则问题是需要划清基本界限的。根据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反映出的突出问题,要划清七个基本界限。
第16章跨世纪构架:
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
主题大联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六中全会以后 我们将在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大联唱中走
向21世纪。
《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
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绝不止于《辞海》上的字面解释。它的精神贯穿于人们的血液之中。
传统新风:艰苦奋斗遵纪守法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文明新风!
树立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深思
第17章 无形的力量:
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
道德概念
卡莱尔说:没有手,一个人可以有脚,还能走路,但如果没有道德 他
就不可能有智慧;一个彻底的无道德的人根本不会知道任何东西!
从历史上看,道德总是维系着一个社会的主流发展。没有道德,就会跌
倒在前行的道路上,而且有可能永远不会再站立起来,因为没有了脊骨。
21世纪的中国 需要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道德的力量是无形的,它绝不同于法律。道德的无形约束往往能取得比
法律有形的约束更为有效的结果。因而造就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社会
运行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道德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进步需要,发展和
丰富了新型道德规范,使社会主义公民在依法 守法的前提下有更为明确的
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 平等友爱 共同前进的人
际关系
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都需要“建筑新巢”
道德给予的恩赐是时间与劳力的节约。道德给予的报偿是整个社会的良
性发展。
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肯定是没有良心的人。没有家庭道德的人是没有责任
心和义务感的人。
第18章 进步的阶梯: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常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事实上应该说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文化的发达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尺度和标志。那么 文化建设的
意义便有了非凡的使命。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
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
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
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不允许搞
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根深与叶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根深枝繁才能叶茂。
精神文明是人类进步之树上性命攸关的内核,需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沃
土之中,才能有茁壮的长势和丰厚的果实。
精神文明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群众性。
这根又如何扎呢?
这是一个历程 这是一种跋涉 这是一个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艰巨的
社会工程。
这是建设21世纪文明中国必须做出的精神努力
第19章 无量之举: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日本的黑田茂次郎土长信在《日本明治学制沿革史》一书中说过这样一
段话:
“国家之精神风俗贫穷强弱等,无不渊源于普通教育。故欲巩固国家久长
之基业者,当留意于此。”
另一个日本人吉田茂在他的《激荡的百年史》中说道:
“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
特点,正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优越,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才能学到西方的新技术,
而且教育给人们的锻炼,使日本人能够应付他们所遇到的危机。”
他接着说:
“同样,高超的教育程度成了战后复兴的巨大力量。日本人由于战争而损
失了许多财产,可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没有丧失。”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但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时也精心设计了
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标准,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六中全会决议对这一问题作了精辟深入的阐述……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当今世界,由于资源的分布和分配极不平均和极不公平 导致每个国家
的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同,差异甚大。
资源是有限的,而科技的发展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用科技换取或充分利用资
源,还是用资源换取科技的问题 因而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发展科技便成了
至关重要的所在。
科技是增强实力的唯一途径,越来越成为趋势。
这也正是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又在何处呢?科普。
“全民战争”,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 学会科学思维 战胜迷信
愚昧和贫穷,这就是现代化大厦的奠基工程!
第20章 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保证
共和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党的领导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建设物质文明关
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
发挥表率作用。要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
监督。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别
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
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精神文明的组织保证:队伍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
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要努力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支持优秀人才攀登新的高峰。选拔和培养有发展前
途的后起之秀,给任务,压担子,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各地各部门要适应未来十五年的发展需要,制定规划,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在
基层单位从事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同志,担负着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
实到千家万户的责任,对他们要多关心,多支将”
精神文明的物质保障:加大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
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精神
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要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
渠道投入的体制。
第21章 时代重任:
把一个崭新的中国带入21世纪
人类未来发展的支点
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说:奶牛对于人类的役使有三次哭泣 每一次心态
都不同。
当人类把奶牛从自由自在的大自然中拉出来,在鼻孔上穿了绳索,挨着
鞭子拖着疲惫的肢体在田间一步一叹息的时候,眼里第一次充满了泪水,他
伤心地看到:人类为了省自己的力,不惜让她流血流汗。看着本来要用来喂
养自己孩子的乳汁,被人类无情地挤进桶里分散到各处被他们惬意享用时,
奶牛第二次哭了,她不知道人类为什么要夺取她孩子的食品。而当人类在踌
躇满志之余,突然间相信湿润的牛奶也许能够抹平他们粗陋的皮肤而肆意挥
霍时,奶牛第三次哭泣了。不过,这一次不是伤心,而是高兴得哭了 她终
于看到,人类成了无限欲望的奴隶,而这欲望将最终毁灭他们。
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曾无情地做出过判例:伟大的罗马民族和罗马文
明就是毁于欲望的横流和精神的堕落。
真正的物质文明不可能在没有精神文明的情况下被创造和保持
人类文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人类未来发展的支点在于:经济和社会 人类同自然 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一个21世纪崭新的中国
人类正在告别充满着探索、奋斗、成功和失败的一百年 在即将到来的
新的世纪里,中国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呢?
