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作者:(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1-01

ISBN:9787806263914

定价:¥7.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他的《人间词话》是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王国维(]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出生于申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892年王国维考中秀才。1898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文书)、校对,并在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1900年秋,在罗振玉资助下前往日本留学,但在东京仅四五个月就因病归国。此后在通州(南通)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校任教。1907年,由罗振玉推荐,王国维到北京任学部(教育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1911年武昌起义后,王国维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寓居京都。1916年春,王国维回到上海,应英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编辑《学术丛编》,后又兼任哈同创办的苍圣明智大学经学教授。1921年,应邀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由于蒙古贵族升允推荐,逊帝溥仪征召王国维为南书房行走。他于同年5月底到北京就职,成了溥仪的文学侍从之臣。1925年王国维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6月2日(旧历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五十岁。其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近年重版时易名《王国维遗书》)。王国维幼年所接受的教育定传統的封建文化教育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想潮流影响下,王国维赞成维新变法,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他以新学家的面目出现于思想界,信仰和介绍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尖锐地批评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他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禾,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辨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史研究。《人间词话》是他主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写于1908年)。他的《宋元戏曲考》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戏曲艺术史专著(写于1912年)。戊戍变法失败后,王国维看不到前途和出路,政治上渐趋保守,辛亥革命后更以前清遗老自居。他转而进行甲骨金石、经学史学研宄。由于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优良学风并和近代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精湛绵密,因而取得了辉煌成就。王国维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可是,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以及长子去世、挚友绝交的刺激,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终于导致昆明湖上的悲剧。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令人惋惜。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然而词学理论却大盛于清代。清代词论,分宗立派,名家辈出。在清代大量的词话中,《人间词话》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概括地说,《人间词话》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境界说包括境界的基本涵义、创造过程、形态种类和艺术表现诸方面。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做到“以景寓情”,“意与境浑”,“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和诚挚真切的抒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是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境界产生于诗人审美静观的过程中。“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诗人的审美感情移情于审美对象,诗人的心境融入、浸透于物境之中,于是境界产生出来了。它似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只有具有敏锐艺术感觉的诗人才能捕捉住它,并且运用“不朽之文字”把它刻画出来,从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清真先生遗事》)按照境界构成材料的不同,王国维把境界区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构之境。“写境”即写实之境。然而,“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自然人生的土壤之中。大诗人“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因为“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也就是说,写实之境也不能照搬照抄自然人生,仍然要用诗人的审美理想来补充和改造自然人生。所以,境界既描写现实又表现理想,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造境和写境取材虽有所侧重,但不能只取一端。这种观点从总体上说是相当精辟的。但是,王国维却把理想理解为先验的理念。按照境界构成方式的不同,王国维把境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形态。“有我之境”,诗人作为感激激越的审美主体征服客体,从对象中反射自己,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诗人作为宁静澹泊的审美主体被客体所吸引,以致达到忘我的地步,主体似乎消失于客体之中,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是从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义上说的。“有我之境”,强烈激越之情占主导地位,但情已外化为景。“无我之境”,赏心悦目之景占主导地位,但景后隐藏着情。两者都是情与景的统一然而统一的方式不同。关于境界的艺术表现,王国维提出了“不隔”的要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诗人抒发的真情感人肺腑,使人心潮激荡不能自已,诗人描绘的景物清晰地浮现于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文辞仿佛是顺口而道、信手挥洒,并非刻意求工、雕章琢句。“不隔”就是要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境界说表现出王国维对于艺术的本质特征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对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出生于申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892年王国维考中秀才。1898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文书)、校对,并在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1900年秋,在罗振玉资助下前往日本留学,但在东京仅四五个月就因病归国。此后在通州(南通)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校任教。1907年,由罗振玉推荐,王国维到北京任学部(教育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1911年武昌起义后,王国维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寓居京都。1916年春,王国维回到上海,应英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编辑《学术丛编》,后又兼任哈同创办的苍圣明智大学经学教授。1921年,应邀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由于蒙古贵族升允推荐,逊帝溥仪征召王国维为南书房行走。他于同年5月底到北京就职,成了溥仪的文学侍从之臣。1925年王国维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6月2日(旧历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五十岁。其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近年重版时易名《王国维遗书》)。王国维幼年所接受的教育定传統的封建文化教育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想潮流影响下,王国维赞成维新变法,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他以新学家的面目出现于思想界,信仰和介绍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尖锐地批评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他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禾,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辨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史研究。《人间词话》是他主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写于1908年)。他的《宋元戏曲考》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戏曲艺术史专著(写于1912年)。戊戍变法失败后,王国维看不到前途和出路,政治上渐趋保守,辛亥革命后更以前清遗老自居。他转而进行甲骨金石、经学史学研宄。由于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优良学风并和近代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精湛绵密,因而取得了辉煌成就。王国维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可是,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以及长子去世、挚友绝交的刺激,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终于导致昆明湖上的悲剧。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令人惋惜。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然而词学理论却大盛于清代。清代词论,分宗立派,名家辈出。在清代大量的词话中,《人间词话》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目录
人间词语
人间词语删稿
人间词话附录
人间词甲稿序
人间词乙稿序
清真先生遗事(节录)
《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跋
《词辨》批语
论词语辑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