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我用一生来回答梁思成 林徽因精选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大师的数十篇传世经典,无论是建筑文字还是诗歌、散文、小说,此处应有尽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式营造则例》绪论、《古建序论》、《笑》、《风筝》等经典篇目尽数收录!进一步展现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
-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教育bu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促进不同国家青年一代的人文交流,增进外国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怀和对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知,记录来华留学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和不平凡经历,教育bu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教育bu留学服务中心开展“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为主题的年度系列征文活动。本书集结了第七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共60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4篇,优秀奖38篇,以外国人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
好一朵木槿花宗璞如何写花?“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如何写云?“小朵汇成大朵,如堆绵,如积雪。一会儿,绵和雪变化成一群白羊,一只大狗——狗是在牧羊吗?”如何写人?“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但也就是因为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个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如何写事?“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而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好一朵木槿花》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宗璞给孩子的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四辑,从状物、绘景、写人、叙事的角度出发,收录了三十六篇文章,其中包括《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收入语文课本、考试试题的著名篇目。宗璞的散文不少都充满童心,以孩子的视角观察着生活,呈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使之成为辅助孩子进行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学习、认识人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
闽南人及其邻近族群郭志超,萧春雷暂缺简介...
-
诗想者·山河做证聂作平本书为《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聂作平的人文地理随笔集。所选作品14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有9人,从地理角度出发,对人物的生平经历与心路历程进行书写和解读。深挖人物与地理的密切关联,杜甫与成都,苏轼与黄州、惠州、儋州,等等,以浩荡山河为背景,勾画出人物的足迹图,描绘了人物的鲜活形象。视角新颖,蕴含真知灼见,文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海量的信息与深邃的思考带来长久的启迪,兼具深度和细节的双重特点,是把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文学情感融会贯通的精品之作。
-
茉莉为远客张莉 主编《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为2023年散文年选,由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莉从各大重要刊物如《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上海文学》等所发作品中慎重严肃挑选的20篇散文构成,这些散文或关于远方之地,或关于身边故事,是当代作家们带领读者去往无穷之地的远行。这些散文既包括当代著名散文作家阿来、傅菲、李敬泽、刘亮程等人的作品,也包括新锐作家杜梨、胡安焉等人的近作,风格各异,这些作品既书写了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展现出了不同代际作家不同的审美气质,是读者了解2023年散文创作成就的重要选本。
-
飞花令 诗库王立宏飞花令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诗词游戏。通过飞花令游戏,可以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传承,提升个人文学修养,提高中文写作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南京赏能教育研究院为持续提升学员的诗词学习热情,经常采用飞花令这一形式,并编写了一套飞花令诗词合集《飞花令(含地、天、道、自然)》。《飞花令·诗库》是与《飞花令》配套使用的一部诗文集,后者所选入的所有诗句均能在诗库中找到来源。《飞花令·诗库》共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古风五类,精选诗文三千余首(篇),每首诗文前面的编号,便是对应令字部分的检索号。同时,诗库还针对生僻字及易读错字出具注释,为读者学习提供方便。
-
野地里的荞麦魏然森棵荞麦的生长折射了人的一生,或许人和植物的区别在于生命的存在方式不同,但是生命的际遇却有着奇妙的相似。土壤的贫瘠,环境的恶劣,风雨的侵蚀,害虫的蚕食,等等,等等,都构成了命运的种种苦难与坎坷,也磨炼了生命的意志,造就了坚强的性格、拼搏的精神、奋斗的勇气。更因为如此,生命才放射出多彩的光芒,演奏出精彩的乐章。本书著者是一位从社会底层破茧而出的作家,他以野地里的荞麦自喻,透射出自然的归属、原始的淳朴、强悍的力量。并能拧出经验的甘霖润泽你干渴的土地。
-
莎士比亚评论罗益民《莎士比亚评论(第二辑)》的作者群既有小荷尖尖初上路的人,也有莎学研究的名流。前者有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学生和学者。《评论》本着对文不对人的原则,不论门第,只论文章是否真有收获与发现。在“名家论坛”栏目里,《评论》汇集了研究莎士比亚的台柱子学者,把新的研究成果刊载于此,以利于与年轻学者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这个栏目同时具有国际性、前沿性和相当的开拓性。该书是一个真正期望为作者提供尽兴汇报学术成果的平台,因而给予作者足够的表达空间,不规定和限制篇幅。因为,这是学科性质所需的。我们强调对问题的透彻论证与探索,希望能真正地通过格物而达到致知的目的,不给读者留下言已尽且意也有穷之感。在选材、组稿方面,该书秉承务实、求新的目标。除各个方向如文本、理论、历史与文化等的交汇,翻译、演出、专题讨论等方面的论文以外,还专门设置了短小的,与话题相配的,言简意赅、要言不烦的小文。在“人物专访”里,我们设计了两种莎学历史人物的素描,有林纾这种开先河者,其他如朱生豪的家人朱达先生,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屠岸先生,中国的约翰逊、编莎士比亚大词典的刘炳善先生等;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推出新成果信息的“前沿快递”栏目,一叶知秋式地介绍新近出版的著作、文集、教材等。这些文章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系统、深入、全面,但它们有自己的作用,为学术提供了信息,展现了风采,设置了窗口,也成为回顾历史的有效渠道。该书尽量保持固定的栏目,以形成特色,并对相关问题保持足够时长的追踪,比如文本、理论、前沿问题等。此外,一些栏目对课题目标等进行专题讨论,比如“马克思主义与莎士比亚”这个栏目,是从同名的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展开的。这样,就可以把研究的奋斗目标,与研究领域内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项目促研究,使研究在项目中成长起来。
-
散文艺术论柏峰本书立足于当前散文的发展实践,来探索散文艺术,对我国古典散文则侧重从散文发展的主要文体来论述,对现当代散文着重从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来分析,也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外国散文,属于比较宏观和贯穿性研究与论述,为新时代散文强劲发展提供一些艺术经验与史料。既有理性的阐述,也有对散文艺术的切身体验,两者交融于一体,论述流畅而不乏出新的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