两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昭示:
19世纪末的中国是以屈辱和苦难为伍进入20世纪门槛的;
20世纪末的中国将以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支撑 昂
首阔步进入21世纪。
“富强、民主、文明”,无疑,这数代华夏儿女为之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的目标表达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当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的目的。目标设定了,那么散居在全世界的中国人关注的就是:如何才能
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终将把一个在物质上和精神
上都同样强大的 崭新的中国带入21世纪
序章 21世纪:中国靠什么叫大国
人类站在世纪交替的转折路口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
1996.10.10.北京。
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在中国跨入下一个世纪前,递交给一个庄严的会
议,并获得了通过。
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世界各大传媒均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了这项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以促成正确舆论的正式文
件”。
德国《新德意志报》评论这个文件的意义时说:“就本质而言,这是历史
上第一次值得注意的尝试,即试图通过铸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相关的人际
关系来反对道德上的弊端和市场经济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今天,全球各地,甚至角落都对强权政治发出了“不”的声音,说明文
明形态正发生着强烈的质变,一种精神的力量做为经济进步的反衬越来越对
世界文明产生着推动力量。
大国,小国,“先进”民族“落后”民族正在为其身处的世界之发展方
向做着艰难而富理性的选择。
具有历史意义的“精神文明文件”是作为大国的中国 进入21世纪前的
最紧要、最生动的精神准备
文明成为全球不同社会共同的话题
尽管世界文明现在仍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个体,但有人预测,人类文
明发展的方向将是人类统一文明,并且断言,绝不可能再有什么个体文明能
起到西方文明对人类所起到过的作用了。因为历史只发生一次。试图靠自己
的努力进行一次西方式的文明历程,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文明已不
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标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内在需要和真
正的力量所在。
文明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力量,它可以用来对付西方文明的冲击。
一个文明如果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文明是什么,而是放在是谁的文明这一
点,它的前途将是可悲的,只有注意如何创造它时,它才完全没有被征服的
危险。
这个结论是在劝说人们不要抱残守缺,但世界各民族对此问题的看法的
差距是甚大的。
文明的成长:保存发展及扩散
每一个民族,无论是大民族或是小民族 都有自己的文化珍品 人类伟
大的精神财富就是由这些珍品积聚而成的。
如果说每一种过去的文明认为自己关于人的观点是包罗万象的,详尽无
遗的,那么一俟某一时代结束 便会发现这一时代的文明究竟在人身上培养
了哪些方面。
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各有其凝聚人群的力量。上古以亲缘关系,中古以
宗教信仰意念,近古以来为民族国家,而最近则以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力量。
文明的成长靠积累,文明的成长靠筛选和积淀 文明的成长在不同阶段
其特征和内容不尽相同或差别甚大。
历史表明,只有富有渗透力的文明才是最有前途的文明 文明发展的潜
质在于其广博的包容性
中国:文明再发现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即声言,“最近未来的
世界,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这位被冠以奇圣伟哲称号的老先生在其《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呢?》一
文中批判了对中国文明不抱信心的倾向。他说:“中国人早已不相信,自己有
什么可以贡献给世界的东西。特别是从社会史上看,全部中国文化只不过宗
法社会封建社会的化石遗迹,一切都是落后的,还有什么可取呢?虽然有些
人不甘心这样承认,却亦道不出所以然。自抗战以后,欧美人士对我不无刮
目相看之处,又加以同盟关系的外交辞令,当然说出话来更好听 却是此一
民族文化的价值究竟何在?他可以贡献给世界的是什么?”
梁老先生的议论在今天未免有些偏颇了,因为他当时无法看到一种新文
明的出现。
文明重心东移与华夏文明复兴
要避免在看待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近视症”必须有历史的大视野和时
空感。
被世人奉为圭臬的四万工业文明只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如将其纳入人
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只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
东西方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还不忙于定论,或者说根本没有定论。
许顺湛先生在其著作《黄河文明的曙光》中认为:“近几百年来中国落后
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人把它归罪于传统文化,甚至
说黄河文化已寿终正寝,这是缺乏科学态度的谬说。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之所
以先进,是因为它们属于海洋型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属于大
陆型文化,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希腊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濒海洋的民
族多得很,在古代赶不上希腊文化成就,即使在近代诸多海洋民族,其文化
并没有惊人的成就。说明海洋和大陆并不是文化发展的绝对因素。”
这位学者在书的末尾充满信心地说:
“不要迷信什么海洋型文化,曾经创造震惊世界的商周文明、汉唐文明的
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定会再次创造人类文明奇迹 可以预言,21世纪
的世界文明中心 定在中国文化圈内。”
精神文明是健康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新文明的过程。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和载体,没有了精神,人类将迷失前进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斯宾格勒抛出了他的哲学巨著《西方的没
落》。该著在明眼人看来表面在说西方的没落,实则是为德意志民族统治全世
界的历史“宿命”进行张目。如果抛开这一点不说,单就书名来讲“西方的
没落”确实也是当时西方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哀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震撼使同盟国和和协约国双方都处于困扰之中,西方
资产阶级及其知识界弥漫着悲观的空气,西方的前途如何是他们十分忧虑的
问题。
西方物质文明的胜利在很多人眼里掩盖了东方精神文明的优秀部分
“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心理导致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后果。
这种在西方物质文明“威慑”下而致的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失落在不久的
将来就会破产,因为中国文明和精神力量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力量
第一部 历史的血脉:精神文明
第1章 文明的缘起
“文明”:概念与内涵
什么是文明 乍看起来好像很简单 实际上要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
很不容易的。
学者们最容易混淆的是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童恩正先生有一篇文章 汇
集了一些古今中外对文化和文明的解释,他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西方的学者把文明和文化作为同义词看待,虽然谈到的是文明 其含义却是
在谈文化。如1857年,巴克尔写的《英国文明史》,虽然以“文明”作为历
史内容,但其含意与“文化”无别。直至19世纪,法文中的“文明”也是作
为“文化”使用的。《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认为文明即一种先进文化。“一个
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
些进步,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制度已经发展到至少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
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问题这样一个阶段 那么这个文化就应当可以
称为文明”。
精神文明的由来
这是人类征服火以后最伟大的胜利。
“人类的文明时代是从父权家族开始的。”《华夏文明》一书作者如是说。
“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象征着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
