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昨夜西风凋碧树徐光耀 著《昨夜西风凋碧树曾》是“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回顾了自己自13岁参加革命直至“文*革”结束的极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翔实的记述了他的亲历亲见,以坦诚刚正的笔触,表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历史的反思及人生的思考。作品寓苦涩与沉重于轻松、幽默之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一个个人物、一串串事件。坎坷奋斗者的视角,老作家的文笔,使此书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为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本书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
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季羡林 著,酷威文化 出品季羡林先生对人间充满了热爱与好奇,他的一生“丰富而天真”。这份天真,不是单纯,更不是无知,是一种尝尽生活滋味后的选择,是阅尽世间沧桑后的至真至纯。本书精选季羡林对家乡、亲朋故友,及身边花草动物的忆述。通过他干净朴素的文字,我们能够体悟生命的万千悲喜。当我们用天真的眼光去观望世界,会发现春雨动听,塘荷清丽,人间有真情,生活无腻事。
-
不同境遇的36岁荞麦、宽宽无尽与有限:36岁当妈妈小孩6岁左右,有一次见他衣服拉链拉不上,我说:“让妈妈来帮你。”他说:“你不要说‘妈妈’,你说‘我’就可以了。”我愣住,不知不觉,我已经很久没有说“我”了。真希望自己是两个人,有两种人生,一种可以经历 “成为妈妈”的旅程,一种又可以将“妈妈”这个身份彻底剔除。成为“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里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一切是怎么发生的。36岁,人生半熟《36岁,人生半熟》是一个人即将步入中年时的自我反思和发现。27篇随笔篇幅短小而论述入里,有作者寻找自生生命方向之际的刹那体悟,亦是其人生哲学的阶段阐述。质朴静美的文字,以简单包容复杂,以天真启示世故,流泻“人生半熟”之美。面对众多困扰时代众人的谜题,始终坚持本心,选择将障碍看作生活的历练,珍惜生命中的已拥有,逃离不必要的欲望,努力去过自己选择的理想生活。如此,才会在一地鸡毛的真实中,“zui珍惜的还是那一点天真”;如此,也才能“心中常得静水流深,如茫茫在外有家,如大雨倾盆而下时,有个着落处”。
-
与鲁迅有关人物像传裘士雄鲁迅作品犹如百科全书,信息量甚大。他记载的人物数以千计,古今中外俱有:有的关系莫逆,友谊维系终身;有的素未谋面,是神交;有的甚至仅仅谈及而已。本书推出与鲁迅有关人物像传,是在我社出版的2005年版《鲁迅全集》人物注释的基础上的集中修订。作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力求补正精准。本书努力为每一位人物配备照片、画像等,文本内容简洁,除了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工作成果等之外,必有鲁迅与传主的关系的叙述和评价。这是一本了解与鲁迅相关人物的资料汇编,更是一本鲁迅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临海有意思王寒 著内容简介《临海有意思》是新媒体时代的读城记,也是《浙江有意思》系列中第一本“有意思”的县市作品集。《临海有意思》是优质的城市人文读本,也是优质的文旅读本,全书用740个生动幽默的段子和65幅鲜活诙谐的插图,写活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城市特质、人文地理、市民性格,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
戊戌六君子遗集张元济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影响是深远的。“六君子”者,指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约二十年后的1916年,“维新孑遗”张元济先生追念“当日余追随数子辇下,几席谈论,旨归一揆”,有感于六君子遗文“散佚于天壤间”,决定勉力搜求六君子遗著,辑印出版,以尽“区区后死者之责”。其间曾多有困难,幸得朱祖谋、王乃徵、王式通、李拔可、何天柱等襄助,终成《戊戌六君子遗集》六册,于1917年(丁巳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戊戌六君子遗集》(丁巳版)是六君子著作最早之合集,亦为此后陆续出版的六君子个人文集、全集等著作的重要版本来源。迄今,国内也再未见到其他版本的六君子合集。新版《戊戌六君子遗集》以1937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难后第一版为点校底本,精校整理,并将丁巳版的六册合为一册,将原版的繁体竖排样式改为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样式,以方便读者阅读。
-
卷首语集徐文暂缺简介...