突破性的质变。”有人又作如是说。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从韧性铸铁犁到土壤学,从皮肤与内脏的关系到
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
第一,而且比欧洲领先了很长一段时间。”
和谐与创造是中国文明的特色。和谐的人伦和天人关系是东方集体主义
的哲学基础,是对东方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解释。
头头是道,原指修道之路很多,修道可以殊途同归,修得正果。
人类的文明史正是人类殊途同归的正果,文明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
现代,如一个奇异的精灵,钻进人的心灵 融在血液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
八。
文明是人类理解自身,走向自身的途径
新教伦理解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
菊花和刀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
孔孟之学使中国人重节重义,仁爱博大
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灵魂。
第2章文明的演化:
从中国、埃及到古希腊、罗马
埃及精神: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馈赠 在尼罗河岸边雄伟的金字塔就是文明的见
证。
埃及人相信法老是神和人的合一 并为法老建造了金字塔。
“一切都怕时间,而时间怕金字塔”,让世人惊叹和敬畏的金字塔和埃及
文明,是埃及人几千年来最深刻的骄傲。
埃及人总是往事涟漪的样子,认为祖先开辟的道路是最好的 这一点很
像我们的古代总是推崇尧舜禹时代的样子。
埃及人相信只有法老和王族才能永生,不能“永生”的则更关心死后的
生活。其实法老也不能永生,于是金字塔便成了“永生”之乡,木乃伊也仿
佛是还活着的载体。
小亚细亚精神:“两河流域”与“巴比伦神庙”
如同埃及文明一样,小亚细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巴比伦神庙”的遗迹作为文明的象征至今还矗立在古城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流之间的地带”正是在这里
在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中间开始了最初的文明。
消失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让世人遗憾,难解的苏美尔人泥版楔形文字 令
现代人苦苦思索。
古老的巴比伦人悲哀地相信,“人一生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的生存不过
是一阵轻风”。
巴比伦的天堂所有权属于神,不属于人。人们死后的唯一去处是地狱。巴
比伦人的幻想力实在太差,死后连天堂都不敢去,大概是被经常发生的大风
暴、大雷雨、洪涝灾害吓怕了。
印度精神:“恒河”与“佛教”
在地理范围而言 古代印度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三国的领土。
我国自西汉起就有了关于印度的记载,当时将印度称为“身毒”;东汉时
改称“天竺”。“印度”这一译名起始于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一起被赞誉为世界上最
古老、最辉煌的“四大文明”。
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在远古时期,似乎是一片肥沃的土
地,茂密的森林中,季风带来的雨量,给了这块土地适当的湿润。约在公元
前3000年左右,这里已经具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并且建立起了比较完
备的城市。
在有些人看来,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灵魂转世的传说最多,好多人
的心算能力和速度胜过计算机好几倍。印度的历史很多是靠一代一代人惊人
的记忆力口头传说保存下来的
希腊精神:“城邦之国”与“神话”
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摇
篮。地中海风调雨顺的气候为希腊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希腊就进入了文明时代,迈锡尼文明遍及整个希
腊各地和爱琴海岛屿。后来由于连年战争、宫殿被毁,使得迈锡尼文明大约
在公元前1100年突然崩溃。但是,迈锡尼文明却为后来真正繁荣的希腊文
明留下珍贵的遗产,其中包括宗教仪式,陶器制作,冶炼、农业、语文、因
荷马史诗而永垂后世的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以及后来成为希腊戏剧主题的
神话和传说。
希腊后来几乎成了西方文化的代称,不是有人把那些过分推崇西洋文化
的人说成是“言必称希腊”吗?
罗马精神:“古代帝国”与“罗马法”
罗马著名诗人吉尔的名言是:不要屈从噩运,要以更大的胆量与之抗争
罗马的成功,归功于罗马人民坚毅的性格和政治领袖的治国素质。
古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半岛上,亚平宁山脉从西北到东南 西南 纵
贯半岛之上。
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邻海的半岛海岸平直,沿岸岛屿较少,缺乏良港,在
航海、贸易方面的条件远不如希腊。岛内多火山灰,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
农业的发展。
古罗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孕育成长,产生了辉煌的古罗马文明。古
罗马的伟大成就在于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
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由于希腊不将城邦看成是通向幸福生
活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不奢望拥有更大的政治整体。然而,罗马人却克服
了城邦意识的局限性,发展了一种在整个帝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律和公民制
度。希腊人以其哲学家著称于世,而罗马人的天才则表现在法律和政体方面。
古罗马文明之所以光辉灿烂、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罗马人
纵横驰骋,建立了一个与中国大汉帝国相媲美丽的罗马帝国。
中国精神:“中央王国”与华夏文化
中国两字,联为一个名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大体有三层意思 其
一,我们是一个讲中道的国家。既不偏左,又不偏右,既不偏心,又不偏物,
执中道而行。其二我们是中土之国,河南是中州,我们居天下之中,人家都
是在边缘,受中国的控制和影响,也就是中央王国,要以我们地方的时间为
时间,以我们的礼仪为礼仪,以我们的号令为号令,一切要做人家的榜样标
准。其三是中枢之国,即是天下的京城,天下的首都。
为什么全世界偏偏在我国产生这种“中央王国”的观念 我们只能探究
于华夏文明。
第3章文明的分野: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机器与科学加个人主义:
西方工业社会的文明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 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
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
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
彩”,这个色彩就是中世纪基督教赐予的,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基
督教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构成的工业文
明。
对于文明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它有什么东西,不在于它干了什么?而在
于它是怎么干的,是什么机制产生了它
种植与园艺加集体主义:
东方农业社会的精神文明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能安然地坐在马上,中世纪骑士就不
能身披闪闪盔甲,救出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少女,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如
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枪炮和火药,也就不可能用子弹击穿骑士的盔甲,把他们
打下马去,因而就不能结束骑士时代。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中国人永不停息的创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也创造了自己多彩的文明史,使西方受惠于中国。
一个早已为鲁迅说得透彻到极点了的问题,真正有自信的文明不会真正
在乎有多少东西是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只有卑弱的、以强烈自尊掩盖自卑感
的文明才会对外来品强烈反抗。中国文化是植根于伦理土壤中的一棵长青巨
树,它使人际关系变得既芳醇,又有风味。
建设精神文明必须立足于这一悠久的传统文明基础之上 吸取精华 剔
除糟粕。同时吸收人类文明中进步、合理的成份。
第二部 文明的冲突与再生:
近代中国文明的危机和出路
第1章战争与文明:
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主线
两次鸦片战争:睁眼看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的耻辱开始的
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一次失败并不可怕,知耻而后勇嘛,可怕的是屡战屡败。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战争一场耻,中国坠入苦海深渊。
中国首先在精神上早已被征服!
从精神失败反思鸦片战争及由此开始的近代 才能拨开层层迷雾 看到
中国衰落的要源和复兴的曙光。
试想,几艘远涉几万里波涛到达中国海洋的“铁甲坚船”就能征服拥有
一千万平方公里,几亿国民的整个中国吗?
可是,此时的中国正如一堆行尸走肉,没有了精神。
英国人使用的是攻心为上的计谋,用鸦片在身心上征服了中国 中国不
仅仅失去了几个银子。
精神的丧失是最可怕的
中法战争:洋务塌下半边天
夕阳残照。
有人说,文明的衰落是每个文明都必经的命运。
文明只是一个生命的形式,生命的存在就是走向死亡,没有人能够阻挡
挽救文明衰亡的努力与想长生服丹一样,往往只能加速它衰亡的过程。
文明的衰落是民族生命衰落的一个外部表现,民族生命的衰落才是根本
的,因此,不但自为文明要衰落,一切高级文明也都要衰落,阿拉伯文明、蒙
古文明也都衰落了 与它们不同的是 自为文明在衰落前有一阵垂死前的爆
发。
在衰落期,它就与一般文明的衰落没有什么区别了 它虽未完全失去生
命,但却完全丧失了宏观的眼光和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难怪郑观应说:“六十年来,外国通商,中外汲汲,然言更新,言守旧,
言洋务,言海防 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见本源,深明大略
者,有几人哉!”
看来,封建社会的文明衰落是注定的
甲午战争: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冲击
日本人在成为一个统一民族前 蒙古人在征服世界前 俄罗斯在彼得大
帝改革前都经历过相同的阶段。
战国秦汉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点不但是我们想说明的,
也是一般人所共知的。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产生都有相同的过程,这里面有
历史的、文化的规律,但更主要的是生物的机制。伟大民族的个体性远比连
续性更重要。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新的个体生命。
一个民族的生命意义在于它的个体,而不在于它的源远流长,把一个人
的生命追溯到他的远辈祖先是没有意义的,而把这些祖先都算作他自身就荒
谬了。
近亲繁殖产生退化,杂交产生优势的生物规律在人类身上一样适用。是
否有一些纯种民族是优秀的呢?从历史上看,答案是否定的。欧亚大陆上的
绝大部分民族都卷入了文明和民族交流的旋流。
此类说法是否有些道理?可以肯定的是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落后的封建
文明的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全面入侵
一位中国学者曾把中国的战国秦汉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为一种正态文明
作过比较。
他说,西方人的文明成果是战国秦汉文明的十倍。但问题在于战国文明
处于古典时代,西方文明处于近代,人类在个体能力、社会组织和文明水平
都有了进步,不能根据人口作比较。其次,各个文明的文明质量、价值也不
是可以简单定量的。
但是从文明的创造性成果的项数来看,大致的评价是可以有的。汉帝国
的基地只有黄河、长江流域的土地,但帝国版图远大于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版图,他们不但征服了英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也征服了中国西部、北部艰
苦的自然环境,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可以知道在今天的中国人也望而生畏
的西北,汉朝人将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欧洲人则由一块大致等于中国面积的土地出发征服了全世界,即使不考
虑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的国家,欧洲人在非洲 美洲、澳洲和亚洲的殖民
地、领地,加上欧洲本土也大于汉帝国的十倍。
世道嬗替,老黄历不灵了!以衰败的封建文明抵御新生的资本主义文明,
下场是可悲的。难怪陈天华在《猛回头》一书中,对卖国的清政府作了无情
的揭露:“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 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
第5章西学东渐:
天朝帝国文明的生存危机
基督教“东征”:教堂与学堂的“双重出击”
“只有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传统的价值观念才可能动摇;只有被列
强包围的中国,明智的中国人才对传统是否永远得当发生怀疑。”
西方殖民列强在进行武力侵略的同时,又发动了一场文化和思想的“精
神战争”。基督教再次“东征”。一位在华的传教士道出了他们罪恶的心迹:
“只有基督能拯救中国解脱鸦片,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
教堂与学堂“双重出击”,欲把中国的“儒教文明”改变成“基督教文
明”。
一位热衷教会在华办学的洋人狄考文更直言不讳:“如果我们要对儒家
的地位取而代之,我们就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
他们能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从而能取得旧式士大夫所占的统治地位”
西方列强要使中国“亡国灭种”。
因此,救亡与启蒙,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二重变奏曲”
大清帝国的留学生:西方文明的“侦探”
近代启蒙之师严复告知国人,最重要的是抓紧学习西方的学术与文化
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才是“自强”、“救亡”之大计。
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上曾说:“选派留学生培养人才,实中国自强之
本。”出国留学,成为清末知识界的一股潮流。
到1906年,有上万名才子学人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留学。
为介绍西学以启民智,抨击清政府以警世人,留学生们创办刊物,宣传
爱国思想,号召外御列强,救亡图存,掀起了近代民主革命和道德革命的新
潮。
西学东渐,不仅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生死搏斗 也是
一场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图生存求自强的世纪之战
从魏源到梁启超:
近代道德革命的萌芽和高涨
任何国家、民族,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居主导地位的文化 而
这种主导文化在人们心理上的深层积淀就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观念。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一向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纲常伦理道德观念,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维护这一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中国传
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是封建统治秩序赖以稳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等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赖以维系的思想意识纽带。被封建统治阶级定为美德
良俗的许多道德规范,往往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着野蛮残酷的封建暴政。
第6章救亡图存:
西学与中国革命的变迁
“拜上帝会”:西学与太平天国运动
信奉上帝的基督教、天主教就其传播范围而言是其他任何宗教无法匹敌
的,在中国的一个很小的城市你都会发现教堂。即使是大字不识的老头老太
太照样虔诚地信奉上帝而不会有什么障碍,可见上帝这个超级“长寿”的老
头儿的影响力有多么深。
利用宗教进行改革、革命或起义,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和事,但像洪秀全
这样办了个“拜上帝会”便掀起了一场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的革命的例子实
在不多。
对洪秀全的革命先不去管它是不是“新瓶装旧酒”,单论这“新瓶”——
发动革命的形式对于一向传统得要命的中国的确颇有新意。
炖大白菜里只放油和盐显得太传统,如果加一点醋和味精,吃起来效果
便大不相同,但重要的不是得有人想到加什么和加多少以及怎样加吗?