-
血与蜜之地刘子超继《失落的卫星》后,刘子超硬核游记力作,跃入东西文明的交汇地带从北到南,由冬入春 ,穿越流淌着血与蜜的巴尔干半岛。8个国家,23个城镇,再度见证世界的细碎与广阔。游荡在旧梦与新愁之间,徘徊在过去与未来,刘子超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穿越火线,经历那些浓烈的爱恨与自我挣扎。酷儿与诗人,难民和毒贩,凶手和受害者,信徒与商人,悉数登场。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在斯洛文尼亚,他闯入一场诗歌沙龙,看见诗人如何用语言重建家园。在克罗地亚的边城,瞥见昔日帝国的余晖,在一个老侍者身上找到过去的优雅。在黑山的深夜,少女接线员忙着为遥远的美国人订比萨,自己却从未尝过一口;活在南斯拉夫旧梦中的克罗地亚青年,可以修好一切东西,却修不好自己;结识塞尔维亚的电商教父,他感受着荃球化的浪潮,眼里的世界平滑且没有任何阻碍;碰见希腊经济危机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喊着左翼口号,大声地说:“我们也是巴尔干国家。”巴尔干变得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像一个形容词,充满伤痛、挣扎、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穿越历史漫长的阴影,抵达布满弹孔的时间现场,一路收集飘零人的血色故事,去探索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一个始于巴尔干却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百年论文选 语言文字卷彭玉平,范常喜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建系以来人才辈出,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他们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辑录了这些名师之学术成果,将所收文章按内容内容分为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国际中文教育五个部分,包括何融《谈现代汉语的受动词》;余伟文、巢宗祺《油岭瑶话概述》;傅雨贤《谈谈汉语几种句式的转换》;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唐钰明《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黄家教《从“等”来看广州方言入声消失的迹象》;岑麒祥《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庄初升《南方方言古晓组合口字唇化的动因再探》;施其生《汉语方言中词组的“形态”》;林华勇《广东廉江粤语的传信语气助词》等。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百年论文选 文学卷彭玉平,张均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建系以来人才辈出,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他们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辑录了这些名师之学术成果,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其中,古代文学、文献研究,包括詹安泰:《中国文学上的倚声问题》、王季思:《前言》、董每戡:《说“戏文”》、黄天骥:《元杂剧的“杂”及其审美特征》、曾扬华:《中国古代诗人与小说家对佛教的不同态度》、吴国钦:《潮剧迄今已有580年历史》、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孙立:《“诗无达诂”论》、陈永正:《南园诗歌的传承》、梁守中:《南宋时期的岭南词》、郭培忠:《古典诗歌中的地名特点初探》、杨权:《成鹫“通海”辨》、黄仕忠:《作者新考》等等;现当代文学研究,包括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郭沫若:《革命与文学》、郁达夫:《诗论》、成仿吾:《文学批评杂论》、吴宏聪:《徐志摩和他的诗》、黄修己:《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阐释体系》、程文超:《中国流行文化中的权力关系》、林岗:《自序漏掉了什么》等等;文艺学研究,包括陆一帆:《再论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郭正元:《艺术典型探讨》、陈培湛:《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潘智彪:《文艺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高小康:《文艺生态与文艺理论的非经典转向》、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等等;比较文学研究,包括叶启芳:《古希伯来诗韵研究》、易新农:《西方叙事文学中的追寻主题及其文化内涵》、夏茵英:《20世纪西方文学的人类意识》、范劲:《中国文学史的世界文学起源——基于德国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史书写的系统论考察》等等;民俗学研究,包括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容肇祖:《与魏应麟论临水奶》、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叶春生:《从龙母传说看西江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