“维新改良”: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起来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是水乳交融 一
个是油浮于水。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当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研究的共同课题就是以欧美的先进思想作为同封
建制度进行斗争的武器,通过西洋化来实现日本的资本主义化和独立自主
化。这一点中国显然做不到。
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
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
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
成的也许更为明确。”
这是赖氏研究日本得出的结论,要是他再研究一下中国 上述的百分比
恐怕就会改一改
“民主共和”:西方政治文化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激昂陈词:“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到辛亥革命始成
共和,采美利坚、法兰西之美政,以定政治之方针。”他的理想是“鼓吹民
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之牛耳”。
孙中山在作了大总统后,曾有过一次“中国文明不进步的原因”的演讲。
他说:“欧美底文明,不过是200多年底事,最好底文明,尤在近来几十年。
再把〔拿〕日本来说,50年以前,他们底文明是很黑暗的,近来四五十年便
进步很快。又拿巡罗来说,近二十年来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国不及的 中国
的文明,古时进步很快。欧美的文明,近来进步很快。日本和巡罗的文明,也
是近来进步很快。推求这个进步很快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正当的
学术,有正当的思想。中国近两千多年文明不进步的原因,便是在学术的思
想不正当。”
胡适的评述则是“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已经废除了几千年的酷刑,一千
年以上的小脚,五百年的八股……。我们还要记得,中国是欧洲以外第一个
废除君主世袭的民族。中国的帝制存在了不止五千年之久,单单‘皇帝也要
走开”这一件事对广大国民心理的影响就够大了。”
反西化与西化:义和团运动
现代思想家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有过许多新思想
他的《偶像破坏论》便是其中之一。
“‘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 四脚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音同久)坐不动,十(音同实)是无用。”这几句
形容偶像的话,何等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世界上受人尊
重,其实是个无用的废物,又何只偶像一端?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
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国家是个什么?照政治学家的解释,越解释越教人糊涂 我老实说一句,
国家也是一种偶像。一个国家,乃是一种或数种人民集合起来,占据一块土
地,假定的名称;若除去人民,单剩一块土地,便不见国家在那里,便不知
国家是什么。可见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他本身亦无什么真实能力。
现在的人所以要保存这种偶像的缘故,不过是藉此对内拥护贵族财主的权利
倘若义和团的拳师们当初有此觉悟 便不会“扶清灭洋”而是“反清灭
洋”了。
历史无法假设 义和团似乎很难等同于太平天国 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
文明的局限。
一个新生中国的临产前兆:新文化运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曾有如下论述: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
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
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
的烟火和鞭炮,使我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及春节里,享受
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
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地位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
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迂腐啊!
文明的衰落不仅导致地理版图的被瓜分,同时也致使文化边疆的全面溃
守。于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便不可避免了!
第7章世纪之交:文明冲突的十字路口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春秋战国时期,一群文人学士周游列国,坐而大论天下治国之道,于是
史书上便有了一段“百家争鸣”的记载。诸子学说一场混战,结果是,孔子
儒学成为“君王之道”。
时隔两千多年后,中国在西方殖民列强枪炮“监押”之下走入了20世纪。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中国还有救吗?几千年的中国文明还能存续下去么?
自清末至今百余年间,西洋文化随着武力而东来,激起中国文化政治上
的一连串的变革,启发着我们实践和实验的欲望。这一连串的变革是自然的
选择还是人为的选择?这恐怕不是规律一词就能解释的。
但是,选择是必然的。于是,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文化巨匠们便不遗余
力地为中国设计着各种蓝图和道路。这些巨匠们绝不是“满街走”的“圣
人”或者“多于狗”的“贤人”,因为他们的思想对于今天仍旧产生着深远的
影响
欧风美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20-40年代,既是在新旧思想文化交替变革的“真空”年代 也
是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学说在中国传播的“盛世”。
杜威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实证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柏格森生命
哲学、尼采、叔本华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韦
伯的社会学,克罗齐的美学,等等,纷纷传入了中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经说过: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之体现,它
培养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进取心,美国的“统治阶层”是“官僚实用主义
型领导集团”。
胡适从实用主义得到“启发”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坐
而论道,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又很危险,反对马克思主义。
贺麟教授认为,康德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大概是和五四运动开创的民主
和科学精神相联系,因为康德的知识论是和科学有关的,要讲科学的认识论
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另外康德的意志自由,讲实践理性,这就必然同民
主自由相关。因此,这时期传播和介绍康德哲学是学术理论界的中心内容。”
弗洛伊德指出,“性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
起因”,性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
贡献。”这对于几千年来“谈性色变”的国人,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受影响最
大的莫过于文学艺术界了。《司马迁发愤》、《西厢记》、《残春》、《胡笳十八
拍》,都有了新说和新意。
乌托邦新岛:社会主义文明思想的诞生
穷人在最饥饿的时候,也许会想起一桌最丰盛的宴席,而这桌不存在的
宴席,很可能成为其奋斗目标,这奋斗目标再加以步骤化则会变得现实一些
了。
“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
以至于吃人。”这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腥发迹的真实写照。贫富悬殊,阶
级对立,道德沦丧,托马斯·莫尔愤然写下了《乌托邦》(关于最完善的国家
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虚构了一个杰出航海家拉斐尔
·希斯拉德关于某一个国家大同盛世谈话的故事。书中寄寓了莫尔的理想文
明社会的景象:
乌托邦的一切财产都归全民所有 私有制已被消灭到这样的程度 以致
居民的房屋也要每隔十年抽签调换。
乌托邦家庭虽然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但是已经成为为满足社会需
要而进行生产的基层作业组。没有城乡差别 人人都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
脑力劳动者。
乌托邦人实行消费品的按需分配原则 因为“一切货品供应充足 无须
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
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告诉人们一种美好的生活:
太阳城的最高领导称为“大司祭”,被尊为“太阳”,他有三个助手:篷、
信、摩尔,他们分别为威力、信和爱,分别掌管战争与和平,手工业和科学
艺术,以及生活和教育。他们四人合称“四大领导”,可以终身任职,而“太
阳”是主要决策者。生活在“太阳城”国家实行公有制,人们热爱劳动,实
行按需分配,没有商品货币,生活安定幸福。
从德国人闵采尔的《千年王国》,到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
英国人温斯坦莱的《自由法》, 到法国人摩莱里《自由法典》; 从巴贝夫的
“平等共和国”、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到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到欧文的
“公社制度”;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思想由萌芽到成熟 开花结果
第三部
意识形态的选择:
现代中国主导思想精神转型的历程
第8章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精神文化的变革
社会主义: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大成果
特利尔和巴门是德国的两座小城,特利尔水流弯弯山峰高耸风景独
秀,恍入仙境一般,巴门同样是山水俱秀。
一位律师、身为犹太人;一个新教徒 和一位企业主的儿子 富裕的商
人;黑格尔学说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两个信徒。
他们就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两位伟大的哲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创立了社会主义文明
思想的科学体系,揭开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历程新的一页。
从此这股革命的精神源泉汩汩东流: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十里洋场的上海,是中西的交汇点,西方各国文化在上海几乎都找到了
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也随着来到了上海,来到了中国:
《中国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史纲》、《共产党宣言〈序〉》《社会主义
神髓》、《万国社会党史略》,……
“五四运动”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热情地向千千万万民众传播
社会主义的真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什么叫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唯物
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 就是毛泽东关于中
国历史、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毛泽东意气昂扬,为未来新中国的文化确定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现代转折点”
中国的觉醒:西方之路走不通
学习西方,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面大旗之下,伴随着无数以天下为己任
的热血男儿,人们定晴细看,可以看到曾国藩、李鸿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甚至依稀可辨地还有满清的某些王公贵族
然而,历史的大锤击碎了他们的梦想。
曾国藩在与西方的交涉中哀叹:“内疚神明外惭请议”。用军事技术武装
起来的北洋舰队片帆不存。康梁流亡美日,严复最终高呼:“立孔教为国教。”
这其中的原因,足可以让后人去永远咀嚼玩味,酸甜苦辣,功过是非,将
永远索绕在人们的心头。
许多人对西方与中国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思考
思想新露: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立了江南制造局,习造西方船舰炮弹,八年后,
江南制造局开始编译一份不定期刊物《西国近事汇编》,在这个刊物上,最早
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民党”,并把社会主义学说概括为主张欧
罗巴大同,贫富适均,贫富均财之说。
1899年2至5月,上海的教会报纸《万国公报》连载了李提摩太节译,
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在这篇节译自英国哲学家颉德《社会进化》的书里,
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名字。这样中国人开始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
斯。
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虽然知之者甚少 但毕竟已经有人
知道马克思主义及其创始人的名称了。
五四运动:新文化革命的发端
南怀瑾先生有如是言:
我们自己的文化,因几千年来的穷大而一时失去了本分的立足点,因此
而需要乞求外来的文明以自济困溺,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势所
难免的事实 然而一旦自知久旅他方而无以自容于天地之间,那便须知机知
时而反求诸己,唤醒国魂,洗心革面以求自立自强之道
五四运动为中国革命准备了一种文化和精神。
“中国化”: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精神文化
1927年7月4日,在武汉中共中央总部里,陈独秀、张国焘、毛泽东等
9人正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应付“四·一二”政变和武汉形势的剧变,毛泽
东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上山”的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毛泽东正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这是他第三次提出了“上山”的
思想,正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上山”思想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完成了马列主义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化。
中国文化的转型:社会主义新文化
1940年的1月,春寒料峭,毛泽东正在起草《新民主主义论》的结论部
分。他在给未来新中国的文化定了个方向: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九年后,重新创造一种全新文化的契机终于到了,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天
安门城楼上往下俯视,在沸腾的人群中,毛泽东看到了中国新文化的前景:新
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转折点。
我们说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转型 是有充足理由的
第9章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第一次伟大革命
高扬的文明之帜:毛泽东思想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称赞毛主席:
“你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却谦虚地说:“不 我只改变了北京城
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毛泽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崭新的世界。
毛泽东思想不仅改造了中国社会,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改造了中国人的
思想和文化。它是中国人民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与民族精神浑
然一体了。
第一个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的是:刘
少奇和王稼祥。
这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是一代中国革命领袖们的精神信仰。
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就是对千百万民众的信赖 就是以中国特有
的方式来改造中国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正如美国学者特里尔评论的那样:“中国有千万村庄,没有一个中国政府
像毛泽东的政府那样渗透进了每个村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的或技术的,这
种变化就像毛泽东在30年前投身于湖南农民运动时一样 是组织的和心理
的变化。”
的确,随着时间推移 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更多地已表现为深层次
的、思想的渗入
第10章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
中国第二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
实践这一命题后,进一步说:
“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完
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
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
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 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
题。”
这篇文章揭开了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序幕 它的主要矛头直
指着“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思想大解放: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慧眼睿智 他抓住了一个民族社
会发展的真谛:一切从实际出发。于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开启人们的心智,唤起了民族新的创造力
“不改革开放就死路一条”!
为民族的理想和国家的振兴作世纪最后一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开始真正迈上富民强国之路。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精神文明才是区别不同现代化的主
要标志。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动了一场重新认识自己的“全面的思想文
化革命”。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亿万中国百姓,实事求是成为人们解决自己问题最有
效的思想方式,而且在全世界掀起了关于“中国模式”发展道路效应的讨论
热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未来中国发展之定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未来中国发展之定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与新的社会主义观密切相关的,这种新的
社会主义观正是对中国国情准确把握的结晶。
邓小平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很清楚,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就是在根本制度上也要带有中国特点和中国特色,简而言之,掌
握了中国的国情,就掌握了中国特色
如何认识中国的国情?
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准则
深圳的二月并不让人感觉寒冷,尤其是1992年的2月,深圳的人们热情
如火伫立在街头,迎接一个巨人的到来。
小平同志已经88岁了,说话声音仍坚定有力,似乎是向全世界宣布: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
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当初是针对改革标准而说
的,到后来逐步也成了适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准则—— 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小平给了我们一个前进道路上的“定音锤”。
设计精神文明建设蓝图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开始
就这样描绘现代化建设的图景:“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
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丰
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设计师设计蓝图是一丝
不苟的,老人挥舞如椽巨笔,在中国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86年1月17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
严重问题,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
势喜人,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
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第四部
跨世纪的挑战
第11章 东西方精神文明的未来
西方精神文明的困境
新闻传媒上常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字眼。
早在14、15世纪时,人们就开始不时地使用“东方”、“西方”两个词。
表面上,它们是航海家们对世界地理界域的划分。实际上 令人吃惊的
是,他们在东方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因此,“西方文化”,实际上指的是“资本主义文化”
西方文化既有它产生、发展和鼎盛期,也有它面临衰败危机和挑战的
时期。
资本主义文化的致命“病症”在于:“工具理性”和“效益原则”的思维
只问效果,不问价值。效果本身就是价值;只问对己有利还是有害,不顾别
人是死是活,更不考虑未来后果—— 造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矛盾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一针见血指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相互矛盾的轴心原则:掌
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
或自我满足的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社会的
紧张冲突。”
在物质高度发达和相当富裕的生活中,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自身面临的严
重的精神危机。他们正在寻找出路……
东亚文化再兴:经济发展与文化之关系
为什么东亚“这边风景独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其原因,陈峰群先生归纳出五点:市场经济决定论;国家干预论;儒家
文化决定论;外援论或特殊论;经济民族主义论。
“儒家文化论”的解释是:
一、经济发展必有其文化或人文基础 现代的儒家文化承认发展经济是
第一目标的合理性以及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
二、儒家文化在今天东亚国家和地区有先有后地 程度有高有低地实现
了“政治民生化”。
三、儒家文化鼓励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 现代市场经济依赖的正是这种
人文精神。
四、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团体主义。它把群体利益视为
高于一切,为此可以牺牲自我利益。东亚现代企业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今天的儒家文化是“新型的儒家文化”它既对传统有所选择扬弃 又积
极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粹。
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而已
第12章 东西方精神文明比较:
人类精神文明的未来走向
东西方精神文明比较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在印度的东方。因此当时人们说:佛教产生于
西方。而当马可·波罗来到亚洲后,西方人开始把中国和印度称作“东方”,
东方人也由此称欧洲人为“西方人”“西洋人”于是,就有了“东方文明”
和“西方文明”的概念和比较。
凭借着工业革命的技术力量,揣着扩张的野心,殖民列强气傲势盛地企
图征服东方文明,鼓吹“西方中心论”、“白人优越论”,谋求西方文明统治全
世界
近代西方的侵略,使中国人开始不断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西方的文明,
不仅得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启示,更获得了对民主和科学的崭新
认识。
革命 解放和独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从此获得了底气和
自信。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文明 完全有能力 有资格与西方的精神文明
比优劣、论短长、竟高低。
物理学家玻尔哲学观中有句名言:“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从这句中国
名言中他得到启发,创立了“互补论”学说。
20世纪,是西方人重新认识东方的世纪,开始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解决西
方问题的答案。历史学大师汤因比曾提醒西方人指出:“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是以特定区域和文化为轴心而达成的结晶。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
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亚洲。……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一
点上,现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
式的中华民族。”
在当今时代,东西方文明只有相互尊重、更多地交流、互补与合作,才
能推动人类文明健康持续地发展。而那个所谓美国政治学权威的享廷顿教授
却大肆叫嚷“文明冲突论”。十足的谬论!
他在开人类历史的倒车!
“中国文明圈”:海外中华文明的形成
香港、台湾、澳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边陲”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
文明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香港曾被人称为“文化沙漠”。而鲁迅在1927年就说过:“就是沙漠也不
要紧的,沙漠也是可以变的!”因为鲁迅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中华文化是香
港社会人文的“根”。
人们把香港文化概括为“三大特色”:自由开放、中西交融、商业性强。
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台湾文化是“割不断的中华文化”,台湾民众
的集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体现:
儒道释是台湾人的信仰支柱;孔孟之道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尊儒尊孔是
学界崇尚的风气;“回归乡土”是台湾文学的主流之一;……
澳门,被称“远东的梵蒂冈”、“东方的蒙特卡罗”在这块中国历史文化
的芳土上,生长出中西文化交融的奇葩:
孔教、道教、佛教、天后、关公,依然是当地的传统信仰。
而拉丁文化、日本文化 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给它抹上了缤纷的色彩。
华人文化 葡萄牙人文化、土生葡萄牙人文化,是澳门文化的三大支柱
文化。
从“海外漂零”到“落地生根”,3000多万海外华人为中国文化向世界
传播、为中外文化交流 互补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新加坡的“精神文明”有
着很浓的中国文化影子。
“唐人街”成为欧美国家的一扇中国文化的“窗口”
第五部
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第13章 21世纪中国的支点: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富强民主文明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
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在改革开放时代,新的形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旧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挑战。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的挑战
——党内不正之风的挑战。
——全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对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挑战
挑战必须回应!
总体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体
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 :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条件 又连为一体 就像天地万物构成宇宙一
样共同构成文明长河。
第14章 另一种跋涉:
精神文明与中国未来
历史的回答:18年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及基本状况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8年,我们国家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
和事业大发展。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道路的伟
大进程;又是我们经受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风波的严峻考验,
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伟大进程。”“没有党
的指导思想这种历史性飞跃,没有全民族精神状态这种深刻变化,没有敢闯
敢试的劲头和及时总结经验和智慧,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估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必须充分认识这个主流。”
我们应当用历史的 全局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主要任务
六中全会确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既不是遥不可及又不是唾
手可得的,是现实而远大的。
《决议》指出:“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相关、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
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
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
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
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15章政治:精神文明的灵魂
决定性 :精神文明的政治属性
精神文明的价值和光辉在于它的实践性
而这种实践的灵魂是它的政治方向。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政治的先进性决定精神文明的兴衰。恩格斯“卑劣和贪欲是文明时代从
它存在的第一天起直到今日的动力”的论断,恰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替代
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作了深刻的说明
讲政治的基本要求
政治是一个方向问题 就是说要求我们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正确的路
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讲政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要看他的屁股究竟坐在哪里 看他是
否坐在党和国家利益的这条板凳上。
强调讲政治是对那些患有政治软骨病的人多增加一些“钙”质 以免在
大风大浪面前站不稳立场,倒向不应倒的怀抱里。
是否讲政治是对党员的一种考验,一种能否遵循党章的要求,能否把握
鲜明的政治观点,能否严格遵守纪律和提高政治鉴别力及政治敏感性的考
验。
广大党员在讲政治这个问题上不可不慎
划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基本界限
文明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政治属性有着鲜明的界限。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有些问题属于改革中的探索、试验的问题,要大胆
闯,大胆实践,不要随意夸大“姓社姓资”的问题,不要搞无谓争论,而要
让实践作最后的结论。但是有些重大原则问题是需要划清基本界限的。根据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反映出的突出问题,要划清七个基本界限。
第16章跨世纪构架:
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
主题大联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六中全会以后 我们将在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大联唱中走
向21世纪。
《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
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绝不止于《辞海》上的字面解释。它的精神贯穿于人们的血液之中。
传统新风:艰苦奋斗遵纪守法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文明新风!
树立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深思
第17章 无形的力量:
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
道德概念
卡莱尔说:没有手,一个人可以有脚,还能走路,但如果没有道德 他
就不可能有智慧;一个彻底的无道德的人根本不会知道任何东西!
从历史上看,道德总是维系着一个社会的主流发展。没有道德,就会跌
倒在前行的道路上,而且有可能永远不会再站立起来,因为没有了脊骨。
21世纪的中国 需要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道德的力量是无形的,它绝不同于法律。道德的无形约束往往能取得比
法律有形的约束更为有效的结果。因而造就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社会
运行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道德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进步需要,发展和
丰富了新型道德规范,使社会主义公民在依法 守法的前提下有更为明确的
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 平等友爱 共同前进的人
际关系
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都需要“建筑新巢”
道德给予的恩赐是时间与劳力的节约。道德给予的报偿是整个社会的良
性发展。
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肯定是没有良心的人。没有家庭道德的人是没有责任
心和义务感的人。
第18章 进步的阶梯: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常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事实上应该说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文化的发达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尺度和标志。那么 文化建设的
意义便有了非凡的使命。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
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
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
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不允许搞
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根深与叶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根深枝繁才能叶茂。
精神文明是人类进步之树上性命攸关的内核,需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沃
土之中,才能有茁壮的长势和丰厚的果实。
精神文明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群众性。
这根又如何扎呢?
这是一个历程 这是一种跋涉 这是一个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艰巨的
社会工程。
这是建设21世纪文明中国必须做出的精神努力
第19章 无量之举: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日本的黑田茂次郎土长信在《日本明治学制沿革史》一书中说过这样一
段话:
“国家之精神风俗贫穷强弱等,无不渊源于普通教育。故欲巩固国家久长
之基业者,当留意于此。”
另一个日本人吉田茂在他的《激荡的百年史》中说道:
“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
特点,正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优越,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才能学到西方的新技术,
而且教育给人们的锻炼,使日本人能够应付他们所遇到的危机。”
他接着说:
“同样,高超的教育程度成了战后复兴的巨大力量。日本人由于战争而损
失了许多财产,可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没有丧失。”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但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时也精心设计了
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标准,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六中全会决议对这一问题作了精辟深入的阐述……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当今世界,由于资源的分布和分配极不平均和极不公平 导致每个国家
的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同,差异甚大。
资源是有限的,而科技的发展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用科技换取或充分利用资
源,还是用资源换取科技的问题 因而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发展科技便成了
至关重要的所在。
科技是增强实力的唯一途径,越来越成为趋势。
这也正是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又在何处呢?科普。
“全民战争”,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 学会科学思维 战胜迷信
愚昧和贫穷,这就是现代化大厦的奠基工程!
第20章 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保证
共和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党的领导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建设物质文明关
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
发挥表率作用。要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
监督。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别
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
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精神文明的组织保证:队伍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
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要努力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支持优秀人才攀登新的高峰。选拔和培养有发展前
途的后起之秀,给任务,压担子,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各地各部门要适应未来十五年的发展需要,制定规划,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在
基层单位从事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同志,担负着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
实到千家万户的责任,对他们要多关心,多支将”
精神文明的物质保障:加大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
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精神
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要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
渠道投入的体制。
第21章 时代重任:
把一个崭新的中国带入21世纪
人类未来发展的支点
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说:奶牛对于人类的役使有三次哭泣 每一次心态
都不同。
当人类把奶牛从自由自在的大自然中拉出来,在鼻孔上穿了绳索,挨着
鞭子拖着疲惫的肢体在田间一步一叹息的时候,眼里第一次充满了泪水,他
伤心地看到:人类为了省自己的力,不惜让她流血流汗。看着本来要用来喂
养自己孩子的乳汁,被人类无情地挤进桶里分散到各处被他们惬意享用时,
奶牛第二次哭了,她不知道人类为什么要夺取她孩子的食品。而当人类在踌
躇满志之余,突然间相信湿润的牛奶也许能够抹平他们粗陋的皮肤而肆意挥
霍时,奶牛第三次哭泣了。不过,这一次不是伤心,而是高兴得哭了 她终
于看到,人类成了无限欲望的奴隶,而这欲望将最终毁灭他们。
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曾无情地做出过判例:伟大的罗马民族和罗马文
明就是毁于欲望的横流和精神的堕落。
真正的物质文明不可能在没有精神文明的情况下被创造和保持
人类文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人类未来发展的支点在于:经济和社会 人类同自然 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一个21世纪崭新的中国
人类正在告别充满着探索、奋斗、成功和失败的一百年 在即将到来的
新的世纪里,中国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呢?
两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昭示:
19世纪末的中国是以屈辱和苦难为伍进入20世纪门槛的;
20世纪末的中国将以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支撑 昂
首阔步进入21世纪。
“富强、民主、文明”,无疑,这数代华夏儿女为之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的目标表达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当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的目的。目标设定了,那么散居在全世界的中国人关注的就是:如何才能
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终将把一个在物质上和精神
上都同样强大的 崭新的中国带入21世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